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少求職者來說,除了國企這樣的「鐵飯碗」之外,外企也是一個十分不錯選擇。
這不僅僅與外企的薪酬福利和崗位晉升空間有關,更多的是因為與國內眾多的中小型私企相比,外企基本上都會嚴格遵循勞動法律的相關規定,確保員工的基本權益。以此前深圳著名外資工廠史丹利為例,在宣布解散之時,確保了所有員工的基本權益,其中一位工齡20多年的經理一次性拿到了64萬的賠償。
但是與在外企不同的是,中國眾多中小企私企的員工權益卻經常得不到保障,尤其是中小型工廠,明明有勞動法,卻依舊各種「套路」員工,剝奪員工的基本權益。這究竟是為何呢?
中小型企業數目龐大,魚龍混雜
據工信部公布數據顯示,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中小企業的數量就已經超過了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
國家頒布《勞動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維護員工的基本權益,企業也基本會遵循勞動法的規定,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企業企圖鑽法律的空子,以此獲得更高的利益。一旦某些企業不顧勞動法的規定,在如此大規模數量的中小型企業面前,連國家也很難進行一一的監管。所以就會出現中小企企業員工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的現象。
員工維權意識差
從員工方面來看,尤其是在一些小型工廠裡的員工,包括工資福利以及工作時長等權益基本都被「萬惡的資本家們」所剝奪,卻因為沒有維權意識,只能「任人宰割」。
這主要是由於小型工廠裡員工的整體學歷水平和法律意識都不高,因此並不能理解自己所具備的基本權益,即便被壓榨,也沒有底氣去通過法律途徑與資本家抗衡。
國家加大監管力度的同時,員工的維權意識也要加強
近幾年來,國家已經明顯加大了對各大中小型企業的監管力度,以此來確保企業員工的基本權益。
同時,也需要加強員工維權意識的宣傳力度。可以通過企業宣傳法律知識的方式,加強員工對於《勞動法》的進一步認識,維護員工的基本權益。通過一時剝奪員工權益的方式獲得的利益始終是短暫的,各大中小型企業都需要具備長遠的眼光,畢竟員工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