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中旬,公司組織我們到日本關西旅行。在京都那天的行程當中,我們除逛了幾處知名寺廟外,還特意去參觀了谷口吉生在2014年完成的京都國立博物館平成知新館,以下是回國後整理完成的相關資料。
京都國立博物館平成知新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相關歷史
明治初期,日本社會在政府的主導下全面學習西方文化。在這股效仿洪流中,日本本國的傳統受到輕視,古物、寺院、神社、佛殿所收藏的寶物等面臨破壞或散失的危險。明治22年(1989年),為了保護本國文化遺產,政府決定分別在東京、京都和奈良設立博物館,當時稱為「帝國東京博物館」、「帝國京都博物館」和 「帝國奈良博物館」。1900年,分別又改名為「東京帝室博物館」、「京都帝室博物館」和「奈良帝室博物館」。二戰戰敗後,根據修改的新日本憲法(也稱「戰後憲法」或「和平憲法」),三個博物館名稱改為現在的稱號,即「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和「奈良國立博物館」。三個博物館場館的建設都由不同時期的日本本土建築師完成。
明治時期,日本政府僱傭西方建築師來日本執業和教學,影響最大的是英國建築師Josiah Conder(1852-1920)。作為御僱建築師,Josiah Conder不僅在日本設計了大量公共建築(鹿鳴館、三菱一號館等),同時也在東京大學工學部教授西方建築課程,為日本培養出第一批本土建築師,包括辰野金吾,片山東熊,獸禰達藏等,因此他被稱為日本現代建築之父。這批建築師隨後就領導了明治時期日本建築界,培養並影響了之後的日本建築師。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辰野金吾,他創建了日本後來的建築學會(當時稱造家學會),並掌管建築學會多年。
辰野金吾(左)、片山東熊(右)
日本最早一批建築師的作品都以模範西方古典建築為特色,片山東熊作為日本首批建築師之一,就設計了前面提到的三大博物館的最早的展館,皆為西方古典風格。於1894年完成的奈良國立博物館本館、1895年完成的京都國立博物館本館和1909年完成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表慶館,都是西方古典樣式。截止至今,京都國立博物館本館已有122年歷史,據說最初設計是按照三層考慮,由於濃尾地震緣故而變更為一層。該館坐東朝西,東門(片山東熊設計)為博物館的主入口。
奈良國立博物館本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本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表慶館
這是個有意思的現象,日本這三大博物館的西方古典風格的展館都為東西朝向,形成一條東西軸線,皆為明治時期建成。而後建的本土風格展館則形成一條南北軸線,且作為博物館的主軸線,這個現象不知是否可以解讀為日本明治時期已經為本土文化規劃好位置了。因此,三大館區都包含了從明治時期到日本當代的不同時期風格展館,也反映出日本建築的發展線索。
東京國立博物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
奈良國立博物館
回到京都國立博物館,1965年,上世紀二十年代日本分離派成員之一森田慶一設計了平常展示館(後被拆除),方位坐北朝南,位於現平成知新館位置。該館在現代主義風格基礎上加入了挑簷,牆柱,抬高地面等日本傳統建築元素。
森田慶一設計的平常展示館
2001年,谷口吉生設計了博物館的南門,其水平屋簷板與垂直片牆的穿插方式,像極了密斯的巴塞隆納展覽館。2014年,谷口吉生設計的平成知新館在原平常展示館的位置竣工開展,這是他獨特建築語言的成熟之作。很多細節延續了他1999年在東京完成的法隆寺寶物館的設計。
京都國立博物館南門
建築師谷口吉生
谷口吉生生於1937年,父親是日本著名的建築師谷口吉郎(1905-1979年)。谷口吉郎跟前川國男是同批東大畢業生,1928年東大畢業後,他因崇拜柯布西耶以至於畢業論文寫的也是柯布西耶的前川國男,在畢業典禮結束當晚谷口吉郎就迫不及待前往法國追隨柯布西耶,在柯布事務所工作兩年後回到日本,隨後又進入到Antonin Raymond(1888-1976年)的事務所工作。Raymond是賴特的助手,是因帝國飯店項目來到日本並留下來的美國建築師。雖然師從賴特,但他的作品卻明顯的表現出對柯布西耶的追隨。他的事務所除出了前川國男外還有另一位重要的建築師吉村順三(奈良國立博物館東西新館設計者)。業界普遍認為,Raymond對日本現代建築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谷口吉生(左)、谷口吉郎(右)
前川國男與柯布西耶
