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圈」的狂歡年—新聞—科學網

2020-12-20 科學網

 

天文學家捕獲的首張黑洞照片   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供圖

編者按

2019年,我們見證了不平凡的一年,部分中國學者在某些領域已做出了引領性的工作;有的科技話題已深入人心,被公眾廣泛討論……科學與技術的各個領域可謂異彩紛呈。為了讓讀者對此有清晰的了解,本報特別邀請各領域專家梳理並點評2019年科技發展的亮點,並展望令人期待的2020年。

■本報記者 倪思潔

黑洞照片、黑洞之王、黑洞系統高能量準周期振蕩……2019年,物理領域迎來了一場黑洞研究的狂歡,這是偶然,也是必然,它讓人們有了圍觀宇宙奧秘的機會,也讓曾經的諸多猜想有了被驗證的可能。未來,它仍是物理領域的黃金熱點。

2019年4月,物理領域以一張照片轟動世界。

在這張酷似「甜甜圈」的照片上,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的樣貌。5500萬光年外,遙遠的M87星系中央,質量約為太陽65億倍的這個黑洞,引發世界狂歡。

黑洞照片的熱度尚未褪去,11月,中國天文學家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與此同時,「慧眼」衛星科研團隊發現黑洞系統中迄今最高能量的準周期振蕩現象,開啟了研究黑洞系統的新窗口……

從年頭到年尾,看似「甜甜圈」的黑洞不僅不「黑」,反倒成了2019年物理領域最熱門的「亮」點。

看,這就是黑洞!

2017年4月,從赤道到兩極,6個不同地點,8座射電望遠鏡聯合觀測,再加上為期2年的數據分析,一張模糊卻珍貴的黑洞照片終於在2019年4月10日21點整被公之於世。

照片上,明亮的環狀結構是吸積盤中黑洞周圍的氣體和塵埃,由於這些氣體和塵埃有數十億攝氏度,因此發出了明亮的無線電波;中間的黑色部分,便是黑洞的影子了。有人說黑洞像個「甜甜圈」,也有人調侃黑洞就是燒著的蜂窩煤洞。

不過,在科學家心中,這張照片驗證了愛因斯坦引力理論對黑洞的預測,即由於光線無法掙脫黑洞的引力,在黑洞周圍,存在一個由光線構成、環繞中心黑色區域旋轉的亮環。

11月,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幕後團隊——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組,獲得2020年科學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獎。EHT項目負責人謝普·多爾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未來這個項目組有兩項工作,「一是能拍張更好的黑洞照片,二是未來10年裡能拍到黑洞視頻」。

恆星級黑洞之王

黑洞照片公布後半年,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另一項重大發現——發現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

一般來說,恆星級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死亡後形成的,過去幾十年,人類只發現了大概20個恆星級黑洞,質量均在3至20倍太陽質量之間。

2016年初,在浩瀚星海中,科學家盯上了一個表現異常的雙星系統,在這個雙星系統中,「走路拉風」的B型星表現出規律的周期性運動和不同尋常的光譜特徵。這其中會不會包含一顆深藏不露的黑洞?科學家懷疑。此後,通過LAMOST的觀測數據,研討人員計算出該雙星系統中果然存在一個約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恆星級黑洞,70倍太陽質量,這一數值遠遠超出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臺長大衛·雷茨評論稱,這將迫使天文學家改寫恆星級黑洞的形成模型。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研究員劉繼峰表示,科研團隊將開展「黑洞獵手」計劃,預計在5年內發現並測量近百個黑洞,並最終描畫出一幅黑洞群像。

「慧眼」開啟新窗口

10月26日,「慧眼」衛星發布科研成果。科學家利用「慧眼」衛星對X射線雙星系列的觀測,發現了黑洞和中子星附近的物質發出的高能X射線存在準周期變化。

準周期振蕩是黑洞X射線雙星系統的主要光變特徵,這一觀測結果強烈支持了準周期振蕩信號的非熱輻射起源,說明黑洞臨近區域以非熱高能物理過程為主。

「『慧眼』衛星發現了黑洞系統中迄今最高能量的準周期振蕩現象,開啟了研究黑洞系統的新窗口。」「慧眼」衛星系統有效載荷總設計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盧方軍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告訴《中國科學報》,目前,「慧眼」衛星研究團隊將利用其在高能X射線領域的觀測優勢,繼續這個方向的研究,目前,已經產出了比此前更好的成果,並將於2020年年初對外發布。

此外,張雙南表示,「慧眼」衛星的後繼者——「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簡稱eXTP)正處於方案設計階段,目前已落實的經費可以支撐項目走完方案設計階段和隨後初樣研製的第一階段,預計將於2027年發射。

是偶然也是必然

1915年,36歲的愛因斯坦向普魯士科學院提交了完整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幾個月後,物理學家卡爾什瓦希得到了愛因斯坦方程解,成為現代意義上對於黑洞的第一次描述。

