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莒地農村傳統主食,由雜糧(小麥、玉米、瓜幹、高粱等)經水充分泡開後,磨成糊狀,用勺子盛著放到燒熱的鏊子上,再用煎餅筢子(帶有小木柄鋤頭樣子的)、批子(竹板削成寶劍狀)或者是用手抱著團起的的麵團在鏊子上攤成、滾出來很薄的圓形餅狀,通過鏊子加熱幹熟後揭下來而成。不用工具用手拿著麵團在鏊子上滾出來的煎餅也叫「滾煎餅」。在莒地農村,曾經有「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說法。
鏊子這種食品加工工具起源於沂蒙山區。鏊子用鑄鐵做成,平面圓形,中心稍凸。呈銅鑼狀,正面光滑,有三根高大約6CM左右的鏊子腿,支起來後在底下燒暄柴火。
鏊子,顧名思義,是形同大鰲而得名。據傳說:鰲,是「海中大龜」,因為鏊子是金屬製造,故寫成「鏊」。家庭用的鏊子直徑約60釐米,莒地民間有歇後語「屬鏊子的~~一面」由此而來。
以前的農村家庭生活都不寬裕,煎餅基本上都是瓜幹浸泡後上磨推成煎餅糊子製作,很少摻入小麥玉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後,煎餅糊裡的小麥、玉米、高粱等成份才多了起來,後來逐漸的高過了地瓜幹。再後來機械化烙煎餅出現,麵糊有好多是用水調和麵粉、玉米粉等而成。
▲辛崇志供圖
煎餅烙成後水分少較乾燥,形態似泛黃的牛皮紙,可厚可薄,口感筋道。揭下來的煎餅一層層的在蓋頂上摞起來,然後在上面再蓋上一個包袱,就可以慢慢當主食食用了。
傳統的地瓜幹煎餅烙好後久存不壞,吃的時候用飯帚灑點水一醒發後即可食用。每家每戶年前都要烙下一大垛子煎餅作為辦年的年貨,年後可以一個正月不用烙煎餅。莒縣的寨裡、中樓(如今劃歸嵐山區)一帶更是把烙煎餅做到了極致:一進入臘月就開始烙煎餅屯著,烙好的煎餅下面放在大缸裡,從缸裡層層摞起來直到觸到房梁,像寶塔似的,人口多的要備下好幾座。然後蓋上包袱,再蓋上塑料薄膜防塵,就這樣保存著,能一直吃到第二年割麥子。
▲辛崇志供圖
烙煎餅前要先推磨磨煎餅糊子。小時候無論五冬六夏,酷熱還是天寒地凍,天不亮就要被大人叫起來,揉著睡眼,跟著大人扶著磨棍在磨溝裡轉圈。很小的孩子經常走著走著就犯困,然後磨棍就掉到了糊子上,被一陣哈打聲叫醒後再走,也有的被大人套著磨棍在後面走,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即使你耍懶犯瞌睡,磨棍也不會掉下來被發覺。
我小時候最愁推磨,有時候也是出工不出力,老是轉頭看著磨盤上盆裡還有多少地瓜芆子沒有磨完。現在回想起來,用小孩推磨搭個幫手加把力是其次,主要的是讓孩子們知道謀生不易,體驗生活的艱辛,推磨也是磨鍊人的人生。
▲辛崇志供圖(這是推豆沫糊子)
烙煎餅幾乎都是已婚婦女幹的活兒。烙煎餅時候,在鍋屋裡稍微寬敞明快的地方支上一盤鏊子,婦女盤腿或者是坐在低矮的蒲團草墩子上,一邊用手把煎餅糊在鏊子上攤勻,一邊用暄柴火(農作物秸稈、樹葉等)在鏊子底下燒火,不一會兒鏊子周圍的煎餅開始變黃翹邊,這時候就要用蘸了水的一塊小木板沿著翹邊的地方劃一圈,煎餅就可以揭下來了。
▲辛崇志供圖
用暄柴火燒火烙煎餅一是經濟易得,二是發熱量相對較低,散熱均勻,便於操作。暄柴火烙煎餅後的地方,俗稱「鏊子窩」,地上非常熱,加上燒下來的灰,是做烤地瓜和燒鹹菜疙瘩的好地方。把地瓜或者是鹹菜疙瘩放在鏊子窩裡,上邊扣上一個小瓦盆,瓦盆上面蓋上燒下來的柴火灰,過一點時間,香噴噴的烤地瓜或者是鹹菜疙瘩就出爐了。
