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地風物誌系列】莒縣手工煎餅

2021-02-17 黎明光影

         煎餅,莒地農村傳統主食,由雜糧(小麥、玉米、瓜幹、高粱等)經水充分泡開後,磨成糊狀,用勺子盛著放到燒熱的鏊子上,再用煎餅筢子(帶有小木柄鋤頭樣子的)、批子(竹板削成寶劍狀)或者是用手抱著團起的的麵團在鏊子上攤成、滾出來很薄的圓形餅狀,通過鏊子加熱幹熟後揭下來而成。不用工具用手拿著麵團在鏊子上滾出來的煎餅也叫「滾煎餅」。在莒地農村,曾經有「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說法。

鏊子這種食品加工工具起源於沂蒙山區。鏊子用鑄鐵做成,平面圓形,中心稍凸。呈銅鑼狀,正面光滑,有三根高大約6CM左右的鏊子腿,支起來後在底下燒暄柴火。

鏊子,顧名思義,是形同大鰲而得名。據傳說:鰲,是「海中大龜」,因為鏊子是金屬製造,故寫成「鏊」。家庭用的鏊子直徑約60釐米,莒地民間有歇後語「屬鏊子的~~一面」由此而來。

以前的農村家庭生活都不寬裕,煎餅基本上都是瓜幹浸泡後上磨推成煎餅糊子製作,很少摻入小麥玉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後,煎餅糊裡的小麥、玉米、高粱等成份才多了起來,後來逐漸的高過了地瓜幹。再後來機械化烙煎餅出現,麵糊有好多是用水調和麵粉、玉米粉等而成。

▲辛崇志供圖

煎餅烙成後水分少較乾燥,形態似泛黃的牛皮紙,可厚可薄,口感筋道。揭下來的煎餅一層層的在蓋頂上摞起來,然後在上面再蓋上一個包袱,就可以慢慢當主食食用了。

傳統的地瓜幹煎餅烙好後久存不壞,吃的時候用飯帚灑點水一醒發後即可食用。每家每戶年前都要烙下一大垛子煎餅作為辦年的年貨,年後可以一個正月不用烙煎餅。莒縣的寨裡、中樓(如今劃歸嵐山區)一帶更是把烙煎餅做到了極致:一進入臘月就開始烙煎餅屯著,烙好的煎餅下面放在大缸裡,從缸裡層層摞起來直到觸到房梁,像寶塔似的,人口多的要備下好幾座。然後蓋上包袱,再蓋上塑料薄膜防塵,就這樣保存著,能一直吃到第二年割麥子。

▲辛崇志供圖

烙煎餅前要先推磨磨煎餅糊子。小時候無論五冬六夏,酷熱還是天寒地凍,天不亮就要被大人叫起來,揉著睡眼,跟著大人扶著磨棍在磨溝裡轉圈。很小的孩子經常走著走著就犯困,然後磨棍就掉到了糊子上,被一陣哈打聲叫醒後再走,也有的被大人套著磨棍在後面走,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即使你耍懶犯瞌睡,磨棍也不會掉下來被發覺。

我小時候最愁推磨,有時候也是出工不出力,老是轉頭看著磨盤上盆裡還有多少地瓜芆子沒有磨完。現在回想起來,用小孩推磨搭個幫手加把力是其次,主要的是讓孩子們知道謀生不易,體驗生活的艱辛,推磨也是磨鍊人的人生。

▲辛崇志供圖(這是推豆沫糊子)

烙煎餅幾乎都是已婚婦女幹的活兒。烙煎餅時候,在鍋屋裡稍微寬敞明快的地方支上一盤鏊子,婦女盤腿或者是坐在低矮的蒲團草墩子上,一邊用手把煎餅糊在鏊子上攤勻,一邊用暄柴火(農作物秸稈、樹葉等)在鏊子底下燒火,不一會兒鏊子周圍的煎餅開始變黃翹邊,這時候就要用蘸了水的一塊小木板沿著翹邊的地方劃一圈,煎餅就可以揭下來了。