過去的100年裡,「黑洞」寄託著人類對宇宙的無限遐想。以《星際穿越》為代表的眾多科幻作品直觀地展示著這種質量巨大、引力極強、連光都無法逃逸的天體。

1963年,紐西蘭數學家科爾得到另外一個精確解,這一次黑洞是轉動的。1964年,美國科學家發射探空火箭,第一次發現了黑洞的蹤跡。

「理論和觀測的雙重突破,一下子吸引了大批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投入這個領域,所以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關於黑洞的研究進入了黃金時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說。

「今年有這麼多有關黑洞的成果出現,可能是一種偶然,但黑洞研究一直是物理領域的熱點。」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蔡榮根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苟利軍看來,今年的這些黑洞研究成果,都是觀測技術和計算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結果。

張雙南介紹,國際上,黑洞研究動用了幾乎所有天文觀測手段,呈現多波段、多信使的特徵,多種波段觀測手段包括射電觀測、光學觀測、X射線觀測、伽馬射線觀測等,多種信使觀測手段包括觀測電磁波、引力波、中微子等。

黃金時代仍將繼續

「一黑兩暗三起源」是當前宇宙物理學的熱點研究課題,其中「一黑」指的就是黑洞。

受訪專家預計,在可預期的未來,黑洞仍將是天體物理和理論物理領域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張雙南介紹,目前國內部署了一批有關黑洞研究的技術設備,如「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中法合作的太空望遠鏡項目「天基多波段空間變源監視器」(SVOM)衛星、「愛因斯坦探針」(EP)衛星,以及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平方公裡陣列望遠鏡」(SKA)等。國際上也部署了一批有競爭力的研究項目,如歐空局的「雅典娜」X射線天文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等。

「未來,我們將看到關於黑洞更豐富的細節,更深入地了解黑洞的基本特徵,黑洞內部的物質相互作用,黑洞周圍的氣體運動,以及噴流的產生和集束機制,並完善我們對於星系演化的認知與理解。」苟利軍說。

對於理論物理學家來說,黑洞就像他們的理論實驗室一樣。「黑洞是引力非常強的天體,可以用來檢驗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黑洞外面是否滿足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甚至檢驗量子引力效應。」蔡榮根說。

斯蒂文·霍金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黑洞不是黑的,而是會向外發出熱輻射。這一輻射現象被稱為霍金輻射,是一種量子引力效應。此後,黑洞物理便成為理論物理學家關注的重要領域之一。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目前人類描述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兩套理論,而黑洞物理是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交匯處,也是通向量子引力理論的窗口。」蔡榮根說,「建立一個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論,理解引力的本質是很多理論物理學家畢生的追求。」

「目前,黑洞物理研究剛剛被打開,數據精度還不夠高。」蔡榮根預計,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黑洞被觀測到,觀測數據精度也會越來越高,可以研究的相關科學問題也會越來越多。

