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 標:海安李堡
視線對焦:一座有著400多年歷史,承載著較厚文化底蘊的古村落——丁所村。
丁所老街奇聞
青磚黑瓦,前店後宅,栟茶運河穿村而過,興起於明清時期的丁所老街,經歷了400多年歷史滄桑。
今年71歲的張中茂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在他兒時的記憶裡,建國初期的丁所老街上商鋪林立,熱鬧非凡。那時,張中茂就從老人口中了解了不少丁所老街的一些奇聞軼事。「晚清有個重臣叫左宗棠曾在我們丁所住過宿,那時封建社會大官到地方上也要體察民情。抗戰時期,抗大蘇中分校也就在我們丁所,我們家還住了好多學生 ,有無錫的、有蘇州的,年輕的人他們相信共產黨,都是些黨的好兒女。」
老屋裡的故事
張中茂家的房子建於民國時期,是一棟三進三出的老宅子,抗日戰爭時期它也和丁所老街上的好多房子一樣,曾被日本人燒毀過。
張中茂帶著記者走訪了幾戶有著老屋的人家,其中,76歲的季培遠家保存一棟有著百年歷史的青磚木屋。「這個房子是個祖產,在老街上也算是比較好的房子。我孫子回海安,他都要到丁所來看看老房子。」老季的話語中飽含著深深的鄉愁。
回憶起老街昔日繁華喧騰的場景。張中茂和季培遠兩位老人有著說不完的話。「茶食加工鋪就在這西邊,專門有工人做各種脆餅、茶食、金剛臍。到春節期間就更忙了,做各種茶食,茶食品種就有十多種。另外還有搞醬油的加工鋪,專門搞醬菜、蘿蔔乾。原來如皋的蘿蔔乾專門到我們丁所來收。」
老城古街,一條青石路,袒露出歷史的滄桑,兩邊排門上的紅燈籠,陳述著歲月的崢嶸,角落裡的門牌字號,記錄著一段地域的正名,不論是滄桑還是繁華,都流淌在歷史的長河裡。踏過這條古街,青石板上響起的足音,是我們與古人的握手笑談。
老街譜新篇
上世紀九十年代,丁所老街向外發展,年輕人們也到外面去闖蕩,老街漸漸冷清了下來,作為土生土長的丁所老街人,村支部書記吳春橋一直心繫著老街的發展。
「我小的時候就在這條街上長大,當時很繁榮,現在為什麼想做傳統村落?想讓出去的人還回來,還回老家,要記住鄉愁,希望我們本村的人把傳統村落保護好,希望在外的遊子回鄉,幫助我們丁所村來建設。」吳春橋說。
2017年,南通市對全市的古建築進行排查,發現海安丁所村擁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底蘊,是一座應給予以保護的傳統村落。當年12月,正值《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開始施行,明確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李堡鎮積極申報,通過了南通市審批,並積極向省裡推送,得到省裡財政的大力支持。2018年,丁所老街的復興重建計劃正式拉開帷幕。
如今,老街上的青石板街已經修建完畢,全長648米,沿街的房屋也都在有序地建設中。
留住鄉愁,是丁所老街居民們的心願,對於重建之後的丁所老街的發展,吳春橋想,以傳統村落建設為契機,帶動特色旅遊、特色產品的推介。丁所有出名的羊肉、有冰雪酒、有卜頁……。
李堡鎮丁所村,一座傳承了四百多年的古村,一條承載著鄉愁記憶的老街,期待在傳統特色與現代時尚的碰撞之中,它能煥發出新的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