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象《新約》修訂版綴言︱他的歌與我同在

2020-12-24 澎湃新聞
馮象譯註:《新約》,修訂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8年

光陰似箭,自譯註《新約》,回國服務,在清華講授法律與宗教,不知不覺已近九年。去年課畢,準備講座材料,翻開書桌上這本紫紅封面的牛津版《新約》,忽有一個發現,一直未留意:好些書頁天地頭的空白消失了,被各色墨水的勘正和補註填滿了,也就是說,書該修訂了。

馮象:《聖詩擷英》,北京三聯,2017年

當時手上另有一部書稿《聖詩擷英》,是聖書的詩萃,寫了大半年了。其中《新約》選了十二篇(片段)。作這十二篇的導讀與注釋,也有不少因解經而起的思想上的收穫,不啻給牛津版的修訂做一遍預習。冬月,《聖詩擷英》交稿,便開始了修訂。對照原文,從福音書到《啟示錄》,一字一句重新斟酌,全力以赴,至六月底終於完工:「一番熾熱的勞動」,誠如但丁的引導者吟詠,「多麼幸福!人把城牆立了起來」

(o fortunati, quorum iam moenia surgunt,維吉爾《埃涅阿斯紀》1:436)

維吉爾:《埃涅阿斯紀》,楊周翰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跟之前的兩卷《摩西五經》《智慧書》的修訂一樣,譯文主要是「微調」,進一步節儉文字,錘鍊風格;讓經書的不同作者,及其筆下呈現的不同性格和思想立場,發出不同的聲音。

夾注則大幅擴充了。經文詮釋之外,內容側重三個方面,兼及學生跟聽眾反饋提出的一些問題:首先是增補關於耶穌運動、會眾倫理、宗派和傳統教義的歷史知識。其次,擇要指出,《新約》諸作者對希伯來《聖經》的引用、化用,包括誤讀。後者有名的一例,是《馬太福音》寫基督入聖城,引《撒迦利亞書》9:9

(太21:5)

為此壯舉之「預象」(typos):

恭順的,他騎在驢背

騎著役畜的駒兒。

可是,作者不諳希伯來詩律

(參閱《智慧書/譯序》)

,把平行對應的兩短句復指同一對象,即一頭驢/駒兒,解作了兩匹:一母驢,一驢駒。於是二驢同載聖子,預象化成現實,竟是這麼一幅奇妙的圖景

(太21:6-7)

:「門徒便去按耶穌的囑咐做了,把母驢和驢駒牽了來,又脫了外袍搭在驢背,扶[耶穌]騎定

(直譯:他騎上它們)

。」而接下去另外三部福音書的描述,皆不說母驢,僅一頭驢駒供那「奉主的名而來的」人子騎乘

(可11:7,路19:35,約12:14)

基督入聖城

第三,提示讀者,經文藉著復義、串解及轉喻象徵,蘊含了多元釋讀的開放性。比如耶穌降生的故事,《馬太福音》《路加福音》的記載何以情節牴牾,旨趣相殊,是認真思考的人們常問起的。便添了若干新注新解。

全書改完,按頁數估計,譯文的變動加上注文增刪,大約不下八九千處。

譯經,如見不足者所言,乃是與聖者相遇;修訂卻是「面對面同他交談」

(民12:8,《摩西五經/二版綴言》)

,進入一種更親密的,且不斷加深的,聆受聖言的體驗。

百合聖母

聖言(ho logos)又名大愛之言,傳道者奉為生命之源,「那太初已是」

(ho en ap' arches,約一1:1)

