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早期人類可能通過冬眠來度過漫漫長冬

2020-12-24 科技領航人

儘管我們當中許多人可能渴望在整個冬季中入睡,但人類(與許多其他哺乳動物不同)沒有冬眠的能力。

但是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已經調查了早期人類是否在某些時候有這種能力。結果——雖然是初步的——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做到了,即使他們不擅長。

當熊從冬眠中醒來時(一種節能的睡眠狀態,常被稱為冬眠的代名詞),昏昏欲睡並準備進食時,它們的骨骼和肌肉將與以前相對相同,不會在冬天裡因消耗身體裡脂肪而造成損害。

熊有專門的代謝過程來保護它們免受這種沉睡,但有時這個過程還沒有計劃好。例如,如果動物在冬天下來之前得不到足夠的食物儲備,他們可能會在冬眠後患上許多疾病。

「我們必須強調,冬眠並不總是健康的,」古人類學家安東尼斯·巴蒂歐卡斯(Antonis Bartsiokas)和胡安·路易斯·阿蘇阿加(Juan-Luis Arsuaga)在他們的新論文中寫道。

「冬眠者如果沒有足夠的脂肪儲備,則可能患有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纖維性骨炎。這些疾病都是與慢性腎臟病一致的腎性骨營養不良的表現。」

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某些人類祖先的命運,他們的遺體是在一個名為Sima de los Huesos的西班牙洞穴中發現的——骨頭深坑。這個阿塔普爾卡山脈洞穴的深坑是大量化石的所在地,考古學家發現了成千上萬個約有43萬年前的人骨骨骼。

這早在智人走地球之前,雖然關於化石來自哪個人類祖先的爭論,但至少有些是海德堡人。在事實聽起來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之後的數千年,研究人類祖先是否曾經擁有過一種類似於冬眠的狀態,但研究小組認為,他們在化石上發現了一些明顯的痕跡。

研究人員寫道:「由青少年個體非耐受性冬眠引起的年度治癒的證據表明該人群中存在每年間歇的青春期。」他解釋說,由於缺乏陽光,維生素D缺乏的其他跡象在骨骼缺損中也很明顯,如「腐爛的籬笆柱跡象」。

「冬眠的假說與遺傳證據以及Sima de los Huesos洞穴人種在冰河時期生活的事實是一致的。」

他們的想法是,這些古老的人猿可能一直試圖在較冷的月份裡入睡,因此它們的骨骼顯示出幾個月的睡眠中沒有足夠的脂肪儲存,缺乏維生素D的疤痕,而且——在青少年中——怪異的季節性生長突增。

在我們可以斷言人類祖先確實確實冬眠之前,我們必須記住這項研究才剛剛開始。甚至研究人員自己也承認,這聽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

他們寫道:「儘管關於他們的生活史和新陳代謝的許多問題仍然懸而未決,但毫無疑問,冬眠對人/人的生理和生活史產生了巨大的後果。」

「人類可能經歷類似於冬眠的低代謝狀態的說法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但是非常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靈長類動物都使用冬眠這一事實表明,這種低代謝的遺傳基礎和生理學可以在許多哺乳動物中得以保留,包括人類。」

在確認這些古代人類祖先是否確實處於冬眠狀態,以及是否如此,人類最終如何完全喪失這種能力之前,我們需要更多的信息。

諾森比亞大學法醫人類學家派屈克·蘭道夫·昆尼對《衛報》的羅賓·麥基說:「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論據,肯定會引起辯論。」

