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青椒魚,你吃到的是美味,背後的卻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傳承與風俗民情。近日,渝北區公布的第四批共十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茨竹青椒魚就佔據了其中一席。這道在當地人眼中,地位堪比小面、火鍋的「大菜」,也讓不少不計奔波勞苦前去嘗鮮的外地、主城食客讚不絕口。它到底有什麼魅力?
茨竹青椒魚的「前世今生」
「據考證,在清朝乾隆年間,青椒魚在茨竹鎮就廣為流傳。」茨竹鎮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石昌華說,《江北縣縣誌》對此就有所記載。上世紀40年代,繁忙的國道210線上,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位於茨竹與四川省鄰水交界處的大面坡,以獨特的地理位置及美味青椒魚吸引了眾多過往的司機和旅客,餐飲生意非常紅火。
「青椒魚在茨竹鎮的確很火。」石昌華告訴記者,現在青椒魚除了是當地人的心頭好,也是茨竹鎮的招牌菜,鎮上已經形成了把青椒魚作為主要特色的飲食產業,現在一共有十多家農家樂、大餐館經營青椒魚生意,「小餐館更是不計其數」。
沒有這道菜就不叫過年
端午小長假時,在成都讀大二的渝北小夥葉文回到老家茨竹鎮休息了幾天。他告訴記者,當動車還在成渝之間飛馳時,他的魂就已經被從小吃到大的家鄉菜——茨竹青椒魚勾走了!而到家後第一件事,就是約上老同學去大快朵頤。
「沒有這道菜就不叫過年。」葉文說,青椒魚於茨竹鎮,就相當於火鍋、小面於重慶的地位,也是逢年過節、朋友聚會、生日嫁娶等重要宴席的必備主菜。兒時過年,他總喜歡跑到廚房看大人如何做魚,魚上桌後,長輩們總是第一筷子就將最肥美的魚身夾到他碗中。「聽老一輩說,早在清朝時期,這道菜就出現在茨竹人的飯桌上了,對我來說,它就是家鄉的味道。」
家家戶戶掌勺人都會做
哪家的味道最好?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這個真不好說。因為幾乎家家戶戶掌勺的人都會做這道菜,也沒比拼過。」但說起哪家相對正宗、做法講究,大家談得最多的是一個叫「周老七」的名字。
「父輩們幾乎都會做這道菜,我的舅舅是其中做得最好的。」今年45歲的周老七告訴記者,舅舅周興貴在80年代是當地的名廚,而其師傅張開年正是茨竹青椒魚創始人陳中仁的親傳弟子。「茨竹人過生日、婚喪嫁娶等要辦酒席的時候,就會請他們去下廚,相當於『跑堂子』。」周老七介紹,80年代「館子」比較少,都是廚師親自「跑堂」,而青椒魚就是當時的重頭菜。
周老七介紹,他從90年代開始當廚師,憑著一手家傳的青椒魚製作手藝,多年下來,原來的小餐館已變身為如今集餐飲、住宿、休閒等為一體的農家樂。「幾乎天天都有外地食客來嘗鮮,生意好時每天能賣近200斤魚。」
美味之謎
沙土培育的青椒辣得更純粹
「茨竹青椒魚之所以這麼好吃,要得益於茨竹鎮獨特的土壤和氣候環境。」茨竹鎮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石昌華介紹,嘉陵江過境茨竹鎮,留下了品質優良的沙土土質,在這種沙土中生長的青椒相比普通品種「辣得更為純粹」。
其次,所用的鰱魚、草魚也是當地農家糧食養大的土生魚,肉質也更有韌性。
食客聲音
家住兩路的周先生:每次開車去茨竹吃青椒魚要花40多分鐘,但一點不覺得遠。
在冉家壩做設計的宋萍:我試著在家做過,但因為青椒、鰱魚等食材比不上茨竹原產,味道始終比較「山寨」。
大廚教學
如何做地道的茨竹青椒魚?
周老七介紹,將鍋燒至七成熱,下入茨竹本地青椒炒香後起鍋,將其剁碎,加入鹽、蒜粒、味精等調料,澆入七成熱油,即成青椒調料。
將活魚洗殺至盡,並將魚打好成片,加入水、鹽、薑片、蔥節、料酒等碼味。然後鍋下油,下薑片,下蔥,炒香,下鮮湯燒沸,再下魚頭、魚尾燒沸。魚片瀝水碼苕粉。魚頭煮熟起鍋裝盆,豆芽、苕皮打底。鍋下魚片煮熟盛入盆中加湯,魚片上面加入青椒調料、鮮花椒,再澆入六成熱油,撒入蔥花即成。
臨空都市報記者 王拓
每輪答題完畢會獲得相應積分。後臺輸入「提現」可憑積分兌換人民幣,返現到你的微信錢包上。具體規則和活動解釋權由特易聚公司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