▲辛崇志供圖

用暄柴火燒火烙煎餅一是經濟易得,二是發熱量相對較低,散熱均勻,便於操作。暄柴火烙煎餅後的地方,俗稱「鏊子窩」,地上非常熱,加上燒下來的灰,是做烤地瓜和燒鹹菜疙瘩的好地方。把地瓜或者是鹹菜疙瘩放在鏊子窩裡,上邊扣上一個小瓦盆,瓦盆上面蓋上燒下來的柴火灰,過一點時間,香噴噴的烤地瓜或者是鹹菜疙瘩就出爐了。

褟煎餅也是以前烙煎餅時候順手做的。褟煎餅餡兒多半是自家菜園裡新鮮的韭菜,一般就是切成小段加油加鹽。當然也可以用控幹水後的豆沫子、白菜頭剁成末等。先攤好煎餅,半成熟後再在上面撒上餡兒,然後再覆上一個烙好的煎餅,待下面煎餅熟了,就把上下的煎餅一起疊成長條狀,放到蓋頂上,切成方塊吃。有時候會用以前的不很新鮮的煎餅覆蓋在上面,借著新鮮的煎餅和餡兒把以前的處理掉,只是這樣的褟煎餅吃起來口感裡外差別很大,裡面的不好咬,也沒有新烙的香。

記得在七十年代後期的老家裡,有幾年用磚石泥土塊砌起來很高的煎餅爐子烙煎餅。這樣的煎餅爐約90釐米高,樣式和做飯的煤爐子差不多,只是直徑和煎餅鏊子一樣粗,下面是拇指粗的爐條,爐膛裡填滿用煤矸石做成煤,用木柴生火後就可以用了。煎餅爐子一般壘在院子大門內的過擋裡,這樣可以遮風擋雨,並容易散發劣質煤燃燒時候發出來的氣味。生火前左鄰右舍的提前預約好生火日子,大家按照先來後到排好號,一旦生火後就要連續烙煎餅好幾天,白日黑天都不停歇。下家估計到上家快要結束的時候,要把煎餅糊子和煤塊提前帶到爐子附近,以便銜接上家。所以在大半夜的起來排號準備烙煎餅是常有的事,更因為燒煤火力旺,用這樣的爐子烙煎餅雖然效率高,但是手忙腳亂,累人。年齡大的婦女用不習慣。

▲辛崇志供圖

煎餅爐是熱心的人家支起來的,但是煤塊是誰用誰自備,使用過程中爐子如有維修,各家根據情況,能用的上的東西也會自覺地支援一些。

時至今日,回憶起來這樣的烙煎餅方式,覺得可能與村子附近有一個莒縣煤礦有關,煤矸石都是從莒縣煤礦那裡撿來的,因為裡面會混進去一些劣質煤屑,可以燒火,但是有黃藍色的煙和濃濃的味道,氣味嗆鼻。畢竟那個年代弄點煤矸石做燃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辛崇志供圖

那時候誰家的小孩如果頭疼腦熱的身體不舒服,媽媽都會用大半碗的白麵粉打成糊,攤幾個面煎餅,炒個雞蛋卷上,就算是最好的病號飯了。

前些年本家門的一個四奶奶得肺癌去世了,老娘帶著姐弟和我去看望,病床上的四奶奶已經瘦骨如柴,呼吸費力,飽受病痛折磨。她拉著老娘的手說,我這病,就是當年烙煎餅時候叫那些爐子裡的黃煙燻的。。。。。老娘聽後把臉別過去,暗暗流淚,大家聽後也不勝唏噓,艱苦歲月裡的一幕幕生活場景,又湧上心頭。

▲辛崇志供圖

是啊,在那個貧困年代,家裡孩子們又多,一日三餐全靠著這薄薄的地瓜煎餅作為主食果腹,更有連地瓜乾子煎餅都吃不上的人家。哪一家主婦不是日復一日的圍著鍋臺轉、鏊子轉,用地瓜面子做哆打餅子烙煎餅。