「但是,對於在Sima de los Huesos洞穴中發現的骨骼中存在的變化,還有其他解釋,在我們得出任何現實結論之前,必須充分解決這些問題。」

該研究已發表在《人類學》上。

相關焦點

  • 人類或會以冬眠度過嚴寒天氣 科學研究早期人類骨骼化石有新發現
    很多動物會以冬眠方式控制自己的體溫,以度過嚴寒的冬天。而人類就會以其他不同方法取暖保溫,在寒冷天氣下繼續進行各種活動。英國《衛報》報導,有科學家在西班牙北部一個古老的洞穴內,挖掘到有四十萬年歷史的人類骨骼化石,這些骨骼曾停止生長數個月,並有季節性損傷跡象,相信早期人類可能通過冬眠數個月減慢新陳代謝,應對寒冷天氣和食物不足的問題。科學家在西班牙北部最重要的化石遺址,西瑪德洛斯赫索斯洞穴挖掘出四十萬年的人類化石。
  • 早期人類會冬眠?西方考古界有重磅發現,或將徹底改寫人類進化史
    據《海外網》援引英國《衛報》20日報導,日前《人類學》雜誌刊登了一篇學術論文,論文中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那就是早期人類,比如尼安德特人和他們的祖先,很有可能是通過冬眠來度過漫長而又寒冷的冬季的。據了解,撰寫該篇論文的科學家之所以提出這個觀點,是因為他們在研究後發現,從西班牙北部的一個古老的萬人坑中挖出的人類化石顯示,尼安德特人和他們的祖先骨骼化石有季節性的損壞,這些人的骨骼也在某一段時間內出現了停止生長的現象。而在經過對比以後,科學家們發現,這些人類骨骼化石的損傷痕跡與冬眠動物的損傷痕跡極為相似,這表明早期人類很有可能是通過冬眠來抵禦漫漫寒冬以及食物匱乏的。
  • 2.5億年前的這種南極水龍獸,可能是冬眠動物的鼻祖
    圖片來源: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如今,動物冬眠已是常見現象。對於那些生活在極地地區的動物,在食物匱乏、氣溫逐降的冬季,需要依靠冬眠來艱難度日。但在物種進化歷史中,到底哪種動物才是冬眠界的鼻祖,目前還沒有確切說法。
  • 2.5億年前的這種南極水龍獸 可能是冬眠動物的鼻祖
    如今,動物冬眠已是常見現象。對於那些生活在極地地區的動物,在食物匱乏、氣溫逐降的冬季,需要依靠冬眠來艱難度日。但在物種進化歷史中,到底哪種動物才是冬眠界的鼻祖,目前還沒有確切說法。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家克裡斯蒂安·西多爾,以及哈佛大學古生物學家梅根·惠特尼近日在《通訊生物學》雜誌發表論文稱,生活在大約2.5億年前三疊紀早期的一種水龍獸動物可能是冬眠界的鼻祖,它們當時生活的地區是現在的南極洲,在漫長而寒冷的冬季,它們靠冬眠熬過沒有太陽的日子。研究人員從6隻水龍獸的化石中獲得其獠牙橫截面。
  • 人類為什麼不冬眠?
    大多數冬眠的動物體型都很小,當天氣變冷時,它們就無法覓食到足夠的食物來維持正常的代謝,冬眠是為了在食物很少的情況下能生存下來。食物會為生存所需的所有的代謝過程提供著「燃料」。為什麼動物要冬眠冬眠和遷徙都是動物應對嚴冬的適應策略。冬季寒冷的溫度和有限的陽光對植物生長很不利,而植物是食物鏈中的主要能源。
  • 人類為什麼不冬眠—新聞—科學網
    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冬眠 選擇在冬天進行冬眠的動物,變溫動物即冷血動物首當其衝,因為這些動物自身調節體溫的機制較弱,主要靠自身行為來調節體熱,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來提高自身的體溫。 也就是說,當外界環境的溫度升高時,變溫動物的體溫和代謝率也隨之升高;當外界環境的溫度降低時,動物的體溫和代謝率也隨之降低。
  • 人類或許有一天可以像動物一樣冬眠
    事實上,科學家們正在設想,人類能否像冬眠的動物一樣,通過事先儲備能量、降低體溫、減少代謝等方式進入低能耗狀態,為一些疾病的治療乃至太空的探索帶來新的可能。  探索人類體溫調節奧秘  腦認知科學和腦疾病研究所,於2014年11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聯合建立。
  • 人類如果冬眠會發生什麼?
    經常會聽到一些朋友說,要是人在冬天也可以冬眠就好了,長長的睡一覺,然後等我們醒來的時候,就會萬物復甦,春暖花開。那麼,為何有的動物可以冬眠,有的動物就不會冬眠呢?冬眠,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如果人類也冬眠,會發生什麼呢?
  • 動物冬眠會對染色體產生負面效應
    許多哺乳動物通過冬眠來度過寒冷季節。冬眠動物體溫越低,越可以減少能量消耗。但這不全是好處,奧地利維也納獸醫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較低的溫度易增加染色體端粒收縮,從而可能加速細胞死亡。要避免這一結果,動物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才能修復細胞。
  • 人工冬眠離我們還有多遠?日本科學家小鼠實驗帶來希望曙光
    冬天來了,很多動物進入了冬眠。你是否想過,人類是不是也能冬眠?這不是異想天開,而是有著實際的需求。比如,幾乎所有涉及星際旅行的科幻電影,都有航天員進入冬眠狀態的情節。為了穿越茫茫太空需要度過的幾年、幾十年時間,航天員用這種方法儘可能減少能量的消耗;還有一些絕症患者,為了等待治癒疾病的方法,用冬眠將人生推遲到幾十年後的未來。
