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

2021-01-16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求是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我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歷史節點上,就推動「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體現了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擔當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站在新徵程的發展起點上,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建議》的戰略部署,奮力譜寫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新篇章。

一、「十三五」時期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成就斐然,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十三五」是我國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第一個關鍵五年。工業和信息化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用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以釘釘子精神紮實推進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十三五」時期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主要目標任務即將如期完成,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進展順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十三五」以來,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工業增加值由24.54萬億元增長到31.71萬億元,年均增長5.9%,遠高於同期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的28.1%,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網絡和4G網絡,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更加穩固。當前,我國工業和信息化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在創新驅動下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進程加快,為「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取得重大突破,產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十三五」時期,我國動員各方力量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成17個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持續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加快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基礎軟體、產業技術基礎等基礎技術和產品攻關,一批重點領域核心環節瓶頸短板問題初步緩解,產業創新和基礎能力穩步提升。「十三五」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投入分別增長62.3%、55.1%,合計佔全部研發經費比重由15.5%提高至17.3%,2019年國際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27.7%,投入強度由0.94%提高至1.32%,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在重點領域湧現出一批創新成果。嫦娥攬月、C919試飛提速、北鬥組網、天問啟程,航空航天裝備技術水平大幅提高。海鬥探海、藍鯨鑽井、雙龍探極,深遠海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快速發展。第三代核電裝備處於國際一流水平,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大幅提高。國產中央處理器(CPU)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縮小,11代液晶顯示器生產線投產,語音、圖像和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重要領域專利數量全球領先。

一批新產業新模式加速湧現,製造業智能化轉型向縱深推進。「十三五」時期,我國堅持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先進位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製造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不斷加速。目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位化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49.4%和51.7%,305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覆蓋了92個重點行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44.9%。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貫標企業突破2萬家,煉化、印染、家電等領域接近國外先進水平。工業網際網路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夯基架梁工作基本完成,產業規模達3萬億元,工業應用程式超過25萬個。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風機製造等行業服務型製造業務快速發展,工業設計、信息技術、節能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逐步壯大。

一批重點產業鏈競爭力加快提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效明顯。「十三五」時期,我國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提前兩年完成1.5億噸去產能上限目標,累計退出「殭屍企業」的粗鋼產能6474萬噸。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15%,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27.5%,綠色製造體系初步建立。技術改造投資增加,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至14.4%。太陽能光伏、軌道交通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裝備、核電裝備等重點產業鏈優勢明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人工智慧、風電裝備等發展迅速,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一批信息網絡產品和服務加快發展,數字紅利不斷釋放。「十三五」時期,我國按照適度超前原則,連續開展網絡提速降費專項行動,深入推進電信普遍服務,建成了世界一流、質優價廉的信息通信網絡,各種各樣的網絡技術及應用飛入尋常百姓家,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截至2019年底,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分別達到91%、96%,千兆光纖覆蓋用戶超過8000萬戶,所有城市建成了光網城市,行政村通4G和光纖比例均超過98%,實現農村城市「同網同速」。「十三五」以來,固定寬帶和手機流量平均資費水平下降95%以上。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車聯網等新技術快速發展,遠程教育、在線醫療、遠程辦公等新業態迅速興起,共享經濟、電子商務、行動支付加速普及,煥發蓬勃生機。

一批優質企業和國產品牌脫穎而出,「中國製造」全球競爭力不斷增強。「十三五」時期,我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完善企業服務體系,企業發展活力持續增強,製造業競爭力大幅提升。2019年我國有133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榜單,23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知名品牌入選世界品牌500強。在信息通信、軌道交通等領域湧現出一批創新能力強的高技術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業化能力明顯提升,科技型「獨角獸」企業數量持續快速增長。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局面初步形成,製造業重點行業骨幹企業「雙創」平臺普及率超過80%,共生共贏的產業生態不斷完善。

一批有競爭力的產業高地加快崛起,製造業區域布局更加協調優化。「十三五」時期,我國深入落實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統籌優化東中西和東北地區產業布局,引導產業和要素資源向優勢地區集聚,推進產業國內有序轉移,著力培育先進位造業集群,打造製造業發展動力源。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發展動能增強,創新要素快速集聚,龍頭帶動作用日益凸顯,2019年三大區域工業增加值總和佔全國比重達到44.4%。一批中西部區域中心城市製造業快速發展,形成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區域增長極。產業集群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批覆9批共416家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對全國工業增加值的貢獻超過1/3。

