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高僧一首28字的詩,哲理深刻、流傳千古,現在2個字就能概括

2020-12-19 平兒聊歷史

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

"春有百花秋有月"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目前,這首詩主要有以下三個版本。

版本一:

頌古五十五首·其一宋代:釋紹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莫將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版本二:

頌古四十八首宋代:釋慧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版本三:

頌古二十首宋代:釋了一春有百花夏有熱,秋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大家應該看到了,這三個作者的名字開頭都有一個"釋"字,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都姓釋。在這裡,"釋"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也用來稱呼佛教徒。至於"紹曇""慧開""了一"也不是他們的名字,而是他們的法號。

鑑於三個版本幾乎一樣,差別微乎其微,真實作者應該只有一人。究竟是誰呢?

首先,《法音》雜誌2018年7期中有《<春有百花秋有月>作者不是紹曇》一文,認為作者是釋慧開,不是釋紹曇。原因有二:一、釋慧開比釋紹曇年紀大;二、釋紹曇說這首詩時用的是"舉",也就是"引用"的意思。這篇文章內容基本可靠。

另外,我想補充的是,釋慧開(1183年~1260年)是釋了一(1092年~1155年)去世後才出生的,因此,我認為釋慧開的作品脫胎於釋了一。只不過,前半首略有改動,將"春有百花夏有熱,秋有涼風冬有雪"改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變得更押韻,同時,改變後的句子(即版本二)也是目前流傳最廣泛的;後半首,"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則不變。

嗯,關於作者是誰的問題就說這麼多,一不小心就做了一部分考據家的工作了。

然而,不論作者是誰,這首詩,或者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十分深刻,讀之令人感慨難忘、回味無窮。

釋慧開的這首頌,出現在他的作品《無關門》中,緊跟在一個故事後面。故事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南泉因趙州問:"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

南泉法師的弟子趙州和尚問他:"什麼是道?"南泉法師說:"平常心是道。"

其實這首28字的詩,濃縮成精華就這3個字:平常心

再短一點,現在2個字就能概括,那就是"佛系"。

長一點呢?

範仲淹《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再長一點。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舒雲卷。"

到這裡,大家發現沒,雖然說書籍很多,但是其實只要看多了,就會發現很多內容都類似,這樣一來,看的書越多,到後面速度就越快了。因此,大家不要害怕看書,真正重要的內容就那麼多,花些功夫消化吸收理解,後面就輕鬆了。

此外,《道德經》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也跟這意思相近,說的是人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有這具身體,也就是勸人不要太看重自身得失。

要說,《道德經》、老子都比釋紹曇出名得多,類似的意思,為何《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卻遠遠沒有釋紹曇的這首詩有名呢?原因就是,老子的這句話理解起來有點費力,也就增加的傳播的門檻。而釋紹曇這首詩通俗易懂,加之內涵深刻,令人讀完覺得有道理,願意分享傳播的人自然就多了。

包括前文提到的"佛系""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舒雲卷"都有通俗易懂、易於傳播的特點。

蘇軾本身就是這首詩很好的一個詮釋。他一生多次遭遇貶謫,卻心態樂觀,享受生活,不僅留下了無數激勵後人的作品,還發明了美味的東坡肉、東坡肘子等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心境淡然並不等於混吃等死。得先盡人事,然後才能聽天命。

就說這麼多,接下來評論區見。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猜你還想看:

歷史上的《掌中之物》:民國影后胡蝶,與戴笠之間撲朔迷離的故事

長孫皇后:李淵的貼心兒媳,李世民的高情商髮妻

看高陽公主實力演繹,如何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乾隆皇帝對她說:如果你是男孩兒,就沒嘉慶那小子什麼事兒了

李商隱的「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是什麼意思?