  • 恐龍誕生之前,這種動物是地球的霸主,也是它「創造」了冬眠
    它們主要是生活在二疊紀末,一直到三疊紀早期結束,是一種比恐龍還要古老許多的動物。有一種觀點認為,水龍獸或許是哺乳動物的祖先,這也意味著,人類也是因為水龍獸才有機會誕生。因為通過對水龍獸化石的研究,研究者發現,水龍獸早在2.5億年前,就已經具有了哺乳動物的特徵,身體結構已具有若干哺乳動物的進步性狀,它被稱作是類哺乳動物。
  • 在200萬年前的「人類的搖籃」中,早期人類適應了重大環境變化
    一項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教授胡裡奧·梅卡德通過電子郵件表示,在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並被稱為「人類的搖籃」的坦尚尼亞奧杜威峽谷(Olduvai Gorge or Oldupai Gorge)出土的新證據顯示,早期人類「在200萬年前就有了環境適應性和開拓性的行為」。這項新研究於昨天(1月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北歐瑞典遭遇暖冬 棕熊推遲冬眠面臨「缺糧」困境
    12月13日,在莫斯科的一個公園裡,一頭棕熊由於氣候溫暖而不能冬眠。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氣象局10日發表的氣象資料顯示,莫斯科9日的氣溫達到6.4攝氏度,打破該市67年來的暖冬紀錄。「對動物園來說,推遲冬眠沒有問題,因為我們能夠繼續供給它們食物。對野生熊類來說情況就不同了,它們可能找不到足夠的食物,」松登說,「但我們的熊只是推遲了冬眠時間,它們在夏天吃的足夠多,所以有足夠體力和脂肪去冬眠。」 瑞典有野生熊2500只,另外有50只熊分別在幾家動物園中飼養。
  • 鱷魚冬眠,只剩下頭冒出居然存活,正是人類無法解釋的「能力」!
    在很多電影當中都存在冬眠這一操作,尤其是科幻電影,很多導演都幻想人類能夠進入冷藏室,然後冬眠,過幾個世紀再醒來,會發現整個世界發生不一樣的變化。但是在現實當中想要實現這種效果是不太可能的。因為目前人類科學技術有限,而且冷藏冬眠這種想法,其實也不太現實,根據生物學的角度,如果所有器官,全部進入休眠狀態,那人類肯定不會好到哪去。但是在地球上面,人類做不到這樣的事情,有一種生物卻做到了!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外星人。其實並不是這樣。能夠實現冷凍身體這一技術的是鱷魚。
  • 第一種學會冬眠的動物被發現,不僅如此,它還是曾經的地球霸主
    下面將要介紹一種名不見經傳的古生物,但它卻可能是第一種學會冬眠的動物。根據外媒報導,由生物學家克裡斯蒂安·西多爾領銜的華盛頓大學生物研究團隊於前段時間在《通訊生物學》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研究論文指出水龍獸可能是最早掌握冬眠技巧的古生物。
  • 日本科學家發現動物的睡眠開關,人類會不會進入可以冬眠的時代?
    日本科學家發現動物的睡眠開關,人類即將進入可以冬眠的時代2020.08.08 20:00甘雨本文,仍然是政治邏輯學專題。未來,由於科技的發達,人類可能產生一種新的生命狀態、生活方式,即冬眠。這種情況跟「冬眠」極為雷同,但在這個引發騷動事件的10多年後,讓人聯想到「人類只要開啟某個模式也有可能冬眠」的新聞出現,那就是從老鼠身上找到了「睡眠開關」。五、人類冬眠的可行性之三,日本科學家已經找到動物的睡眠開關。
  • 為什麼很多動物需要冬眠,原來人類不需要冬眠是有原因的?
    人類作為地球上擁有高智慧的生物,站在地球食物連結最頂端,然而很多動物具有的功能我們人類且沒有。比如說:冬眠,季節性的遷徙,還有就是自然災害的提前感應—地震。很多人想不明白了為什麼很多動物都可以冬眠,比如:刺蝟,蛇,蝙蝠,青蛙等等。其實它們選擇冬眠都是有道理的,它們主要是為了避免嚴寒的冬天,還有就是冬季的到來它們的食物來源就減少了。冬眠正好使它們身體的消耗能量減低,這樣就會減少食物的消耗了。
  • 地松鼠冬眠8個月,每分鐘心跳1次,人類離休眠去太空又近一步?
    誰都知道,要想幻想成現實,休眠技術是關鍵,如何能夠讓人類在暫時停止新陳代謝後清醒過來,冬眠的動物成了研究的對象,尤其是一年冬眠時長可達8個月的北極地松鼠,更是讓人們看到了休眠進行太空旅行的希望。簡單說就是北極地松鼠利用尿素來維持體力,它們冬眠期間會將尿液中排洩的「廢物」——尿素加以利用,將游離氮再循環為必需胺基酸,進而將其轉化為蛋白質,以此來彌補冬眠時損失的能量。更重要的是,北極地松鼠冬眠時新陳代謝活動受到遏制,原本隨著新陳代謝而被分解的膠原蛋白得到儲備,不僅維持了能量,還避免了嚴重的肌肉退化。
  • 2.5億年前,這種動物躲過了滅絕期,還「發明」了冬眠能力
    而冬眠能力是許多動物度過冬天的重要手段,否則它們將熬不過冬天。掌握冬眠技能的動物能夠在冬天來臨做好準備,然後在冬天裡只需要穩穩地睡上一覺,一覺醒來春天來臨了。一直以來古生物學家們想知道哪種古生物率先掌握了這項技能,直到前段時間《通訊生物學》刊登了一篇研究遠古水龍獸的論文,才將這個謎題揭開。
  • 人類遺骸顯示:梅毒可能在哥倫布大航行之前就已經在整個歐洲傳播
    人類遺骸顯示:梅毒可能在哥倫布大航行之前就已經在整個歐洲傳播  Evelyn Zhang • 2020-08-18 09:40:05 來源:前瞻網 E874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