。如此,完美的翻譯是不可能之事,雖然那更美而更親密的永遠是人的理想,今世一如巴別塔之世。

天主教和東正教《聖經》有一部次經,講到這古老而常新的難題。《德訓篇》(公元前190-180年成書)原書為希伯來文,今存殘篇,教會以其希臘文譯本歸典。作者也叫耶穌(希伯來名約書亞,yeshua` ben sira'),譯者是他的孫子。譯序裡有這樣一段話,感嘆希臘語跟希伯來文太不一樣了:譯者實在是力不從心,很難讓譯文達意,展現「等同於[原文]的力量」(isodynamei)。所以,人從譯本讀經是無奈,因為不論聖法(摩西五經)抑或先知書、聖錄,同原文即聖言的完美的原樣(「已是」)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異」。

《新約》從希臘文普通話(koine)移譯為現代語言,包括漢譯,必然也是極易陷於「力不從心」的境地的。故而譯經人除了準確理解原文,能探求並領悟聖言的意境,還要耳朵對母語/目的語十分敏感,善於創造新的表達

(傅萊《大典》,208頁)

;否則就一定無力承接聖言的託付。

傅萊(Northrop Frye):《大典:聖經與文學》(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Harvest Books,1983

於是,我想起了梵澄先生。先生所譯尼採《蘇魯支語錄》,對照德文,每有歧解和不確處。但先生文字的詩意的力量,完全不在那天才哲人之下。「一個譯本無疵可指,處處精確,仍然可能是壞譯本,不堪讀。正如為人: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

(孟子語)

先生此言極是。

尼採:《蘇魯支語錄》,徐梵澄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

因為,惟有出於一份對母語的天生的敏感,才會對譯筆的「無疵可指」「刺之無刺」保持如此的警惕。循此,見不足者領略了古往今來譯藝的極致,又展開聖書,同讀者諸君再一次分享譯經的歡愉

(詩42:8)

