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軍隊進入敘利亞境內打擊庫德人,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之一。美國對土耳其此舉的態度有些兩邊靠的意思,美國是支持庫德人的,所以不希望土耳其打擊庫德人。同時美國又不能把土耳其逼急了,因為這樣,美國的全球戰略對手俄羅斯將獲益。
土耳其這幾年與俄羅斯「眉來眼去」,但沒有完全倒向俄羅斯。土耳其一旦站到俄羅斯這邊,將對美國的中東布局造成巨大的麻煩。土耳其控制的黑海海峽,是美國與俄羅斯爭奪中東的戰略要塞。
黑海海峽,也稱土耳其海峽,由三個部分組成:東北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南部的達達尼爾海峽(也稱恰納卡萊海峽),兩海峽之間的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海——約1.1萬平方公裡的馬爾馬拉海。
黑海海峽以北是黑海,以南是地中海的附屬海愛琴海。沙俄時期是俄羅斯歷史上地盤擴張最為迅速的時期,人們主要關注沙俄東向擴張,就是佔領西伯利亞、外東北、庫頁島。實際上,沙俄在西線也沒有閒著,沙俄付出再大的代價也要拿下黑海海峽,這條海峽對沙俄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沙俄向東擴張是為了得到太平洋的出海口,向西南擴張則為了得到地中海的出海口。地中海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同時又位於歐洲南部、亞洲西部、非洲北部。沙俄認為只有佔領地中海,才是證明自己是個強大的歐洲國家,否則在歐洲就沒有多少話語權。如果沙俄能得到黑海海峽,包括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伊斯坦堡(二十世紀之前也稱君士坦丁堡),就有了進入地中海的基地。沙俄的勢力進入地中海後,向南可進入非洲,向東可進入中東,向西可出當時地中海唯一的出口直布羅陀海峽(蘇伊士運河於1869年開通)。
攻佔伊斯坦堡,是沙俄長期以來堅持的大戰略。沙俄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幾乎不計成本地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打了十次俄土戰爭。十八世紀(1701年至1800年)前期,奧斯曼土耳其還控制著黑海沿岸,包括克裡米亞。但到了1792年,在戰爭中慘敗的奧斯曼土耳其丟掉了黑海沿岸,沙俄距離佔領伊斯坦堡又進了一步。
俄軍其實曾經到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那是1833年2月,奧斯曼土耳其主動邀請沙俄的海軍陸戰隊進入黑海海峽目的是希望俄軍幫助土軍抵禦埃及軍隊。不過老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俄軍好不容易來了,並不打算撤離博斯普魯斯海峽。
奧斯曼土耳其被逼無奈,只好與俄羅斯籤訂了《安吉阿爾—斯凱萊希和約》,同意俄軍戰艦可自由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第三國的戰艦則不能通過達達尼爾海峽。但是這份條約得罪損害了另外一個大國,英國的利益。1840年7月,各國籤訂了《倫敦協定》,弱化了俄軍利用黑海海峽的程度。一年後各國籤訂的《歐洲海峽公約》,讓對沙俄有利的《安吉阿爾—斯凱萊希和約》變成一張廢紙。
沙俄不甘心失敗,但隨後迎來了一場更大的失敗,就是1853年至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爭。這場戰爭的慘敗,導致沙俄被迫削減在黑海的軍事力量。黑海海峽,成了沙俄始終邁不過去的一道坎。
沙俄是一個緯度非常高的國家,雖然沙俄的海岸線非常漫長,北有北冰洋,東有太平洋(割佔清朝的外東北),西北有波羅的海,西南有黑海。問題在於,在西伯利亞鐵路沒有開通之前,沙俄對太平洋海岸線的利用程度較低。波羅的海和黑海都是陸間海,距離大洋非常遠,北冰洋更不用說了,在那個時代,北冰洋的利益價值還不是很大。
沙俄想要獲得溫暖的出海口,地中海沿岸對沙俄來說依然是非常有誘惑力的選擇。更重要的是,1869年,連接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紅海)的蘇伊士運河開通,讓沙俄看到了本國海軍進入印度洋的可能。在這種大背景下,黑海海峽雖然掌握在奧斯曼土耳其手上,沙俄還是要盡全力敲開那把鎖住黑海海峽的大鎖。
沙俄被蘇聯替代,但這個戰略目標並沒有任何改變。當然,疆域嚴重縮水的土耳其(前身是奧斯曼土耳其),依然不是蘇聯幾口就能吞下的。再加上美國、英國不可能坐視蘇聯吞併土耳其,蘇聯能在黑海海峽爭取到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蘇聯軍艦能順利通過黑海海峽。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作為蘇聯的繼承者,實力嚴重下降。美國不但在東歐不斷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也利用蘇聯解體,加大了在中東的戰略存在。中東的石油、天然氣與經濟支柱同為石油、天然氣的俄羅斯是「同行冤家」,正因為如此,俄羅斯更需要在中東有立足點。總而言之,俄羅斯不能接受美國主導石油的定價,這也是俄羅斯不惜代價也要幫助敘利亞的主要原因之一。
圖-博斯暜魯斯海峽
俄羅斯距離敘利亞最近的就是黑海,但從黑海沿岸到敘利亞,必須經過土耳其控制的黑海海峽,這就要求俄羅斯在一定程度上要讓利於土耳其,兩國一會交惡、一會和好,其實都是在進行利益博弈。美國當然希望能切斷俄羅斯黑海與敘利亞的海上通道,土耳其也不是個省油的燈,經常在美俄之間踩著雞蛋跳舞,謀求土耳其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