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記載,在漢朝時期,大宛國(即烏茲別克斯坦)的貳師城附近有一座高山上有一種野馬,跑起來像飛一樣。人們設法捕捉它,讓它與五色母馬交配,母馬生下來一種馬,能日行千裡,肩上出的汗像鮮血一樣紅,這就是汗血寶馬,也被叫做「馬天子」。
漢武帝非常喜愛汗血寶馬的高大、勃發,認為它是種奇特的物種。而大宛國王認為這種馬是國寶,所以不肯把馬貢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大怒,發兵討打大宛國。太初四年,大碗的貴族為了保全自己利益把國王殺了,選良馬數十匹,中等馬3000匹與漢軍議和,並約定以後每年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
自漢代以來,西域汗血寶馬的神話流傳了一千多年。汗血馬自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許多專家質疑史書上說汗血馬能「日行千裡,夜行八百」,一般的馬最多日行200多千米,速度最快的純種馬一分鐘能跑1千米,但這樣的速度只能在訓練場堅持一兩分鐘。
養馬專家謝成俠教授曾對汗血馬進行考證,從產地、體形等特徵考證「汗血馬」的原型其實是現在的阿哈馬。這種馬體形高大、優美,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輕快靈活。目前在土庫斯曼僅有2000匹左右。它雖不能日行千裡,但保持著千米1分零7秒的記錄。但也沒有流汗像鮮血一樣。
馬汗一般是白色的,呈泡沫狀,不可能像血一樣。那麼史書記載的「汗血」是怎麼回事呢?這可能是由一種副絲蟲病感染而造成的出血現象。這種病病原為多乳突副絲蟲,他們寄生在馬的皮下組織內,蟲體呈白色絲狀,雌蟲常在馬皮下形成出血性小結節,以吸血蠅類作為中間宿主。
這種病常在4月份開始發病,七八月份達到高潮。因為到了夏天,這種寄生蟲就會刺穿馬皮,到外面排卵。這時馬的頸部、肩部就會出現豆大的結節,結節破裂流出汗珠一樣的血。有關動物專家認為:汗血馬的毛細而密,表明它的毛細血管發達,馬在高速奔跑時,體內溫度可以達到45℃,有可能會有少量的紅色血漿從毛孔中滲出。
所以古代「汗血寶馬」其實是一種得了病且跑的很快的馬,由於當時的醫療水平有限,對這種現象不了解,所以這種馬被認為是神奇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