——

白天,願耶和華布施他的慈愛

夜晚,他的歌與我同在。

                        二零一七年七月於鐵盆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馮象《新約》修訂版綴言︱他的歌與我同在
    馮象譯註:《新約》,修訂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8年光陰似箭,自譯註《新約》,回國服務,在清華講授法律與宗教,不知不覺已近九年。去年課畢,準備講座材料,翻開書桌上這本紫紅封面的牛津版《新約》,忽有一個發現,一直未留意:好些書頁天地頭的空白消失了,被各色墨水的勘正和補註填滿了,也就是說,書該修訂了。馮象:《聖詩擷英》,北京三聯,2017年當時手上另有一部書稿《聖詩擷英》,是聖書的詩萃,寫了大半年了。其中《新約》選了十二篇(片段)。
  • 馮象《新約》修訂版綴言
    修訂版 馮象譯註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8年即出 ━━━━━ 文︱馮 象 光陰似箭,自譯註《新約》,回國服務
  • 馮象作品集合,小編力薦《創世記(修訂本)》
    馮象,上海人。出生於50年代,父親馮契先生是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著名教授。1968年上山下鄉,遠赴雲南邊疆,從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後獲北大英美文學碩士,哈佛中古文學博士,耶魯法律博士。代表作有《政法筆記》、《木腿正義》和《創世紀:傳說與譯註》。
  • 《新約》的新譯本
    這部新約的英文新譯本是翻譯家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操辦的。巴恩斯通從希臘語、德語、西班牙語、漢語譯過六十多部作品,中國讀者知道他,恐怕不止是因為他譯過李太白、李易安,還因為他譯過毛潤之的詩詞。上世紀四十年代以來,英語世界的譯經活動一直相當活躍,各種增補修訂或另起爐灶的譯本幾乎每年都有,巴恩斯通的譯本其實不算特別,不過倒有些許特點。
  • 馮象:把《聖經》當作文學文本來翻譯
    馮象先生的《聖經》譯註工作,是兩年前初次見面時就聽他說起的。兩年來,與馮先生見過幾次面,又通過電郵,陸陸續續他也曾談起相關的話題。恰巧,前些時候馮先生再度回滬,帶來了他的新著《創世記:傳說與譯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版),這是他譯經的初步成果。乘此良機,筆者就《聖經》譯註與馮先生作了深入的訪談。
  • 馮象 | 吶喊和思念——《我是阿爾法》弁言
    我知道,年輕人之間,相差三四歲,想法跟興趣愛好便很不同。可是人過了耳順之年,對年齡的感覺就趨於「印象派」了,「八零後」到「零零後」會畫在同一個輪廓裡,看作一代人——這一代,未來要應對或攜手合作的,會是一個更美好的機器人世界嗎?我因此反而越發懷念從前那個樸素而熱烈的時代了。
  • 聖經和合本與馮象譯本對比研究——以《創世記》為例
    筆者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和合本版本為中國基督教三字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2009年 「上帝」版《聖經》, 所使用的馮象譯本為2012年出版的《創世記:傳說與譯註(修訂版)》。1. 馮象譯本簡介和合本對於華人教會和學術界毫不陌生,這裡筆者只簡單介紹一下馮象《聖經》譯本。
  • 伊拉斯謨的新約翻譯與詮釋
    通常,他以神學家而廣為人知,殊不知,他也是一位重要的釋經學家。他不僅翻譯了新約,還著有諸多的釋經作品。作為新約釋經學家的伊拉斯謨,近年來倍受到西方學界的關注。1 伊拉斯謨大聲疾呼「回到本源」(ad fontes),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同更為純粹或更原初過去的距離」2。他的釋經運用了新的文獻學進路,完全不同於經院主義者迎合教義系統的辯證方法。
  • 好奇心日報:怪教授馮象、聖經、共產主義和他的本行法學,到底怎麼...
    馮象現在是清華大學法學院的梅汝璈法學講席教授,他的著作內容多與其研究的法律、宗教、倫理和文學相關。今年,馮象一口氣出了兩本有關《聖經》的新書——《以賽亞之歌》和《聖詩擷英》。這也是他最為擅長的領域之一——法律與宗教。這些宗教作品所昭示的古典倫理同自由人格的理想,又與馮象所批判的大學教育、學術腐敗、行業道德崩潰等中國社會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
  • 聖經閱讀指南:新約
