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裡的古村 故事裡的鄉愁

2020-12-08 騰訊網

坐 標:海安李堡

視線對焦:一座有著400多年歷史,承載著較厚文化底蘊的古村落——丁所村。

丁所老街奇聞

青磚黑瓦,前店後宅,栟茶運河穿村而過,興起於明清時期的丁所老街,經歷了400多年歷史滄桑。

今年71歲的張中茂是共和國的同齡人,在他兒時的記憶裡,建國初期的丁所老街上商鋪林立,熱鬧非凡。那時,張中茂就從老人口中了解了不少丁所老街的一些奇聞軼事。「晚清有個重臣叫左宗棠曾在我們丁所住過宿,那時封建社會大官到地方上也要體察民情。抗戰時期,抗大蘇中分校也就在我們丁所,我們家還住了好多學生 ,有無錫的、有蘇州的,年輕的人他們相信共產黨,都是些黨的好兒女。」

老屋裡的故事

張中茂家的房子建於民國時期,是一棟三進三出的老宅子,抗日戰爭時期它也和丁所老街上的好多房子一樣,曾被日本人燒毀過。

張中茂帶著記者走訪了幾戶有著老屋的人家,其中,76歲的季培遠家保存一棟有著百年歷史的青磚木屋。「這個房子是個祖產,在老街上也算是比較好的房子。我孫子回海安,他都要到丁所來看看老房子。」老季的話語中飽含著深深的鄉愁。

回憶起老街昔日繁華喧騰的場景。張中茂和季培遠兩位老人有著說不完的話。「茶食加工鋪就在這西邊,專門有工人做各種脆餅、茶食、金剛臍。到春節期間就更忙了,做各種茶食,茶食品種就有十多種。另外還有搞醬油的加工鋪,專門搞醬菜、蘿蔔乾。原來如皋的蘿蔔乾專門到我們丁所來收。」

老城古街,一條青石路,袒露出歷史的滄桑,兩邊排門上的紅燈籠,陳述著歲月的崢嶸,角落裡的門牌字號,記錄著一段地域的正名,不論是滄桑還是繁華,都流淌在歷史的長河裡。踏過這條古街,青石板上響起的足音,是我們與古人的握手笑談。

老街譜新篇

上世紀九十年代,丁所老街向外發展,年輕人們也到外面去闖蕩,老街漸漸冷清了下來,作為土生土長的丁所老街人,村支部書記吳春橋一直心繫著老街的發展。

「我小的時候就在這條街上長大,當時很繁榮,現在為什麼想做傳統村落?想讓出去的人還回來,還回老家,要記住鄉愁,希望我們本村的人把傳統村落保護好,希望在外的遊子回鄉,幫助我們丁所村來建設。」吳春橋說。

2017年,南通市對全市的古建築進行排查,發現海安丁所村擁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底蘊,是一座應給予以保護的傳統村落。當年12月,正值《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開始施行,明確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李堡鎮積極申報,通過了南通市審批,並積極向省裡推送,得到省裡財政的大力支持。2018年,丁所老街的復興重建計劃正式拉開帷幕。

如今,老街上的青石板街已經修建完畢,全長648米,沿街的房屋也都在有序地建設中。

留住鄉愁,是丁所老街居民們的心願,對於重建之後的丁所老街的發展,吳春橋想,以傳統村落建設為契機,帶動特色旅遊、特色產品的推介。丁所有出名的羊肉、有冰雪酒、有卜頁……。