二、「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任務十分緊迫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製造業是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建議》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提出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扣準了發展的時代脈搏,必將對我國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要求。現階段,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只有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才能引領我國經濟實現由大到強的戰略性轉變,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保障。近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外部環境「逆風逆水」,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加試」,經濟下行「壓力測試」,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面臨的外部環境日趨複雜。同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發達國家加快推行「再工業化」,新興市場國家加快工業化進程,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加之,我國資源約束日益趨緊,勞動力、土地成本逐年攀升,工業和信息化發展仍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基礎能力不強等問題短板,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還面臨不少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建議》確定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提出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等具體目標,對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十四五」時期,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要勇擔使命,著眼解決高質量發展中的實際問題,加強戰略性、系統性、協同性謀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在更高起點上統籌推進位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工業和信息化領域而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實現供求動態平衡。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是供需矛盾的焦點所在,是提升供給體系創新力和關聯性的關鍵。《建議》要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勾勒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清晰路徑。「十四五」時期,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必須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強改革創新,用系統性辦法解決結構性問題,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提升供給體系質量,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促進形成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更深度地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分工體系,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是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迫切要求。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在帶來一系列新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新機遇,危和機並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克服了危就是機。面對新發展階段的新挑戰新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近年來,隨著新發展理念深入貫徹和高質量發展各項決策部署全面落地實施,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新舊動能加快轉換,需求結構深度調整,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全面提速。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是經濟運行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是創新發展的動力源和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既處於全球競爭的「漩渦之中」,又處於科技革命的「浪尖之上」,在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戰略性作用更加凸顯。「十四五」時期,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形勢,既要客觀看待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的困難挑戰,又要用好產業升級、消費升級、技術革命、全球格局變化的重大機遇,更要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市場優勢、規模優勢、人才優勢和配套優勢,以必勝的信心和勇氣堅定不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邁上新臺階。

三、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建議》對「十四五」時期及中長期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從1953年開始,我國已經編制實施了13個五年規劃(計劃),都把發展工業特別是發展製造業放在重要位置,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了長足進步。當前,工業和信息化系統面臨的緊迫任務就是根據《建議》提出的新要求,精心編制好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等相關規劃,充分發揮中長期規劃對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引領作用,加快關係戰略性全局性的重點領域跨越式發展,推動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向縱深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要把創新擺在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精銳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突破重點領域「卡脖子」問題。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基礎研究投入,引導企業向應用基礎研究等創新鏈前端延伸,催生更多自主創新、顛覆性創新成果。在重點領域繼續布局建設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強化產業鏈協同創新,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產業鏈上中下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堅持「兩化」深度融合,深入推進位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發展是統籌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重要抓手。要深入實施智能製造工程,打造從標準、產品、裝備、生產線到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的完整體系。大力建設5G、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加快5G商用步伐,推進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廣泛推行綠色製造,打造綠色製造體系,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降低製造業能耗、水耗。把發展服務型製造作為延長製造業產業鏈條、提升價值鏈地位的重要途徑,進一步引導製造業企業發展網絡化協同研發製造、個性化定製等增值服務,大力發展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

堅持增效益上水平,推動全產業鏈系統優化升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是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必然要求。要鍛造產業鏈供應鏈長板,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構建新興產業發展生態,保持和發展好完整產業體系,加大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力度,支持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打通產業鏈「堵點」,補上產業鏈「斷點」,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抗風險能力。用好我國發展戰略縱深,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推動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培育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

堅持企業主體地位,建立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企業是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主體力量。支持大企業做強做優,優化企業兼併重組市場環境,支持企業整合創新資源和要素,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領航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做專做精,加強對中小微企業、初創企業的政策支持,在產業鏈重要節點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建立企業聯繫制度,暢通政企雙向溝通渠道,完善穩企政策體系,確保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

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積極落實擴大內需戰略。需求是生產的原動力,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必須把人民需要作為目標導航器,滿足傳統需求,創造新的需求。提高供給質量,激活消費潛力,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努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鼓勵外向型企業加快出口轉內銷。拓展投資新空間,著力點放在既利於調結構、增後勁,又利於促消費、惠民生的領域,引導民間和社會資本加大創新和技術改造投入。發展數字經濟,加強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擴大信息消費和智能家電、智能終端、虛擬實境、可穿戴設備等新型消費。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

堅持優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良好的環境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土壤,是國家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切實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強化人才支撐,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完善再分配機制,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切實扭轉「脫實向虛」傾向。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強化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加強國際產業安全合作,依託「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打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高效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構築互利共贏的合作體系。(作者:中共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