    用傳統的分割法:《摩西五經+歷史書》、《詩歌•智慧書+先知書》和《新約》。         目前首推《新約》,隨後推出《摩西五經+歷史書》和《詩歌•智慧書+先知書》。        楊腓力的《聖經閱讀指南 :新約》是一部試圖將《新約》漢譯本與《聖經》閱讀指南完美結合的著作。它所依據的《新約》譯本為「當代譯本修訂版」 。
  • 馮象序《先知書》|從我放牧的羊群後面,我被忽然舉起
    遂添上三五篇評論跟故事,收在《以賽亞之歌》(北京三聯,2017年)。同年,與之配合,還出了一本《聖詩擷英》(北京三聯,2017年),是聖詩的選本,取希伯來《聖經》四十一篇,《新約》十二篇,各具導讀和尾注。其中《歷史書》與《先知書》部分是新譯。這樣,對眾先知的宗教思想、語彙特徵及文本的歷史脈絡有了探索得來的真切體會,才繼續《先知書》的譯註。經兩年奮鬥,心無旁騖,至去年十二月終於竣工。
  • 《和合本修訂版》新舊約全書2010年下半年將面世
    1904年,「淺文理和合譯本」出版新約,「文理和合譯本」於1907年出版新約,於1919年出版舊約。1906年,官話和合本的翻譯工作完成新約,1919年,舊約的翻譯工作完成。在1919年正式出版時,聖經譯本名為「官話和合譯本」,從此就成了現今大多數華語教會採用的「和合本聖經」。
  • 馮象:流行文化裡的偶像崇拜本質上是拜金
    為了增進讀者對這部西方宗教和文學經典的了解,該書分享會「無辜者的苦難」於上周末在五道口三聯書店舉行,譯者馮象先生就《智慧書》中的諸多常識以及宗教與當下社會的關係,與讀者進行了互動。馮象譯註的《智慧書》,是自《摩西五經》(同為馮象譯註)之後三聯書店推出的希伯來語文化經典之二。譯註本充分吸收了西方聖經文學最新研究成果,並有極強的文學性。
  • 馮象:美極了,珍珠——譯經散記 | 思想國
    我問,好像在哪兒讀過。風,在礁巖下應答:是一個昏黑的夜心裡焦灼,燃燒著愛情啊,幸福又幸運的一刻!出來了,沒人看見。我的小屋,終於安寧……走開去的時候,我認出聖者的名字;晚潮送來,他遺骨的芬芳。她趕得好急,來同所愛者幽會。是的, 她不顧一切, 出空了理智、記憶和情慾, 以一顆苦靈所有的信與望之愛,把面紗覆蓋著的通體的純潔,交他引導:o dichosa ventura,那幸福又幸運的一刻——在我為他一人看守的花兒綻放的胸脯他進入了夢鄉,讓我撫摸。
  • 馮象:歡迎來到硬規則世界
    【文/ 馮象】 這是一本新書,《我是阿爾法》,封面畫著兩個人:機器人高出一頭,向人類伸出手來,可是那個抬頭仰視的人身子僵直,不願握手。 「原本草稿上,兩人是一樣大的。後來我建議機器人大點,人小點。」作者馮象先生說。 他說,國內學界討論人工智慧(AI),經常落入一個誤區:把AI理解成了自動化問題。
  • Gemini雙子新約|當你嘲笑我滿手空氣幣時
    幣圈通常有兩種人,投機者與價值投資者,雖處在同一個圈子,但卻是兩種不同的維度。動機不同,當你嘲笑我滿手空氣幣時,我反問你怎麼知道這不是價值幣?順者昌,平行世界,兩種價值。之前,我不長期持有除了 BTC 、 ETH以外任何其他幣,包括 Gemini 在剛出現時,其實我並不是太感冒,正是因為幣圈的各類項目魚龍混雜,但,現在我對 Gemini 的看法完全變了,你只要試用下 Gemini 的錢包,認真探究一下 Gemini雙子新約 的模型與機制,Github上查看源碼並關注代碼上傳與版本覆蓋更新次數,並體驗一下 Gemini雙子公鏈
  • 伊拉斯謨的新約翻譯與詮釋
    通常,他以神學家而廣為人知,殊不知,他也是一位重要的釋經學家。他不僅翻譯了新約,還著有諸多的釋經作品。作為新約釋經學家的伊拉斯謨,近年來倍受到西方學界的關注。1 伊拉斯謨大聲疾呼「回到本源」(ad fontes),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同更為純粹或更原初過去的距離」2。他的釋經運用了新的文獻學進路,完全不同於經院主義者迎合教義系統的辯證方法。
  • 馮象:喪鐘為誰敲響?為你,智慧財產權!
    清華大學汝璈法學講席教授馮象先生在文章《智慧財產權的終結》中曾說:「在現實世界,智慧財產權主要是用來做這件事的:以財產形式使重要的抽象客體為私人所攫取」「智慧財產權移植中國的進程,恰好趕上了網際網路的崛起和一場名為業務外包的宏大的產業運動——或者,從全球競爭的角度看,焉知非福。
  • 韓松&馮象:馴服AI,還是與人類共存
    「活字文化」公眾號對韓松、馮象進行了小專訪,和他們一同回顧2018 ,展望未來的新世界。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馮象:「十分遙遠」,即我講的「天國」的無限延宕,那是真正的信仰的考驗擺脫投機主義或交易/契約關係的前提條件。至於私有制,永遠在完善中的、號召進行到底的那一種,很可能是兔子尾巴,長不了了。不,AI不可能被「馴服」。將來機器比人聰明,人機融合之日,電腦要重塑人腦,如書中所言:「難道黏土可以跟陶工並論」(《以賽亞書》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