李堡鎮丁所村,一座傳承了四百多年的古村,一條承載著鄉愁記憶的老街,期待在傳統特色與現代時尚的碰撞之中,它能煥發出新的生機。

相關焦點

  • 記住鄉愁——走進石橋鎮樟梘古村
    帶著鄉愁——我們走進樟梘古村,這個省級歷史文化古村,始建於宋朝,距今有千年歷史。三口井的故事,彰顯了樟梘古村祖祖輩輩尊守著:忠、孝、禮、義、仁。村裡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一代代淳樸村民的守候,才有如今樟梘古村的美譽!
  • 朱義海:古村坪裡故事
    古村坪裡故事   朱義海   我的故鄉古村坪村在長江三峽西陵峽太平溪鎮西北部的一個高山村子這一自然景觀給人們留下了龍骨山的龍頭石化變成白龍馬夜吃當陽穀,屎屙古村坪的故事。故事講的白龍馬年年如此,秋季到來後,當陽廣袤的稻田裡一片金黃,稻穀成熟時,一雄一雌兩匹白龍馬夜夜跑到當陽,在稻田裡吃稻穀,每夜裡當公雞要打鳴報曉前,兩匹白龍馬就跑回到古村坪龍骨山裡隱身而藏於地下,把屎屙在古村坪,肥了一方田地,富了一村人家。
  • 大山裡的古村,獨特的"石頭部落"
    攝影:Guang影 你印象裡的古村是什麼模樣?白牆黑瓦亦或小巷幽深?然而在嵩縣,卻隱藏著一個用石頭壘砌的小山村,穿行在鄉間小徑,處處可見石屋、石橋、石牆…這是個什麼神秘的地方?這就是神秘的古村《石頭部落》。
  • 朱義海:古村坪裡故事
    古村坪裡故事   朱義海   我的故鄉古村坪村在長江三峽西陵峽太平溪鎮西北部的一個高山村子這一自然景觀給人們留下了龍骨山的龍頭石化變成白龍馬夜吃當陽穀,屎屙古村坪的故事。故事講的白龍馬年年如此,秋季到來後,當陽廣袤的稻田裡一片金黃,稻穀成熟時,一雄一雌兩匹白龍馬夜夜跑到當陽,在稻田裡吃稻穀,每夜裡當公雞要打鳴報曉前,兩匹白龍馬就跑回到古村坪龍骨山裡隱身而藏於地下,把屎屙在古村坪,肥了一方田地,富了一村人家。
  • 高亮:在老街的斑駁裡讀懂鄉愁
    鄉愁是什麼?  它在余光中的詩裡,也在高亮的鏡頭裡。  今年52歲的高亮,家住天寧區鄭陸鎮三河口村。自從2004年改行學習攝影后,他16年來一直用鏡頭實現他心中的攝影價值——記錄鄉愁。  最初,他只在三河口村到處拍。
  • 鏡頭裡的這座古村:樸實的外表,豐富的內涵!
    下梅古村位於武夷山下,建於隋朝,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受益於武夷山巖茶,這裡以往歷代以種茶和經營茶葉為生,出現過大商人,是茶馬古道的發源地。當溪的溪水從古村流過,貫穿整個古村,曾經是古村的生命之水。溪水邊就是古村繁華的商業領地。
  • 走進泰山古村鄉愁博物館,感受冬季山間鄉情
    11月22日,直播活動的第十二站,也是美宿的最後一站,記者來到了位於在泰山東麓黃前鎮麻塔河北岸,古山村碾底峪南首的泰山古村鄉愁博物館。泰山鬱鬱蔥蔥,麻塔河畔溪水淙淙,生機盎然。泰山古村鄉愁博物館就坐落在此。館舍利用閒置村舍改建而成,佔地一千九百平方米,其中共設置11間民宿。
  • 紀錄片《記住鄉愁》:用鏡頭捕捉古鎮文化基因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60個古鎮的前世今生,通過故事和鏡頭語言,串起傳統文化中「忠、孝、勤、儉、廉」「仁、義、禮、智、信」等美德。如何用鏡頭語言捕捉古鎮沉澱下來的文化基因?4月9日,《記住鄉愁》的川籍撰稿沈皛接受了本網記者專訪。
  • 泰山古村鄉愁博物館泰安開館
    8月28日,泰山古村鄉愁博物館開館暨金秋助學啟動儀式在坐落於風景秀麗的泰山景區黃前鎮的泰山古村鄉愁博物館舉行。市政協、市委黨史辦、泰山管委、泰山基金小鎮、北京新農創泰安分公司、黃前鎮、大津口鄉、下港鎮等單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加了泰山古村鄉愁博物館開館暨金秋助學啟動儀式。
  • 遺忘在石屋裡的鄉愁|技藝|民俗_鳳凰文化
    古村故事講不下去「村裡已經很久沒人居住了。」青州市王府街道井塘古村村黨支部副書記吳道光告訴記者,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村裡人陸續離開山間石屋,遷往山腳下的開闊地。他們的家門口不再是蜿蜒的石板路,留在村民腦海裡的,唯有記憶。「倒退30年,什麼都還有。」
  • 古村探秘 || 松陽這個山窩古村,定格了歷史歲月,鎖牢了遊子鄉愁