褟煎餅也是以前烙煎餅時候順手做的。褟煎餅餡兒多半是自家菜園裡新鮮的韭菜,一般就是切成小段加油加鹽。當然也可以用控幹水後的豆沫子、白菜頭剁成末等。先攤好煎餅,半成熟後再在上面撒上餡兒,然後再覆上一個烙好的煎餅,待下面煎餅熟了,就把上下的煎餅一起疊成長條狀,放到蓋頂上,切成方塊吃。有時候會用以前的不很新鮮的煎餅覆蓋在上面,借著新鮮的煎餅和餡兒把以前的處理掉,只是這樣的褟煎餅吃起來口感裡外差別很大,裡面的不好咬,也沒有新烙的香。
記得在七十年代後期的老家裡,有幾年用磚石泥土塊砌起來很高的煎餅爐子烙煎餅。這樣的煎餅爐約90釐米高,樣式和做飯的煤爐子差不多,只是直徑和煎餅鏊子一樣粗,下面是拇指粗的爐條,爐膛裡填滿用煤矸石做成煤,用木柴生火後就可以用了。煎餅爐子一般壘在院子大門內的過擋裡,這樣可以遮風擋雨,並容易散發劣質煤燃燒時候發出來的氣味。生火前左鄰右舍的提前預約好生火日子,大家按照先來後到排好號,一旦生火後就要連續烙煎餅好幾天,白日黑天都不停歇。下家估計到上家快要結束的時候,要把煎餅糊子和煤塊提前帶到爐子附近,以便銜接上家。所以在大半夜的起來排號準備烙煎餅是常有的事,更因為燒煤火力旺,用這樣的爐子烙煎餅雖然效率高,但是手忙腳亂,累人。年齡大的婦女用不習慣。
▲辛崇志供圖
煎餅爐是熱心的人家支起來的,但是煤塊是誰用誰自備,使用過程中爐子如有維修,各家根據情況,能用的上的東西也會自覺地支援一些。
時至今日,回憶起來這樣的烙煎餅方式,覺得可能與村子附近有一個莒縣煤礦有關,煤矸石都是從莒縣煤礦那裡撿來的,因為裡面會混進去一些劣質煤屑,可以燒火,但是有黃藍色的煙和濃濃的味道,氣味嗆鼻。畢竟那個年代弄點煤矸石做燃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辛崇志供圖
那時候誰家的小孩如果頭疼腦熱的身體不舒服,媽媽都會用大半碗的白麵粉打成糊,攤幾個面煎餅,炒個雞蛋卷上,就算是最好的病號飯了。
前些年本家門的一個四奶奶得肺癌去世了,老娘帶著姐弟和我去看望,病床上的四奶奶已經瘦骨如柴,呼吸費力,飽受病痛折磨。她拉著老娘的手說,我這病,就是當年烙煎餅時候叫那些爐子裡的黃煙燻的。。。。。老娘聽後把臉別過去,暗暗流淚,大家聽後也不勝唏噓,艱苦歲月裡的一幕幕生活場景,又湧上心頭。
▲辛崇志供圖
是啊,在那個貧困年代,家裡孩子們又多,一日三餐全靠著這薄薄的地瓜煎餅作為主食果腹,更有連地瓜乾子煎餅都吃不上的人家。哪一家主婦不是日復一日的圍著鍋臺轉、鏊子轉,用地瓜面子做哆打餅子烙煎餅。
現在農村家庭很少有純手工做煎餅的了,支下一盤大鏊子要佔用地方,暄柴火也很少有,想吃煎餅就買機器做的。傳統的手工煎餅成了新興的一個致富生意,就算是純手工烙,也是用煤、煤氣或者是電加熱鏊子,煎餅糊子都是機器石磨加工而成。一些煎餅房根據現代人對色香味和營養的需求,開發了水果煎餅、低糖煎餅、蕎麥煎餅、小米煎餅等。就連過去的純地瓜乾子煎餅也成了好東西,賣的比麥子煎餅都貴,這也算是煎餅的與時俱進吧。
▲煎餅房的男老闆在烙煎餅
↑↑長按二維碼,關注公眾號,看更多圖文故事↑↑
↓閱↓讀↓往↓期↓圖↓文↓請↓戳↓這↓裡↓
【莒地風物誌系列】沭河風光
【莒地風物誌系列】清澈石河水,緩緩繞村流:省級傳統村落趙家石河村
【莒縣手藝人系列】縣級非遺草編手藝人錢福本和他的花式草鞋
【莒地風物誌系列】雪山有勝跡,秋日復登臨
【莒地風物誌系列】「褚」其不意,給你驚喜:褚家坡,拙風樸韻的石頭村
【莒地風物誌系列】在自然天成的天成寨裡度一段慢時光
莒縣「城市書房」文心館、銀杏館:這個城市送給您的最好禮物
【莒地風物誌系列】記住鄉愁,「苑」來有你:省級傳統村落——莒縣庫山鄉苑家溝村
【莒地風物誌系列】中國傳統村落,莒縣桑園鎮柏莊村
一路向南到鹽城,我和丹頂鶴有個約會
一路向北到榮成,我和天鵝有個約定
【莒地風物誌系列】中國傳統村落,莒縣桑園鎮柏莊村
◆抃風舞潤~~黎明光影的舞臺攝影之二
◆舞臺攝影之一
◆雪後初霽,姑幕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