相關焦點

  • 晚唐高僧靈澈上人一首充滿禪理的詩,短短的28個字,寫得很深刻!
    整首詩意境唯美,儘管只有短短的28個字,但是寫得很深刻,給人一種大徹大悟之感,讀懂了一定是受益終生。山邊水邊待月明,暫向人間借路行。如今還向山邊去,只有湖水無行路。僧靈澈上人,俗姓湯,字源澄,越州會稽(今天浙江紹興人),從小出家,懂詩文,尤其擅長七絕,而且他還與很多的文人有過交往,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其中有劉長卿,兩個人也是惺惺相惜,為此劉長卿還寫過一首《送靈澈上人》,正是在送別高僧去湖南時所作,整首詩也是很有趣,寫得也很深刻,細膩的筆觸有一種獨特的美,還有著他對於人生的思考。
  • 他是歷史上最「懶」的詩人,整首詩只有2句話14個字,卻成為經典
    唐詩宋詞的牛人有很多,比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還是宋代的蘇軾、歐陽修、李清照,我們都是耳熟能詳,他們一生寫的詩詞也有很多。但是歷史上也有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雖然名氣沒有前者那麼大,但是有的人卻只憑一首詩就能名揚千古,被後人膜拜。只憑一首詩而在高手雲集的唐詩宋詞中脫穎而出,其實是十分難得的。
  • 兩首廬山詩,一首有哲理,一首有氣勢,但最後一句都是千古經典!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兩首廬山詩,一首有哲理,一首有氣勢,但最後一句都是千古經典!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文化的興盛總是伴隨著經濟和國力增強而來的,一個物質富足的國家,廣大人民才有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從這些詩詞裡,我們夢回千古,在詩詞間體會那個時代的繁華,總會從裡面發現一些別樣的精彩。比如,很多描寫我國美好風景的詩詞,名山大川自是其中詩人們的最愛,一起欣賞兩首最出名的廬山古詩。
  • 蘇軾最「普通」的一首千古名作,景色唯美,哲理深刻,一讀想再讀
    蘇軾最「普通」的一首千古名作,景色唯美,哲理深刻,一讀想再讀蘇軾不僅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思想家。再比如,寫古戰場的宏大,蘇軾順手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句詞,不僅場面宏大,還給人一種歷史終將逝去的傷感。可謂是哲理深刻。 其實,蘇軾類似的作品很多,下面我就帶大家欣賞,蘇軾最普通的一首千古名作,景色唯美,哲理深刻,忍不住一讀再讀。
  • 李白描寫美人的一首詩,無一「美」字卻美到窒息,僅28字流傳千古
    最絕妙的是,詩中採用了大量修辭手法,使得全詩雖然沒出現一個「美」字,但是卻美到讓人窒息,通過短短28個字,我們就真切的感受到了楊貴妃的絕世驚豔。正因如此,這首詩才能夠流傳千古,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也正是中國漢字的魅力所在。
  • 作者名不經傳,這首詩短短20個字,卻飽含哲理,令人交口稱譽
    一首好詩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因為構思獨特、意象鮮明,而且在於其富有感染力,可以引起人們共鳴。時局動蕩時,低吟杜甫的《春望》,聲情悲愴,更是意味深長;孤獨失意時,淺唱韋應物的《滁州西澗》,恬淡胸襟,或許可以暫時忘憂。
  • 宋代高僧寫了一首28字禪詩,道破人生真諦,李嘉誠視其為座右銘!
    李嘉誠的辦公室裡就掛著一幅字,這幅字是我國古代一位高僧寫的一首詩,這位高僧就是無門慧開禪師。無門慧開禪師,杭州錢塘人,俗姓梁,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卒於南宋理宗景定元年,世壽七十八歲。慧開每天對著「無」字苦苦參究,但是就像蚊子咬鐵牛。如此六年寒暑,依然找不到契入的縫隙之處。慧開於是勵志克責,在佛前自誓道:「我如果參不透這無字話頭,絕不寤寐休息,我要是懈怠睡眠,就爛卻全身,無一完好之處!」終於,慧開禪師參悟了這「無」字。
  • 蘇軾慫恿歌女向高僧表白,高僧回敬一首詩,短短28字卻驚豔了千年
    而佛印是北宋高僧,與蘇軾私交甚密。至今坊間還流傳著很多關於兩人的趣事。有一次蘇軾進廟找佛印,剛進門就見到一個小沙彌,起了逗弄之心,道「禿驢何在」。這個小沙彌也是機智,道「東坡吃草」。堂堂大文豪,卻被小沙彌噎得說不出話,也是有趣。「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雖然經常被反調侃,但是蘇軾好玩的本性卻一直不變。
  • 李清照最懶的一首詩,一個「花」字重複了17次,不料卻成千古名作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與辛棄疾合稱「濟南二安」,有著「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從李清照待字閨中時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到嫁為人婦後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我們可以在一首首詞中,了解到李清照的悠閒生活,體會她對身世的悲嘆。
  • 《全唐詩》裡最特別的一首詩,名字居然有45個字,正文才28個字!
    唐朝的詩歌一般都是幾個字,便是能夠把意思概括,畢竟正文才不過幾十個字,可是有一首詩它就比較特別,那就是李商隱的這首《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餘方追吟連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這首詩光名字就有45個字,但是正文卻又是28個字。
  • 皇帝和高僧合寫了一首詩,每人各寫兩句,成就一首經典的千古名篇
    然而唐朝也有一位比較特殊的皇帝,那就是唐宣宗,他也是出家做過和尚,主要還是由於他被人嫉妒,為此只好遠離塵世,去到深山裡的寺廟裡修行,也正是這一段修行的經歷,也使得他遇到了當時另一位了不起的高僧黃檗禪師,兩人更是一起合作寫了一首詩,那便是著名的《瀑布聯句》,這首詩可謂是大氣磅礴,每人各寫兩句,前面的兩句出自於黃檗禪師,後面的兩句則是出自於唐宣宗。