    楊家堂村位於浙江省松陽縣三都鄉,地處馬鞍山北麓,是一個山裡山,彎裡彎的村房屋基本為原生態,對這樣的房子總是特別鍾情,這不是因為房屋冬暖夏涼的優居功能,吸引我的是房屋年久的歷史感和屋簷下豐富的滄桑故事。每每這樣的房子,都是早年平民百姓寄住地,它含藏著社會底層、房屋主人的奮鬥史,散落著房屋家族、甚至歷代歷宗的喜怒哀樂……睹物思前,觸景生情,它總會觸動我的心緒,勾起往事的回憶……有故事有寄託的地方可能就是鄉愁吧,無論在故鄉還是在他鄉……
  • 古村成「模特」 浙江松陽「攝影遊」邀客賞「鄉愁」
    古村成「模特」 浙江松陽「攝影遊」邀客賞「鄉愁」 2015-06-18 14:49:46責任編輯:   中新網麗水6月18日電(記者 胡豐盛 通訊員 王巷扉 孫志華)連日來,「古韻茶香、田園松陽」全國攝影大展推介組走進浙江杭州,高舉「鄉愁
  • 西山團結大墨雨:一杯咖啡品時光 百年古村覓鄉愁
    聽一場老房子音樂會。大墨雨有民宿,但大墨雨的120幢老房子裡,目前有80幢出租、改造,「一顆印」式的老宅佔總數的60%,然而做民宿的僅有幾家。   在採訪了大量的新村民、老村民之後,我們開始明白,大墨雨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包含了多類「個性」的一種生活方式合集,是很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 千年古村裡的「水上音樂會」
    2015年10月19日 浙江桐廬:千年古村裡的「水上音樂會」 10月19日,西班牙當代青年鋼琴家馬裡奧·阿隆索在深澳古村的水上舞臺進行鋼琴專場演奏會。當日,西班牙青年鋼琴家鋼琴演奏會在浙江省桐廬縣千年古村深澳村的水上舞臺舉行,這場傳統村落與歐洲音樂家的「對話」為秋夜的江南古村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韻味。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 江西金溪:雨中古村鄉愁濃(組圖)
    2020年9月23日,秋雨連綿,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竹橋古村溼漉漉的青石板巷道,平整光滑,泛著青光,令人平添幾許鄉愁。近年來,該縣持續推進古村保護與開發,加緊修繕了一批珍貴古建築、挖掘了一批特色文化、培育了一批古村業態,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古村保護和活化利用之路,促進了古村旅遊業蓬勃發展。 鄧興東 攝
  • 焦溪古村的「代言人」 王益中,為常州人留住鄉愁
    焦溪,這個至少有1200多年歷史的古村,曾是武進、江陰、無錫三縣交界處的商賈重鎮,2012年,常州規劃院歷史文化保護小組來此調查,發現焦溪尚存明清、民國時期老房子800間,共3.5萬平方米,是至今常武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村。
  • 保山隆陽區:保護古村留住鄉愁記憶
    鄉風民俗、文化傳說在古村人的口中代代相傳,都較好地保存了下來。「河村大燒」「河村蒸糕」「河村厥厥」等傳統小吃至今仍在古村內製作,西街古村落成了河圖人尋找鄉愁記憶的地方。此外,日常生活中認真開展村落保潔,發動居民履行「門前三包」義務,增派環衛人員,確保古村內環境整潔。
  • 南海裡水赤山村:古村換「新裝」 村民添笑顏
    古村鄉愁,光耀赤山。裡水赤山村曾名積富岡,因村後有個山崗泥土呈赤紅色,故名赤山。赤山古村有韻味,如一幅幅古老的嶺南水墨畫,懸掛在裡水城市的靈魂深處。經過鄉村振興一系列改造後,百年古村芳華再現。走進赤山,映入眼帘的都是紅紅火火的顏色,舞獅、舞龍等民俗元素躍然於牆繪上,為古村增添了一絲喜慶。
  • 【古村】鄉村裡的「古石小城」
    涼泉村,沂源縣魯村鎮西南部,村子不大,有334戶880人,明朝洪武三年建村,因有清泉,水質清涼得名,三面環山,村落寧靜安然,有山村裡的小城之稱,慕名踏上徵程,發現涼泉村只有一條山間公路與山外相通,道路清幽,偶爾幾個農人路過,處處透著寧靜,我可以聽見鳥兒清脆的叫聲,成群的麻雀嘰喳追隨。
  • 衢州深山裡的東坪古村:豐美季節紅柿漫天
    在這柿子紅透漫山遍野的時節裡,且看衢州東坪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慶祝這一季的收穫。  這個坐落於衢州深山裡的村莊,迎來了一年中最為豐美的時節——  東坪古村,紅柿漫天  秋日的天空藍得清澈。站在衢江區峽川鎮東坪村的一角仰望,湛藍的晴空中綴著點點火紅,這是四季中最豐美富庶的季節的饋贈——傳說中的貢品「東坪紅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