現在農村家庭很少有純手工做煎餅的了,支下一盤大鏊子要佔用地方,暄柴火也很少有,想吃煎餅就買機器做的。傳統的手工煎餅成了新興的一個致富生意,就算是純手工烙,也是用煤、煤氣或者是電加熱鏊子,煎餅糊子都是機器石磨加工而成。一些煎餅房根據現代人對色香味和營養的需求,開發了水果煎餅、低糖煎餅、蕎麥煎餅、小米煎餅等。就連過去的純地瓜乾子煎餅也成了好東西,賣的比麥子煎餅都貴,這也算是煎餅的與時俱進吧。

▲煎餅房的男老闆在烙煎餅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看更多圖文故事↑↑

↓閱↓讀↓往↓期↓圖↓文↓請↓戳↓這↓裡↓

【莒地風物誌系列】沭河風光

【莒地風物誌系列】清澈石河水,緩緩繞村流:省級傳統村落趙家石河村

【莒縣手藝人系列】縣級非遺草編手藝人錢福本和他的花式草鞋

【莒地風物誌系列】雪山有勝跡,秋日復登臨

【莒地風物誌系列】「褚」其不意,給你驚喜:褚家坡,拙風樸韻的石頭村

【莒地風物誌系列】在自然天成的天成寨裡度一段慢時光

莒縣「城市書房」文心館、銀杏館:這個城市送給您的最好禮物

【莒地風物誌系列】記住鄉愁,「苑」來有你:省級傳統村落——莒縣庫山鄉苑家溝村

【莒地風物誌系列】中國傳統村落,莒縣桑園鎮柏莊村

一路向南到鹽城,我和丹頂鶴有個約會

一路向北到榮成,我和天鵝有個約定

【莒地風物誌系列】中國傳統村落,莒縣桑園鎮柏莊村

◆抃風舞潤~~黎明光影的舞臺攝影之二

◆舞臺攝影之一

◆雪後初霽,姑幕煙波

相關焦點

  • 莒縣「城市書房」文心館、銀杏館:這個城市送給您的最好禮物
    莒縣目前已經建成並對公眾開放兩處「城市書房」:文心館和銀杏館。莒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文學評論史上的鴻篇巨著《文心雕龍》成書於莒縣,作者劉勰莒縣人士;浮來山以福山壽地馳名中外,山上定林寺內的一株銀杏樹,至今有4000多年的樹齡,是名副其實的「天下銀杏第一樹」,至今歲歲枝繁葉茂,年年春華秋實。歷史雲煙從文心亭、定林寺、浮來山上空悠悠飄過,也給莒州大地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和資源。兩座「城市書房」文心館和銀杏館的名字裡嵌有源遠流長莒文化的DNA。
  • 莒縣2018旅遊新春活動來啦!
    2月8日,莒縣旅遊新春活動新聞發布會在莒國大飯店舉行。莒縣縣內部分鄉鎮分管負責同志及3A級以上旅遊景區、旅行社經理等10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莒縣政協副主席賈高仟發布了2018年莒縣旅遊新春活動,莒縣浮來山、浮來青、麗正園等7個景區景點新春活動從臘月二十五開始,到正月十六,歷時22天,計劃推出舞龍、舞獅、劃旱船、扭秧歌、猜燈謎、雜技、魔術等參演節目300餘個,將進一步豐富莒縣春節假日旅遊市場。
  • 日照莒縣大媽做「煎餅」小吃,用土鏊子烙煎餅,每天300斤不夠賣
    日照莒縣大媽做「煎餅」小吃,用土鏊子烙煎餅,每天300斤不夠賣。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人們在飲食方面開始講究健康飲食,那麼健康的飲食就是多吃粗糧。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日照莒縣大媽做「煎餅」小吃,製作方法非常傳統,用土鏊子烙煎餅,買的人非常對多,每天300斤不夠賣。
  • 多國留學生「遊學」莒縣過門箋
    在聽取校方領導及文旅局有關情況匯報、基地授牌儀式後,來自辛巴威、印尼、馬拉威、蓋亞那、蒲隆地、甘比亞、塔吉克斯坦、剛果(布)和剛果(金)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山科大國際交流學院16名留學生走進莒縣二中於紅工作室,興趣盎然地體驗手工製作、欣賞莒地剪紙藝術、感受東方傳統文化。莒縣「過門箋」俗稱「過門錢子」。
  • 莒縣第三屆銀杏節暨「莒人說莒」系列活動開遊 只等...
    氣溫逐漸降低,「吹」黃了莒縣浮來山風景區的「最美古樹」。緊接著,這裡就熱鬧了起來,畫畫的、攝影的、紛至沓來,只為邂逅深秋的那一抹驚豔。11月2日上午,莒縣第三屆銀杏節暨「莒人說莒」系列活動在浮來山風景區生態廣場舉行啟動儀式。
