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玲傑
最近的微信微博朋友圈,網友齊刷刷地都在玩著「養成系」遊戲,不管是養蛙(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遊戲)還是「養男人」(一款名為《戀與製作人》的遊戲),網友們總會忍不住隔三差五地點開手機瞧一眼。(2月5日《揚子晚報》)
年輕女孩紛紛自稱「李澤言的女人」,未婚青年養起了「蛙兒子」,「雲戀愛」「雲當媽」成為很多年輕人的日常。筆者認為,這兩款遊戲爆紅,或許是當代年輕人利用虛擬逃避現實的一種映射。這種逃避一方面被同齡人「要喪大家一起喪」所鼓勵,另一方面又遭到真正掌握話語權的上一代的嚴厲批判。然而,縱容與打壓,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
年輕人逃往虛擬,實質是對現實生存困境的無所適從。而《旅行的青蛙》與《戀與製作人》的成功,恰恰在於它們精準地把握了當代年輕人的痛點——孤獨。
隨著現代社會流動性的增強,年輕人離家來到陌生的城市打拼,早上獨自出門、晚上獨自回家的狀態並不鮮見。他們如同一個個孤獨的原子穿行在城市裡,《旅行青蛙》中那隻背起行囊獨自旅行的青蛙引發了他們強烈的共鳴。收割三葉草、準備食物、懷著慈愛注視「蛙兒子」讀書吃飯、欣喜讚嘆於「蛙兒子」寄回家的明信片……在這種「餵養」與「關注」的過程中,無從施與的愛意得以表達,建立親密關係的心理需要得以滿足。看起來,他們是在養「蛙兒子」,實際上他們所呵護的,是那個孤獨的自己。
孤獨本身不是洪水猛獸。回望歷史,康德在孤獨中漫步鄉間小徑,求索真理,追尋對人類的終極關懷;陳子昂在孤獨中發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浩然長嘆,為後人提供了偉大孤獨的範本。然而,大多數人的孤獨只是一種內心需要無法滿足的缺失感,是空虛和痛苦,對生活的影響弊大於利。長期處於孤獨中,還有罹患抑鬱症等精神疾病的風險。年輕一代的沉迷虛擬、逃避現實背後的孤獨境遇,應成為當下中國社會的一項重要課題。(孔玲傑)
[責任編輯: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