有些人出生是含著金鑰匙,如賈寶玉,在富貴迷霧中徘徊;
有些人是有背景,如劉備,以劉皇叔之名闖蕩江湖;
也有些人幾乎一無所有,不論是出身背景、社會資源、財富金錢,都沒有,卻可以走很遠,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孟子,就是這樣一個一無所有的人。
早年,孟子就失去了父親,跟著母親到處謀生,嘗遍了人間的疾苦,因為物質條件差自然比現在的北漂人要難得多。
在史料中可以看出,孟子的母親非常厲害,有很多關於她的傳說。因為周圍環境學習氛圍不好,孟母三遷,搬了三次家;其實仔細分析,孟家也真不容易,家中沒頂梁柱賺錢,還要到處搬家,試問一個單親母親該有多難。
小時候,孟子問母親,鄰居把豬殺了幹什麼。孟母隨口說是煮肉吃啊。孟子很高興等著吃肉,孟母察覺到孟子想法,雖然家貧又不想讓孩子失望,就湊了錢買來肉,做給孟子吃。這樣的童年經歷,很多60後70後也深有體會,小時家中可能沒錢買肉吃,做父母的會很心痛的。
很多孩子就是這樣,出生在貧寒之家,從一無所有開始,那人生能走多遠?
現在可以很負責地說,能走很遠。很多成功人士在童年時因為家境不好學會了忍耐和成長,孟子就是其中之一。
春秋時代,整個世界在分崩離析,很多人在惶恐中尋歡作樂,也有人靜下心來尋找社會動蕩原因,設想著改造世界的方案。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理想主義者。孔子之後,孟子扛起了理想主義大旗。
我們這裡所說的理想主義,不是單純的詩情畫意,而是非常了解歷史、想改造世界、追尋明天夢想國度的人。比如儒家想建立大同世界。因為想從根本上改變,所以周期會長一些,實現起來困難一些,讓急於求成的人失望一些。
諸侯國君主們正是一些急於求成的人,這裡不包括秦國人。畢竟秦國早就開始商鞅變法,想從根本上改變國家未來。
孟子自學能力很強,又有很深的批判反思精神,成年以後他開始遊說天下,很不幸遇到了爭於求成的君主們。
君主們一般會直截了當地問孟子:叟,不遠千裡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你看起來年紀不小了,該懂事了吧,你來是帶給我們什麼好處。
一見面就談生意一樣,孟子恨不得拂袖而去,忍著心痛把自己的主張說了一遍,「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沒用的,諸侯們太焦慮,也太膚淺了,總想一棒子悶倒敵人,很難想到太深奧的百年大計。
很不幸,孟子沒學過心理學,光依靠儒家思想無法說服諸侯們。同時代的蘇秦則不然,他師從鬼谷子,學的就是揣摩人心,很快就抓到要點,說服了各國君主聯合起來對抗秦國,並掛上六國相印。
蘇秦也是一個貧民子弟,從鄉村小路出發,為了心中夢想到達雲夢山追隨鬼谷子,出山後一路說服諸侯們,掛上六國相印,可以說是前無古人風光無限。
相比於孟子,蘇秦似乎走得更遠嗎?
我不認為蘇秦比孟子走得遠。蘇秦的路,隨著張儀入秦,秦滅六國後而終結。孟子的路是通向更遠的方向,通向未來。
孟子要從根本上改變世界,註定這樣的人會面臨著四處碰壁的局面。
看看孟子的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一直是中國人的良心之作,跨過時代的洪流喧囂,依然迴響在人們心中。
他又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這也是直指人心的思考結論,無法抹去。
孟子曾經說:「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我們環顧這個世界,還真叫孟子說中了,很多人因為鋌而走險違反法律而自取其辱;很多家庭因為夫妻雙方異志而反目成仇,最後家破人亡;很多國家的分裂都是從內部混亂開始……
我們這個時代,世界依然面臨著戰爭的危險,和平依然無比寶貴。各國人如果能明白孟子的深意,或者明天會好相處一些,走得更遠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