  • 山東莒縣:文化發力,旅遊「加戲」
    連續在去年、今年兩個春節期間,十集大型美食系列紀錄片《莒地味道》傾情鉅獻,推出了莒地最受喜愛的十大傳統美食,關注度超過50萬人次。播出旅遊系列紀錄片《莒地原風景》七集,向社會展現莒地原汁原味的美食、鄉村風情和莒縣的發展變化,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 近年來,莒縣主打文化旅遊品牌,深挖莒地文化,拍攝旅遊宣傳片,策劃「毋忘在莒」一臺戲。
  • 山東莒縣:走進博物館裡的「莒文化」
    原標題:博物館裡的莒文化 將文明史上推千年館藏齊魯系列多年來,在山東,莒文化被遮蔽了。其實,說山東是"齊魯文化之邦"並不恰當,嚴格來說應該是"齊魯莒文化之邦"。近日,本刊記者走進位於山東省莒縣縣城的莒州博物館,便走進了莒文化的殿堂。
  • 《永勝風物誌》系列叢書
    【編者語】為堅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覺,以中共永勝縣委宣傳部為主,15個鄉鎮、縣文聯、縣史志辦、縣政協文史委、縣文旅局為輔,編撰了《永勝風物誌》系列叢書。
  • 莒縣是千年古縣、歷史文化名城,兩個旅遊景點介紹
    莒(jǔ)縣,古稱「莒城」,隸屬於山東省日照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莒縣歷史悠久,是千年古縣、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強省建設先進縣。縣城曾是春秋時期莒國都城所在地,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古城,「毋忘在莒」的典故就出在這裡。
  • 莒縣這些項目入選省級名單
    孟姜女傳說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孟姜女的傳說故事的主要流傳地就在莒縣莒地的孟姜女傳說它聚集悲傷情感於一身,一悲到底具有很強的悲劇研究價值莒縣過門箋過門箋俗稱「過門錢子」據考證,莒縣過門箋源於明清之交「過門箋」是莒地剪紙藝術的代表作它用紅、綠、黃、粉紅、紫、藍彩紙刻制而成在每年的除夕和春聯共同張貼,貼在門楣上的「過門箋」迎風飛舞與春聯交相輝映,增添節日喜慶氣氛
  • 莒縣蘇兆慶先生文博工作60周年座談會召開
    據介紹,蘇兆慶先生今年已是80歲高齡,是莒縣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日照莒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總顧問,莒州博物館的創建者和莒文化研究的開拓者。座談會上,莒縣政府副縣長劉香初對蘇兆慶先生表示了祝賀和讚揚。劉香初說,蘇兆慶先生是莒文化概念的提出者。在60年的文博工作中,身體力行,上下求索。
  • 莒縣博物館積極打造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基地 制定精品研學路線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7日訊 日照莒縣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是收藏和展示莒縣地方歷史文物的重要場所。多年來,莒縣博物館結合自身現狀和實際,貫徹落實上級部門的精神指示,立足自身定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結合未成年人特點,積極打造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基地,制定精品研學路線,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教育貢獻力量。為保障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有組織有計劃有效果,莒縣博物館建立了由分管副館長負責,由宣教部具體落實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機制,其他各部門予以配合。