  • 李白的這首詩只有28個字,只要「煙花」二字讀懂了,妙不可言
    如果說唐詩是一座高峰,那麼李白就是這座山頂的一個廟宇裡的高僧。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李白的詩過於奔放灑脫飄逸。甚至有人會覺得李白的詩缺乏嚴謹。還有人覺得李白的詩寫的太隨意。我們都記憶深刻。李白的詩有一個很大的特徵,談不上是字字珠璣,有一些經不起推敲,但是,他的整體意境特別高,猶如天外飛仙,讓人高不可攀。李白曾經送給孟浩然一首詩,這首詩廣為傳頌大家耳熟能詳。那就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把人性說的最透徹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哲理深沉,引人無限深思
    正是因為這樣艱難的處境,羅隱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這也使得他對人生充滿了深刻的感悟和認知,對於人性也掌握得恰到好處。羅隱曾寫下一首著名的詩,題目叫《蜂》,短短28個字卻字字都是經典,這首詩看似是在描寫蜜蜂,其實是智慧深刻,裡面有著自喻和諷喻,每次品讀都讓人感慨良多,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羅隱的這首封神之作: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
  • 宋代冷門詩人的一首絕美小詩,僅憑詩尾7字,就驚豔了世人千百年
    關於「文學與生活」的關係,古人常常喜歡強調「文以載道」,就是說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寫得好不好,要看它的思想內容如何。如果僅僅是寫得美,但是沒有思想、沒有內容,那它就不能夠流傳很久。比如盛行於漢魏六朝詞藻華麗卻空洞膚淺的駢文、初唐文壇風靡一時的宮體詩等等。
  • 他籍籍無名,28個字的一首詩,為何讓日本人痴迷千年?
    他在一個失眠的夜晚寫了一首七絕詩,雖僅僅28個字,但卻讓日本人痴迷了千年歲月。 安史之亂爆發後,張繼雖剛剛步入仕途,但卻不得不避亂南下,漂泊於江淮。時值一個深秋的夜晚,他泊船在蘇州城西楓橋附近,帶著滿腔的羈旅鄉愁,徹夜難眠。天快拂曉時,他走出船艙,看見一輪圓月即將落下,成群的烏鴉啼叫著離巢去覓食,天空中布滿了寒霜。
  • 南宋一尼姑外出踏春,尋春不到卻寫下一首悟道詩,千古流傳
    顧名思義,悟道詩就是領悟佛理、領悟道經、領悟真理等。要說悟道詩,最有名的自然要數唐代高僧、東山法門開創者、禪宗五祖弘忍在決定將衣缽傳給誰時,六祖慧能與北宗禪創始人神秀兩人的悟道詩。兩人不同的主張,不同的悟道詩,於是兩人推上了不同的道路。今天咱們要讀一首非常小眾的悟道詩,這首詩之所以小眾,不僅僅是因為作者名字不可考,而且出處也不是我們常聽說的《全唐詩》《全宋詞》《宋詩選》等書,而是出自宋代羅大經創作的一部文言軼事小說《鶴林玉露》,《鶴林玉露》雖然說是軼事小說,實際上有超過一半的內容是評述前代及宋代詩文。
  • 蘇東坡最知名的一首題畫詩,全篇都在寫景,第2句更是千古名句!
    本篇為0294期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們共同欣賞了唐代著名詩人,素有「詩狂」之稱的賀知章最著名的一首《回鄉偶書》。在這首詩中時年86歲的賀知章道出他闊別了50多年後辭官回鄉的所見所感,全詩流露出的無奈感慨,別說是詩人了,就是讀者今日看來也要潸然淚下了。
  • 蘇軾大徹大悟後,留下千古宋詞,雖然僅7個字,卻富有哲理
    宋朝大詞人蘇軾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一直流傳千古,一度徵服了同樣是文壇領袖的歐陽修,歐陽修讀過後讚嘆:「有蘇軾這樣厲害人物,我這個文壇領袖的位子要早早讓出來才好啊!」蘇軾大徹大悟後,留下7字詩詞,富有哲理在外漂泊後深感生活不易的叔叔回到了黃州,他的忠心雖然不在讓皇上看見,但是同樣也沒有自暴自棄,在他的苦心鑽研之下他終於參透的自己的內心世界。隨後,就有了下面這句流傳千古的宋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李清照最大膽的一首詩,短短28字令人熱血沸騰,才女果然不簡單
    李清照一生寫過很多詩和詞,其中尤以詞為多,李清照也是因為在詞上面取得的成就,而被大家公認為"千古第一才女"。作為宋詞的一代"詞國皇后",李清照的詞從來就不只是"婉約"二字能概括的,她是一隻多變的蝴蝶,無論飛到哪兒,都驚豔世人:《如夢令》中她"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俏美可愛;《點絳唇》中她"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含羞嬌人;《夏日絕句》中她"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曾鞏令人驚豔的一首詩,連歐陽修讀了都為之傾倒,成為千古名篇!
    現在提起唐宋八大家,可能前面的幾位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唯獨其中的曾鞏顯得有些尷尬,無論是名氣,還是他的作品,那都是在流傳程度上不及另外的七位,其實最主要的一個因素,還是由於他的作品入選當代課本比較少。曾鞏的詩也是同樣很出色,特別是他的這首《城南》,那就是一首充滿哲理的作品,雖然這首詩流傳的也不是很廣泛,但也不失為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也是描寫得如詩如畫;另外在表現手法上也是極其高明,詩人也正是通過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不僅描寫了春天的美景,同時也把自己對於人生的解讀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也是令這首詩充滿了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