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已經傳承了5000年,而對中華文化影響最大的三家即是儒家、道家和佛教,這三家被統稱為「儒釋道」,「儒釋道」三家相互映影響相互交融,進而塑造了中華文化的根本。
相對於土生土長的儒家和道家,佛教作為一個外來物,卻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顯然是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5世紀之間,由釋迦牟尼所創。大約在漢朝時候開始傳入我國。相傳在公元64年時,漢明帝劉莊曾經夢見一個頭頂放光的金身仙人朝自己走來,一問才知在西方有個佛教,從此便將佛教引入了中國。
公元68年時,漢朝就修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佛寺——白馬寺。佛教經過幾百年的傳承演化後,到了唐朝時佛寺已經頗多了。公元629年時,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天竺取得真經,從此佛教開始在中國真正興盛。
後來的佛道交融的作品、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就是以玄奘大師的西行故事改編而來。其中的玉皇大帝一脈就是道教傳說中的人物,而如來和觀音則是出自於佛教。
其中觀音大士更是仙姿翩翩,在電視劇中美麗端莊,因此比起如來還要更加深入人心。而觀音的各種雕像也在中國各地林立起來。觀音全稱為觀世音菩薩,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在唐朝時,中國各地就已經在雕塑各種各樣的觀世音菩薩的雕像了,當時為了避諱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因此觀世音從此便簡稱為觀音。觀音菩薩其實也分成不同的職業,有各自不同的工作,比如千手觀音的主要工作就是主管地獄道救度的。
千手觀音全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因為其每隻手上有一隻眼睛,並且使用一種法器,並且總共有一千隻手而得名。千手的意思是遍護眾生,千眼的意思是遍觀世間,綜合說來就是普度眾生了。
正因如此,千手觀音成為了民間最受崇敬的觀音之一,各地都有千手觀音的雕像。而在重慶就有一座巨大的千手觀音雕像,經過研究後確定,這座千手觀音雕像建設於宋朝末年時期,使用的也是宋朝的彩繪工藝,距今已經又800年的歷史了。
但是因為年代久遠,日曬雨淋的,難免會受到損壞,因此當地的相關部門就請專家和工人組成工作小組,進行對這座千手觀音的修繕和保護工作。
結果在修復之時,工人卻在千手觀音的腹部發現了一個極其隱秘的暗格。在專家的謹慎研究後,暗格慢慢被打開了,在暗格裡發現了一塊石磚,石磚上詳細記錄了這座千手觀音的建造事件、工序等等信息,但是根據碑文記載,這座雕像其實是在唐末宋初建成的,直接否定了專家執勤啊的研究。
此外,在暗格之內還有碑文記錄,原來這座雕像在宋朝末年和清朝時曾經兩次經過後人修繕,因此專家鑑定才會以為是宋朝末年的雕像。此外,在暗格之內還有一些瓷器殘片和金箔,也大致是唐末宋初時的工藝。
因此,通過這麼一個暗格機關,我們才得以知道這座觀音像的真正身世,從兩次修繕也可以看出,我國對於觀音還是非常尊敬的。而考古的魅力就是這樣,可以不斷發現新的東西,一窺當年的民俗風情,發現中國文化更加瑰麗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