  • 莒縣、費縣、莘縣、冠縣、曹縣、單縣,說說山東的單字縣
    一、莒縣莒(jǔ)縣,日照市下轄縣。「莒」為地名,源於莒地,為原始社會的莒部落生存繁衍之地。此後,雖時代更易,版圖變遷,但「莒」名始終未變,莒國古城一直是莒地的中心治所。由此,燦爛輝煌的莒文化被稱為山東三大古文化之一(其他為齊文化、魯文化)。
  • 莒縣:莒國古城項目促文旅融合發展
    莒縣正在努力打造的莒國古城項目,是展現春秋時期莒文化的重要載體。 記者 王雨欣:這裡是莒國古城的施工現場,大家可以看到,在我的身後,一些建築已經基本的建成了。目前,古城的主體工程建設已完成了總工程量的75%,據了解,主體工程建設將於年底前全部完成。
  • 莒縣嗡嗡樂園多款產品獲獎 遊客領略莒地 「蜂文化」
    蜜蜂玩偶逗笑遊客大眾網日照10月2日訊(記者 徐延斌)10月1日上午,在莒縣經濟開發區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裡,2018莒縣首屆旅遊商品大賽暨特色旅遊產品展銷會盛大開幕,作為本次活動的冠名商,山東嗡嗡樂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攜多款新品參與了本次活動。
  • 山東莒縣作家協會、莒縣詩詞學會創作基地在劉純華文學館揭牌
    莒縣文學界,詩詞界的作家,詩人此刻歡聚一堂,熱烈祝賀莒縣作家協會,莒縣詩詞學會創作基地的誕生。張洪舉同志和詩詞學會副會長紀樹貴同志為莒縣詩詞學會創作基地揭牌孟凡金向劉純華贈送作協出版的雜誌莒縣作家協會主席孟凡金,莒縣詩詞學會會長劉慶賀已經率作家,詩人進入會場,莒縣縣委老領導,政協原主席張洪舉,莒縣人大常委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任,莒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汝惠
  • 農婦用土鏊子烙煎餅,每天600斤不夠賣,能吃出媽媽的味道
    2019年1月7日,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龍山鎮梁甫山農產品公司加工點,兩位農村老人正在烙煎餅。在當地,這種以地瓜為主要原料,輔以玉米、黃豆、小麥、高粱等雜糧,加工製作而成的煎餅走俏市場,成為當地農戶致富的新亮點。地瓜煎餅,在上個世紀物質匱乏的年代,是當地人們的日常主食。
  • 曾比肩齊魯的莒縣,靠什麼再現「毋忘在莒」?
    說起山東省一個小縣城——莒縣,大家可能都覺得這個字不好讀。正確讀音是——莒(jǔ)縣。莒縣是千年古縣,位於山東省東南部,日照市西部。周朝時這裡是莒國,建國於公元前1046年,亡於公元前431年,建國君主是己茲輿期。莒國是山東東夷中最強的國家,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敘述:「莒雖小國,東夷之雄者也。」《羋月傳》裡蔣欣飾演的莒姬,就是莒國的公主。
  • 日照草澗劉氏與莒地劉氏和高密逄哥莊劉氏歷史淵源
    譜序記載劉氏先祖在莒地生活始於西漢朱虛候劉章封城陽王,城陽王劉章的後代從漢代到元朝一直生活在莒地,在莒縣嶠山鎮小劉家沂水和招賢鎮大仕陽均有元代劉氏先祖的碑,莒縣招賢鎮大侍陽(現前侍陽、後侍陽)元碑情況不詳,莒縣嶠山鎮小劉家沂水(並於杜家小沂水)現有元碑和清碑殘片。據清乾隆五十三年所立小沂水漢室苗裔碑記載:水有源也,源遠者流長;木有本也,根深者葉茂。
  • 莒縣龍山:春風撲面來 桃花朵朵開
    近日,2019年「書香莒縣」全民閱讀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國·龍山」第三屆桃花節在莒縣龍山鎮萬畝蜜桃基地盛大開幕,開幕式當天遊客即突破7萬人次。這是一場桃花的邀約,更是一場文化的盛宴。這個4月,不僅是屬於大自然的春季,更是邁出了龍山鎮文旅融合的堅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