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進日本宮崎駿美術館:一起做個迷路的孩子
作為日本知名動畫導演及漫畫家,宮崎駿在中國雖算不上家喻戶曉,但在中國年輕一代中間,宮崎駿的粉絲隊伍顯然是龐大的。為了去三鷹之森吉卜力美術館參觀,《環球時報》記者提前一個月請日本的朋友預約。「三鷹之森」指的是三鷹市的森林,因為這個美術館地處東京衛星城三鷹市,佔地約4000平方米。自2001年10月開館至今遊客絡繹不絕。該館由宮崎駿本人親自設計,處處充滿夢幻色彩,置身其間,仿佛走進了宮崎駿的動畫世界。
在美術館「做個迷路的孩子」
尚未進館,第一眼可以看到一個大大的龍貓守護的城堡崗亭,乍看以為要在龍貓處購票入場。事實上,遊客在這裡只能和龍貓隔窗相望。美術館的票做得非常獨特,是一聯三張膠片的樣子,膠片上的圖像多種多樣,有動畫場景、人物造型等。持票進館後,中央大廳中的手工琥珀吊燈、彩繪玻璃和螺旋木質樓梯都讓人讚嘆不已。
「一起來吧,做個迷路的孩子」是宮崎駿美術館的宣傳片的片名。還有人將這個美術館稱為「夢開始的地方」。這裡的每一扇窗戶都是一個驚喜,因為每扇窗戶上都有一幅動人的畫面,講述著一個故事或者展現一個個五彩斑斕的世外桃源。牆上的窗戶時常讓人真假難辨,有時以為是扇窗戶,其實只是一幅惟妙惟肖的美圖。
遊客憑票可以觀看一個15分鐘的微型電影,該電影只在美術館內放映。小小電影院裡,天花板是藍天、白雲,牆上有花草樹木。
走著旋轉樓梯直接上了三層,在這裡有個兒童樂園,很多小朋友都在玩《龍貓》故事中出現的貓巴士。走出來,再經過一個鐵籠旋梯,來到一個天台,這裡有樹,有小徑,野草叢生,感覺如原始森林的一角。宮崎駿曾說:「在這個美術館,風和光都能自由出入。」在這個天台上,最大的驚喜就是《天空之城》裡的機械兵。觀眾明知道不是在「天空之城」,但總樂意進入到幻想世界中去。
展現宮崎駿電影誕生的全過程
美術館的二層和三層,可以用「電影誕生的地方」來概括,展示了從原畫、到動畫、到上色、到拍攝的動畫製作全過程。二樓開闢了一個閱覽室,專放畫冊和童書,所有藏書都由美術館精心選擇。二層的所謂「祖父的房間」,是嚴格按照宮崎駿工作室設計的地方,牆面上到處貼滿原畫、手稿、分鏡草圖,桌子上的木箱裡裝滿了琳琅滿目的小東西,地面上堆放著各類參考書籍,屋頂吊著飛機模型、翼龍玩具等等。記者還能特別留意到一個微小的房子模型,裡面有廚房,廚房裡擺滿各種小餐具,還有臥室、客廳,客廳裡有沙發等,和《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一家住的房子一樣。宮崎駿的所有影片,在這裡都能找到故事的源頭。
在動畫製作展示室裡,我們可以學到動畫形成的原理與製作的技巧,可以獲得很多不錯的實用知識。記者使用了一下膠片機,膠片機右邊有一個小把手,可以轉動。膠片機裡的動畫都是宮崎駿動畫片中一個小小的片段,當你快速轉動把手時,就能看到龍貓在跳繩、貓巴士快速奔跑的場景。
三樓的商店是吉卜力美術館內最擁擠的地方,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在這裡買紀念品,有各種動畫造型的玩具、明信片、鑰匙扣、點心等。
反戰和環保是宮崎駿永恆主題
宮崎駿最初的構想是,先打造一座山,再把美術館放進去。儘管沒能實現初衷,但整個美術館還是極力營造成建在一座山上的感覺,建築師還特意讓爬山虎爬滿了城堡的半面牆。在美術館的「紅豬」咖啡廳和熱狗店,鮮紅色的牆面上掛著「紅豬菜單」,門口和窗臺上擺放著五彩繽紛的鮮花,色彩豔麗得總讓人疑心那是假花。因為宮崎駿所希望營造的世界總是那麼純粹而美好。
今年73歲的宮崎駿,在全球動畫界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他的動畫作品主題多與和平主義、環保主義等主題相關。去年宮崎駿因反戰影片收官之作《起風了》,被日本國內一些右翼分子指責為「賣國賊」。但突破100億日元(100日元約合6元人民幣)的票房再度說明宮崎駿餘熱不減。他的不少作品都打上了「反戰」的標誌。比如《哈爾的移動城堡》、《紅豬》。《起風了》公映前,吉卜力工作室發行的小冊子「熱風」中,宮崎駿寫了一篇題為《修改憲法,豈有此理》的文章,他這樣寫道,「我為政府和政黨領導人如此沒有歷史感和定見而感到震驚。」
而正如宮崎駿本人所說,他30歲時第一次從歐洲回到日本時,突然感到自己是多麼喜歡這裡的植物和自然。這或許也是宮崎駿如此投入展現一個美妙自然的開始。在這個美術館內,從每一處細節都可以看到宮崎駿對自然的愛,對童真的追逐以及他的理想主義。(楊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