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裡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若要轉載,請聯繫我授權哦~~~
"春有百花秋有月"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目前,這首詩主要有以下三個版本。
版本一:
頌古五十五首·其一宋代:釋紹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莫將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版本二:
頌古四十八首宋代:釋慧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版本三:
頌古二十首宋代:釋了一春有百花夏有熱,秋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大家應該看到了,這三個作者的名字開頭都有一個"釋"字,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都姓釋。在這裡,"釋"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簡稱,也用來稱呼佛教徒。至於"紹曇""慧開""了一"也不是他們的名字,而是他們的法號。
鑑於三個版本幾乎一樣,差別微乎其微,真實作者應該只有一人。究竟是誰呢?
首先,《法音》雜誌2018年7期中有《<春有百花秋有月>作者不是紹曇》一文,認為作者是釋慧開,不是釋紹曇。原因有二:一、釋慧開比釋紹曇年紀大;二、釋紹曇說這首詩時用的是"舉",也就是"引用"的意思。這篇文章內容基本可靠。
另外,我想補充的是,釋慧開(1183年~1260年)是釋了一(1092年~1155年)去世後才出生的,因此,我認為釋慧開的作品脫胎於釋了一。只不過,前半首略有改動,將"春有百花夏有熱,秋有涼風冬有雪"改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變得更押韻,同時,改變後的句子(即版本二)也是目前流傳最廣泛的;後半首,"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則不變。
嗯,關於作者是誰的問題就說這麼多,一不小心就做了一部分考據家的工作了。
然而,不論作者是誰,這首詩,或者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十分深刻,讀之令人感慨難忘、回味無窮。
釋慧開的這首頌,出現在他的作品《無關門》中,緊跟在一個故事後面。故事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南泉因趙州問:"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
南泉法師的弟子趙州和尚問他:"什麼是道?"南泉法師說:"平常心是道。"
其實這首28字的詩,濃縮成精華就這3個字:平常心。
再短一點,現在2個字就能概括,那就是"佛系"。
長一點呢?
範仲淹《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再長一點。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舒雲卷。"
到這裡,大家發現沒,雖然說書籍很多,但是其實只要看多了,就會發現很多內容都類似,這樣一來,看的書越多,到後面速度就越快了。因此,大家不要害怕看書,真正重要的內容就那麼多,花些功夫消化吸收理解,後面就輕鬆了。
此外,《道德經》的"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也跟這意思相近,說的是人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有這具身體,也就是勸人不要太看重自身得失。
要說,《道德經》、老子都比釋紹曇出名得多,類似的意思,為何《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卻遠遠沒有釋紹曇的這首詩有名呢?原因就是,老子的這句話理解起來有點費力,也就增加的傳播的門檻。而釋紹曇這首詩通俗易懂,加之內涵深刻,令人讀完覺得有道理,願意分享傳播的人自然就多了。
包括前文提到的"佛系""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舒雲卷"都有通俗易懂、易於傳播的特點。
蘇軾本身就是這首詩很好的一個詮釋。他一生多次遭遇貶謫,卻心態樂觀,享受生活,不僅留下了無數激勵後人的作品,還發明了美味的東坡肉、東坡肘子等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心境淡然並不等於混吃等死。得先盡人事,然後才能聽天命。
就說這麼多,接下來評論區見。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猜你還想看:
歷史上的《掌中之物》:民國影后胡蝶,與戴笠之間撲朔迷離的故事
長孫皇后:李淵的貼心兒媳,李世民的高情商髮妻
看高陽公主實力演繹,如何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乾隆皇帝對她說:如果你是男孩兒,就沒嘉慶那小子什麼事兒了
李商隱的「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