澆築、打磨……隨著最後六方混凝土的澆築到位,1月9日上午,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綜合體航站樓主體宣告正式封頂。記者從施工現場了解到,集海景住宅、寫字樓、商務平層、免稅商城、航站樓、郵輪碼頭等多元業態於一體的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綜合體總建築面積約76萬平方米,1.6公裡長的郵輪碼頭岸線規劃設置4個泊位,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郵輪母港之一,可供22.5萬總噸的超級郵輪停泊。此次封頂的航站樓是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綜合的核心部分,主體結構完成後,將全面展開內部精裝修、外幕牆施工、水電安裝等工作,預計2019年6月30日即可竣工驗收,轉入通關系統進駐及相關設備調試,力爭9月30日實現通航。
首層全架空市民可觀一線海景
9日上午,位於航站樓廳層、面積約為50平方米的頂部在現場施工工人的作業中完成了最後六方混凝土澆築。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公司生產經理劉福屯介紹表示,主體結構全面封頂的航站樓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在建設過程中,因航站樓跨度較大,達24米,如果採用傳統單一的混凝土澆築的方式容易出現開裂的情況,航站樓還應用了後張法無粘結預應力施工技術,在混凝土中預埋鋼筋,兩側施加力,使其後期可釋放張力,防止混凝土開裂。該技術在常規房建項目中應用較少。他同時指出,此次主體結構封頂意味著航站樓已經完成了60-70%的工作量,為接下來的內部精裝修、外幕牆施工和水電安裝提供了基礎條件。
記者了解到,航站樓應用了多種高科技、智能化、人性化設施,其內部設置有10條X光機安檢查驗通道、20條自助通道、8條人工通道、2條海員通道和2條員工通道,此外還有8條入境衛檢通道和18條邊境入境通道,同時配備紅外體溫檢查、邊檢等候大廳,在保證口岸查驗效率的基礎上,確保旅客體驗安全、舒適、便捷的候船和通關服務。
航站樓將科學合理地安排客流動線、通關流程和功能區劃,充分汲取國際郵輪母港先進經驗,首層全部架空層設計,釋放出更多的地面空間,兼顧地鐵、大巴、公交、私家車、觀光人群等多種交通需求,營造屋面休閒觀景立體花園,讓整個平臺相互貫通,與地鐵、公交、出租、自駕車及港澳水上客運專線緊密銜接。現場可以看到,航站樓三層及以上還設置了開放式平臺,市民可以直接步行前往平臺,既可近距離觀賞郵輪和海景,還能夠提供會展、娛樂餐飲等業態服務,豐富片區都市生活。
鯨舟外觀將成廣州水上門戶標誌
此次封頂的航站樓只是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的組成部分之一,據介紹,郵輪母港總規劃岸線1.6公裡,規劃建設4個10-22.5萬總噸郵輪泊位,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郵輪。項目分兩期建設,將逐步建成航站樓、航站樓商業、海員俱樂部、海員之家、150米超高航運中心等。一期岸線總長770米,規劃建設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的航站樓及1個10萬總噸和1個22.5萬總噸郵輪泊位,年設計通過能力75萬人次規劃,總建設面積50萬平方米。二期工程將續建與一期工程規模相當的兩個郵輪泊位和一座航站樓,全部建成後將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郵輪母港之一,停靠世界超級郵輪不在話下。
「無論是整體造型、景觀效果,還是品質保證,南沙國際郵輪母港都是按照世界一流的標準來進行設計和建造的。」廣東中交城市投資發展公司總經理周昌忠表示,航站樓以「鯨舟」立意,由全球最大的奧雅納(ARUP)工程顧問公司與中國成立最早的華東建築設計研究有限公司等聯合執筆,打造了鯨魚遊入大海的整體形象,創造出優美的城市濱江天際線。並以南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香雲紗」為建築外觀理念,將南沙獨特文化內蘊與項目完美融合,營造出廣州水上國際門戶的標誌形象。
聲音:南沙發展郵輪產業優勢明顯
南沙郵輪母港地處珠江出海口、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一小時車程可達廣州市區及珠三角多個大中城市。「南沙郵輪母港的地理優勢是十分明顯的,在這個基礎上,國際化高標準的建設和服務管理的先進性將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優勢。」周昌忠指出,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南沙郵輪母港建成投入後都將優於國內其他港口,而與華北、華東郵輪港口相比,南沙郵輪母港更靠近南海和東南亞這兩個重要的郵輪旅遊目的地,同樣具備優勢。
未來,南沙郵輪母港項目還將完善郵輪靠泊、旅客集散、通關查驗、船舶供應等核心功能,健全辦公、住宿、餐飲、娛樂、購物、休閒等配套功能。實現以郵輪母港為核心,配套建設廣州郵輪產業園區,綜合發展保稅倉儲、船舶供應、郵輪維修保養等多種業務,加快郵輪產業要素集聚,在郵輪市場培育、郵輪經濟產出、郵輪人才培養等重點領域進行研究、探索和實驗,為廣州郵輪產業提供政策試點、經驗積累、創新研究和示範標杆。將項目打造成為國內乃至亞太地區樞紐型郵輪母港,實現產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
(中國日報廣東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