相關焦點

  • 2020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在淄博舉行
    時代精彩,製造出彩。12月22日,由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主辦,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淄博市人民政府協辦的2020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在淄博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學研企精英翹楚濟濟一堂、共商大計,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集聚智慧和力量。
  • 【理上網來·網絡強國】習總書記講話「五個明確」是建設網絡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是繼兩年前「4·19」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座談話後全面闡述我國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的一個重要講話。總書記的這篇講話,高度概括了網絡強國戰略思想「五個明確」的豐富內涵,即明確網信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明確網絡強國建設的戰略目標、明確網絡強國建設的原則要求、明確網際網路發展治理的國際主張、明確做好網信工作的基本方法。
  • ...更為關注實體經濟,「製造強國」的重要性提升到「網絡強國」之...
    【東北證券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點評: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國防安全是重點】東北證券指出,從此次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來看,未來中長期規劃較前期的變化主要體現在:(1)經濟增速目標淡化,公報在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均未設定具體的經濟增速目標,這意味著過去常用的通過房地產等手段刺激經濟的措施可能成為歷史;(2)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突顯
  • 製造強國需要建設新興工業集聚區
    《中國製造2025》提出: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建設製造強國,需要優化製造業結構,提高製造業效率,打造系列國際頂級品牌,實現前沿技術和複雜產品系統中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 熱解讀|這九個「強國」 讓人熱血沸騰!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成為製造業大國製造業產值穩居世界第一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面向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偉大徵程,更需全力以赴>2035年建成人才強國號角已吹響、徵程已開啟網際網路大潮洶湧澎湃中國「弄潮兒向濤頭立」「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深謀遠慮黨的十八大以來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中國大力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取得累累碩果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
  • 中國朝網絡強國目標奮進 時間表和路線圖更加清晰
    網絡強國 中國發力(網絡強國新時代(15))  作為網民規模全球第一、數字經濟規模全球第二的網絡大國,中國並不滿足於當下成就,而是朝著網絡強國的目標奮進。中共十九大報告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部分專門提出,要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 建設網絡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解讀
    《綱要》是規範和指導未來1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提出了網絡強國建設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同時從能力、應用、環境三個方面提出打造國家信息化發展的「戰略三角形」,是建設網絡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三步走」怎麼走?「戰略三角形」如何打造?國家信息化發展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 更好把握建設文化強國的方向與思路
    需要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任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和長遠作出的戰略決策,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遵循。「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
  • 加快建設交通強國_時事_中國臺灣網
    建設交通強國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新時代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對交通事業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建設交通強國的時代課題。2019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就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和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制定的。建設交通強國是黨中央賦予交通人的歷史使命,是新時代做好交通工作的總抓手。
  • 黃坤明在人民日報撰文: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歷史和現實、著眼全局和長遠作出的戰略決策,標誌著我國文化建設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接續推進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 一、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 為什麼東南亞很少有製造強國?
    從地理位置來看,東南亞國家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一般來說,東南亞國家指的就是東協十國。東南亞國家裡面既有經濟比較發達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有經濟相對比較落後的緬甸和寮國。東南亞國家由於臨近東亞地區,很早就開始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並且深度融入國際產業鏈,像泰國的汽車製造,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菲律賓的電子元器件製造等,在上世紀90年代,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其中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印尼有「亞洲四小虎」之稱。
  • 海報視頻 | 2020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在淄舉行 兩項成果現場...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雪 張偉銘 許炳棋 淄博報導  12月22日,2020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在淄博舉行。各路專家齊聚一堂,碰撞火花、共商大計,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集聚智慧和力量。  開幕式由淄博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袁良主持,淄博市委書記江敦濤致歡迎辭。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凌文,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劉烈宏致辭。
  • 徐飛:中國建設交通強國的綜合基礎與戰略意義
    建設「交通強國」的重大意義 從世界大國崛起的歷史進程看,國家之強離不開交通之強,也往往始於交通之強。國家要強盛,交通須先行。建設交通強國,既是建設強大中國的應有之義,也是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和戰略支撐。
  • 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
    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誌著我們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推動建成文化強國提供了行動指南,為我們深刻認識新時代文化建設新使命、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明確了前進方向。
  • 美國網絡信息產業發展經驗及對我國網絡強國建設的啟示
    網絡安全與信息化發展是新時期我國的立國之本和強國之匙,能否儘快扭轉網絡信息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是決定我國網絡強國戰略成敗的關鍵,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國家安全穩定的全局。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時的講話中明確提出:建設網絡強國,要有自己的技術,有過硬的技術,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研究發展戰略,下大氣力解決科研成果轉化問題。為此,本文以全球最主要的網絡強國美國為對象,梳理美國信息化關鍵技術以及網絡安全技術的發展經驗,分析我國關鍵信息技術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新時期我國網絡強國戰略的規劃和實施提供借鑑啟示。
  • 發展海洋經濟 建設海洋強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要求我們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全局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那麼,如何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從海洋大國邁向海洋強國?新時代,海洋經濟將迎來什麼樣的發展新機遇?一場以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大會,11月29日在山東煙臺舉行。
  • 趙俊貴:翻越化工新材料的「夾金山」 加快建設石化強國
    國家製造強國建設專家論壇」主論壇在山東淄博召開。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趙俊貴在發表題為《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情況和戰略思考》的演講時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加快石化強國建設,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人民消費升級對化工新材料的需求,迎接中國化學工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技術革命。
  • 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並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於歷史和現實、著眼全局和長遠作出的戰略決策,標誌著我國文化建設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接續推進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