《中國科學報》 (2019-12-2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拓撲變化把危險變成「甜甜圈」—新聞—科學網
    早在1982年,陳霖在《科學》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人的視覺系統最優先感知到的信息就是物體的拓撲性質,同時也證實了人的視覺系統對拓撲變化非常敏感。 「1秒雖然很短,但我們的視覺系統可以在僅僅5毫秒內,就能提取加工物體的拓撲性質,而且人對拓撲性質的感知是與生俱來的。」 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黃豔告訴《中國科學報》。
  • 「甜甜圈」的狂歡年
    天文學家捕獲的首張黑洞照片 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供圖 黑洞照片、黑洞之王、黑洞系統高能量準周期振蕩……2019年,物理領域迎來了一場黑洞研究的狂歡
  • 【中國科學報】「甜甜圈」的狂歡年
    為了讓讀者對此有清晰的了解,本報特別邀請各領域專家梳理並點評2019年科技發展的亮點,並展望令人期待的2020年。  黑洞照片、黑洞之王、黑洞系統高能量準周期振蕩……2019年,物理領域迎來了一場黑洞研究的狂歡,這是偶然,也是必然,它讓人們有了圍觀宇宙奧秘的機會,也讓曾經的諸多猜想有了被驗證的可能。未來,它仍是物理領域的黃金熱點。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法國海洋開發研究所的Arthur Blouin和同事研究了裏海的一座泥火山,裏海是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中心,是世界上此類火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研究人員模擬了甲烷如何被困在沉積層中,並在孔隙壓力下引發變化,導致泥漿在海床下約3.5公裡處形成並開始上升。
  • 北京懷柔2020年第一批投資計劃出爐—新聞—科學網
    近日,北京市發改委下達懷柔區2020年第一批投資計劃,共安排16個項目,計劃投資5.51億元。 在懷柔科學城平臺項目建設方面,包括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總部、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配套綜合實驗樓和用戶服務樓、介科學與過程仿真交叉研究平臺、北京分子科學交叉研究平臺、北京雷射加速創新中心5項。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9月,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利等人在雲南省江城縣爬行動物本底調查中,發現一蛇類標本與國內已知蛇類形態差別較大。科研人員綜合其形態特徵和DNA分子數據,將該號標本確認為國內蛇類閃皮蛇科新紀錄屬新紀錄種,為:擬須唇蛇屬(Parafimbrios) 寮國擬須唇蛇(Parafimbrios lao)。至此,中國蛇類閃皮蛇科增加到了2屬10種。
  • 2020年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 2100年氣候變化能殺死大量北極熊—新聞—科學網
    Molnár 指的是高排量的場景下,到2100年全球氣溫升高近4攝氏度。 即使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減少,氣候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帶來的壓力仍將超出北極熊的物理極限——儘管有些可能會在本世紀存活下來。 研究人員還用「後推法」測試了他們的模型,將其對過去的預測與實際的歷史觀測結果進行比較。
  • 幾千年前就有「復活節彩蛋」—新聞—科學網
    考古學家從生活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500年的地中海和中東「精英」的墳墓裡發現了這些蛋殼,這讓他們既興奮又困惑。蛋殼是誰製造的?又是如何落入古代貴族之手的? 為了弄清這個問題,研究人員仔細查看了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的裝飾蛋殼,其中包括5枚保存完好的珍貴鴕鳥蛋。這些完整的蛋都出土於義大利烏爾奇伊西斯墓。1839年,這座墓由拿破崙·波拿巴的弟弟呂西安王子發現。
  •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
  • 我國天文學家當選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主席—新聞—科學網
    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於2002年6月成立,致力於在全球推進和協調虛擬天文臺的研究與發展,通過制定一系列數據互操作標準來促進天文數據的開放共享和使用。目前聯盟有21個成員,包括20個VO項目(中國、阿根廷、亞美尼亞、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智利、歐洲、法國、德國、匈牙利、印度、義大利、日本、俄羅斯、南非、西班牙、烏克蘭、英國和美國)以及歐洲空間局這個政府間組織。
  • 牛頓蘋果樹在滬開花結果—新聞—科學網
    1665年夏季的一天,英國林肯郡伍爾斯索普莊園裡,一隻蘋果從枝頭墜落。在看到蘋果掉落的短短幾秒鐘裡,一道科學靈感閃電般划過牛頓的腦海,於是,大名鼎鼎的「萬有引力」誕生了。 「牛頓蘋果樹」是英國國家級文物,歸英國國家信託基金會管理。
  • 飢餓的毛蟲愛打架—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79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有多少彗星來自外星系—新聞—科學網
    瑞士蘇黎世大學計算科學研究所天體物理學家Tom Hands和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合作者Walter Dehnen,使用數學模型估計了有多少長周期彗星——那些繞太陽運行200年或更長時間的彗星——可能是星際訪客。相關研究日前刊登於《皇家天文學會月刊》。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假設彗星來自奧爾特雲。
  • 大部分地中海保護區保護效果堪憂—新聞—科學網
    201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0屆締約國會議確定了一個目標,即到2020年之前將各成員國10%的沿海地區與海域設為海洋保護區(MPAs)並加以保護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法國海洋開發研究所的Arthur Blouin和同事研究了裏海的一座泥火山,裏海是石油和天然氣勘探的中心,是世界上此類火山分布最密集的地方。 研究人員模擬了甲烷如何被困在沉積層中,並在孔隙壓力下引發變化,導致泥漿在海床下約3.5公裡處形成並開始上升。
  • 廣東發現古菌新目—新聞—科學網
    2007年設立的「簡浩然環境微生物基金」,是第一個針對環境微生物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獎勵基金。 熱原體綱是廣古菌超門分布廣泛且具有重要生態學功能的一個綱。由於有限的純培養物和基因組數據,很多未鑑定的熱原體綱分支的代謝潛能和進化關係仍然未知。
  • 巨齒鯊也有育兒所—新聞—科學網
    2010年,英國威爾斯斯旺西大學古生物學家Catalina Pimiento帶領的研究人員發現了巴拿馬海岸附近存在巨齒鯊育嬰地的潛在證據。在1000萬年前的遺址上,巨齒鯊留下了一些幼年的牙齒,這是鯊魚化石記錄中唯一留下的,因為它們的骨骼是軟骨製成的,這表明幼年巨齒鯊可能曾在那裡生活過。但目前還不清楚這一發現是一次性的還是廣泛存在。
  • 新發現講述維蘇威火山背後的故事—新聞—科學網
    在義大利龐貝附近的一座城市發現的遺骸,對公元79年火山爆發中的死難者的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