Raymond設計的夏之家(1933),因與柯布1930年設計的Errazuris住宅極相似而被柯布稱讚自己未實現的想法在日本得到很好的實施。
Raymond設計的南山大學(1964)
谷口吉郎東大畢業後則到東京工業大學(劉敦楨先生留學的學校)當了老師,成為教授一直到退休。他完成的作品很多,其中有兩次獲得日本建築學會獎。從他作品能看出,他早期也是追隨現代主義:白色箱體、橫向窗戶、平屋頂、室外樓梯等,後來慢慢加入日本建築元素:挑簷,坡屋頂,細密窗格,白窗扇等。晚期的作品則是簡潔的日本建築樣式:大屋頂,低簷口,首層抬高地面,長廊等。
1938慶應義塾大學日吉寄宿舎(谷口吉郎)
1959石川県立伝統産業工芸館(谷口吉郎)
1968東京國立美術館東洋館(谷口吉郎)
1974飛鳥資料館(谷口吉郎)
東京國立博物館中,1968年竣工的東洋館即為谷口吉郎的作品。該作品在外觀上表達了日本傳統建築的特點,與不遠處兒子谷口吉生設計的法隆寺寶物館從抽象上表達日本傳統相比,谷口吉生在建築上的成就超越了他的父親谷口吉郎,這也是父子同為建築師中兒子超越名人父親之少見的現象。
1999年法隆寺寶物館(谷口吉生)
谷口吉郎致力於對建築的傳統表達,影響了學生清家清,以及隨後清家清的學生筱原一男,筱原一男的學生坂本一成等,構成了日本建築界重要的一支師承派系——東工大派系。谷口吉郎因對日本文化的貢獻,1973年獲得了「日本文化勳章」。獲此殊榮的建築師不多,其中還有:1943年伊東忠太、1964年吉田五十八、1967年村野藤吾、1980年丹下健三、1998年蘆原義信、2010年安藤忠雄。
日本建築師系譜中的東大支系
在父親的光芒下,谷口吉生大學本科學的並非建築學,而是機械工學專業,這也許對他後面建築中呈現的極精緻的細部有一定影響。他從小就受父親薰陶,見過不少來往谷口家的日本著名建築師,而沒學建築專業,其中原因不太清楚。但是他從小學到大學一直上的慶應義塾大學沒有建築專業確是不爭事實。慶應義塾大學是日本最早成立的私立大學,創始人福澤諭吉(1835-1901)也就是10000日元上印的那個人物。慶應義塾大學與早稻田大學是日本最知名的私立大學,林徽因先生的叔父,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畢業於此。
福澤諭吉
本科畢業後,谷口吉生到哈佛大學攻讀建築專業,據說是當時海外考察回來的清家清的建議,清家清在谷口家談到了美國優異的現代建築教育。谷口吉生在哈佛短暫的為格羅皮烏斯工作過(幾年後的1969年,格羅皮烏斯去世,享年86歲),1964年畢業後回到了日本,進入了當時如日中天的丹下健三工作室,一直到1972年。1975年他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早期的幾個作品他還打著父親的名義做項目,直到秋田市立圖書館他才真正獨立。谷口吉生早期作品以幾何體量的穿插構成空間,到後面越來越簡潔,最後只剩下簡潔的矩形體量。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磨練自己的建築語言,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語言的重複使用。到後面的法隆寺寶物館,鈴木大拙館以及平成知新館,他的獨特的建築風格已經成熟,輕盈、精緻且優雅,既現代又傳統!
1976福邦銀行 成和支店
1978年:資生堂企業資料館
1983年:土門拳紀念館
1983年:秋田市立中央圖書館明徳館
1989年:長野県信濃美術館・東山魁夷館
1991年:丸龜市豬熊弦一郎現代美術館
1995年:豐田市美術館
1995年:筑波capio
1999年:法隆寺寶物館
2004:東京倶楽部
2005:香川縣立東山魁夷美術館
2005:紐約現代藝術館新館
2011:鈴木大拙館
京都國立博物館參觀照片
京都國立博物館位於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區,東山七條街北側,對面是三十三間堂。
京都國立博物館位置
平面圖
南門
南門回望,對面是三十三間堂
平成知新館主入口
主入口側向
公共休息廊外景
東側院
通往老主館的走廊
平成知新館大廳
大廳旁開放樓梯(左)
大廳二層(右)
首層展廳未布展前室內
首層展廳布展後室內
二層展廳布展後室內
二層展廳走廊
入口大廳通往公共休息長廊的二層平臺
公共休息長廊
休息長廊向外看
精緻的細節
水池邊精緻的不鏽鋼欄杆
欄杆轉角細節
精準的完成度:地面鋪裝分縫,大門鋁板分縫,玻璃隔斷,玻璃分縫,立面石材分縫精準的在一條直線上
門廊地面石材細節與水池下圓形細節呼應了豐臣秀吉時代方広寺舊址柱子位置
石材轉角細節
建成時南門屋面雨水管的處理(左)
現狀雨水管的改造後方案(右)
白色透明玻璃細節
樓梯扶手細節
次入口室外護欄一處交接失誤成為本次行程發現的唯一槽點
傳統的意向
從日本的傳統建築能看出來,谷口吉生的很多細節與空間跟傳統建築有很多相通之處,是對傳統的現代演繹。
(部分圖片來源為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