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了繁忙的工作,有一大塊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你是不是反而不知道該做點什麼好了呢?
剛開始一兩天興奮勁過去了,覺也睡夠了,打遊戲刷抖音看電影娛樂也差不多滿足了,是不是覺得越來越無聊不知道該幹點啥了呢?
反覆抓起手機打開又關閉嗎?
盯著電腦發呆嗎?
還是想出去走走卻又不知道該去哪裡呢?
1
有個調查研究表明,人最好的三種休息方式是獨處、閱讀和親近大自然。在「無聊」的時候,不知道你有哪些打發時間的方法,下面說說我的方法。
首先,當我處在「無聊」的狀態時,我能夠很快的意識到我現在很無聊。這個大家應該都能意識到。
然後,我不能容忍時間就這麼白白的浪費掉,這個是我的一個基本要求。
最後,我要想辦法去填補這個空缺。
以前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一點價值都沒有。
後來無聊的時候,雖然也打遊戲,但打法不一樣了。會給「打遊戲」賦予一個意義去打。比如練技能熟悉程度,練組隊配合程度,這個時候就會去注意別人怎麼玩的,會去看一些攻略等。
無聊的時候,雖然也刷抖音,但刷法也不一樣了。會「選擇性」的刷,找自己樂意看的,喜歡看的。就像訓練抖音算法一樣,只推薦經過我自己選擇的。
但現在遊戲和抖音已經被我卸載好幾個月了。並不是「賦予的意義」不起作用,而是因為一方面這個作用依舊不是我想要的,另一方面它們太耗意志了,還是乾脆遠離了吧。
2
現在把這些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用來「聊天」,之後會劃很多的時間來「練習」。
1.和自己聊
怎麼和自己聊?自言自語對話嗎?還有聊什麼?
主要是兩個方面:思考總結和計劃規劃。
在3月24號寫過一篇文章——《記住:時刻跳出任務》。現在,真的就能把自己跳出來了。
這個時候,跳出來的另一個自己,或飄在高處或坐在旁邊,跟自己聊著。(似乎聽著有點恐怖)
把一個「概念」翻過來復過去的想它有哪些意思,
把一個「問題」翻過來復過去的想什麼原因什麼方法。
很多時候就能有靈感乍現,其實部分文章就是這麼寫出來的。有點神奇。
2.和朋友聊
和哪些朋友聊?和朋友聊啥好呢?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現在真正能聊的朋友真的不多,扳手指都能數得完。還好的是,有些朋友不管你什麼時候想聊,他都能恰好有空。
這些朋友分為:遠方的朋友和身邊的朋友。
和遠方的朋友聊聊現在的生活,最近的心裡感受和近期的思考想法。
和身邊的朋友吃個家常飯,壓個馬路,訴說過去,聊想未來。
3.和「導師」聊
和什麼「導師」聊?跟他們又聊什麼呢?
對於學習、進步有一定的要求,必然會找「導師」帶一程。導師可以是你的老師,可以是你的領導,也可以是你的朋友。可以是一本書的作者,可以是一門課程的培訓師。
帶著我的問題,帶著我的思考,以及我的方案跟他們聊。聽聽他們是這麼看的,這麼想的,以及他們此前面對這個問題是怎麼做的。有一個詞是我最近學到並逐漸有所體會的——「心理表徵」。對,就是跟「導師」們學習心理表徵。(可自行查一下這個詞的意思)
4.聽別人聊
聽誰聊?聽他們聊什麼?
此前學到過有三件事不要幹:湊熱鬧、隨大流和操別人的心。
所以,在選擇聽別人聊的時候,會時刻警惕自己不要落入這三個坑裡。不去湊熱鬧聽別人在聊什麼,不去隨大流跟別人一起聊,也不去隨便看到一個人聊他的困難操他的心。
選擇有「智慧」,有「啟發」的去聽。
現在我找到的有四個《曉說》《圓桌派》《超級演說家》《奇葩說》。
很多時候,他們的一個話題,能夠給我很多新的思考和啟發。
3
最後,話說回來,為什麼要去找別人「聊」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人是喜歡群居的,是喜歡被認同,被肯定,被表揚的。
如果自己始終搞不清楚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不是覺得很可悲?
如果一件事別人都知道就你不知道,是不是會抓狂?
如果別人都不跟聊,不理你,不了解你,不理解你,是不是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如果只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卻永遠跟別人不在一個頻道上,不知道別人是怎麼想的,是不是很狹隘?
所以,我們要跟自己聊,跟朋友聊,跟「導師聊」和聽別人聊。
所有「聊」的前提是,要有效的。
什麼是有效的?我覺得有思考,有深度,有實際價值的才是有用的。至於你怎麼定義你的思考,你的深度,你的價值,你可以跟自己先好好聊聊。
有效的努力,積累有故事的回憶。希望本文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