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鴻鸞禧》:借一場婚禮,直指家庭的「醜態」

2020-12-23 小野的書影視界

婚禮,作為女孩子曾經都憧憬過吧。

穿著代表聖潔的婚紗,披著朦朧的頭紗。由父親牽著自己的手,走到布滿鮮花的紅毯上,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下,緩緩走到即將與之共度一生的新郎身邊,手搭著手完成交接儀式,象徵著下輩子的開端。在主婚人的指引下,雙方宣示無論貧窮富有,將一生相伴。

每每想到這種場景,心裡總不免又多了一份期待。

沒有哪個女孩能說不喜歡舉辦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婚禮,張愛玲也不例外。

《鴻鸞禧》就是她專門為婚禮寫的一部中篇小說,可是在她筆下的這場婚禮,卻不是那麼盡如人意。

01子女都是父母最大的債主

26歲的邱玉清終於嫁出去了。雖然她出生一個凋落的大戶,但因為她的婚事,父母仍然給她湊了五萬元作為陪嫁的禮金。

五萬元陪嫁金額,其實放在如今的年代,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何況是民國年代的時候。玉清的家族雖然沒落,能拿出5萬元的巨款給女兒作為陪嫁,其實由此可見,邱家到底是大戶人家,哪怕凋落,家底還是殷實的。

本來照中國的古禮,新房裡一切陳設,除掉一張床,應當由女方來置辦;外國風俗雖有不同,但女方除了帶一筆錢過來以外,還得供給新屋裡使用的一切毛巾桌布飯單床單。

可是玉清卻把這筆錢統統花在自己身上。認為一個女人一生就只有這麼任性的機會,不能不儘量使用她的權力,因此看到什麼就買什麼,來不及地買,心裡有一種決絕的,悲涼的感覺。

這一切被小姑子和小叔子都看在眼裡,他們把玉清會花錢又不會用錢買了一大堆華而不實的東西,非但感到一種切身的損害。

她花自己的錢,為什麼他們卻感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了呢?

不知你是否認同這種看法?在中國,一場婚禮考驗的不單是兩個人是否情投意合,也要考驗雙方父母,特別是男方父母是否準備有足夠的彩禮。

有些女方的父母考慮到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在婆家挺起腰杆,不被人小看,也會把彩禮甚至再添加些作為女兒的嫁妝陪嫁過去。

由此可見,玉清這筆巨款中,其實少不了婆家聘禮的成分。同為婆家的孩子,眼見這個未來嫂子這麼無節制的花銷,最後花的不還是自己父母的錢。能不心疼嗎?

只是這種心疼,不是因為心疼父母賺錢不易,卻是因為擔心哥哥嫂子的這場婚禮,把父母的錢揮霍掉,那到時候能留給自己的就更少了。能不感到吃虧嗎?

至於他們為什麼感到吃虧,書中是這樣寫道的:

大陸花他父母幾個錢也覺得問心無愧,因為他娶得不是一個來歷不明的女人。玉清的長處在給人一種高貴的感覺。她把每一個人裡面最上等的成分吸引力出來。

作者借了新郎大陸的想法,揭露了一個真相---在中國,子女花父母的錢,天經地義。而父母的錢最後肯定也是留給兒女的,只不過這場婚禮,提前預支了一部分。

到底不是花自己的錢,所以用起來一點也不心痛。所以,小夫妻兩人都是有見識的,買東西先揀瑣碎的買,要緊的放在最後,錢用完了再去要。

02一個家庭的教養,與父母自身的素質有關

就這樣,大陸和玉清毫無節制的花銷著父母的錢,反正不夠了再去向父母報銷,甚至到婚禮的前一天,兩人本該歸置新房的大床都沒有。

婁太太既心疼兒子,又心疼錢。為了不丟人,甚至揚言可以把她的床搬去做新婚的床。

其實準備了這麼久的大陸和玉清不知道需要歸置重要的家具嗎?其實他們什麼都知道,只不過一個覺得自己一輩子就只要這麼一次任性的機會,另一個覺得自己娶到了一個父親滿意的媳婦,花多點父母的錢也是問心無愧的。

只求滿足自己的欲望,不懂顧全大局。這一點在婁太太身上也一覽無遺。

婁太太一團高興為媳婦做花鞋,還是因為眼前那些事她全都不在行——雖然經過二三十年的練習——至於貼鞋面,描花樣,那是沒出圖的時候的日常功課。有機會躲到童年的回憶裡去,是愉快的。其實連做鞋她也做得不甚好,可是現在的人不講究那些了,也不會注意到,即使是粗針大線,尖口微向一邊歪著,從前的姊妹們看了要笑掉牙的。雖然做鞋的時候一樣是緊皺著眉毛,滿臉的不得已,似乎一家子人都看出了破綻,知道她在這裡得到某種愉快,就都熬不得她。

其實婁家不是沒有傭人保姆,她交代一聲,別人就可以做的事情,偏偏她卻攬起來做了。完全不顧大局場面,只不過是想通過做做手工活,來體現她並不是一無是處的。

都說婚禮是女人一生當中最漂亮的一天。可是婁家二位小姐卻不這麼覺得,覺得嫂子的身材配不上這些婚紗禮服。

甚至譏諷玉清的身材硬得像「擲地作金石聲」。骨頭架子大得碰一碰,就會嚓嚓作響,白倒是挺白,可惜是白骨。

可是玉清真有兩個小姑子說得那麼不堪嗎?其實穿著長裙長袖的銀白的嫁衣的她,這麼嚴妝起來,是很看得過去的,像報紙上廣告裡所謂的「高尚仕女」。

如此優雅大方的一個女人,在小姑子面前卻不是那麼回事。反而得到卻是她們尖酸刻薄的評價。然而這種尖酸,在婁太太身上也有著似曾相似的影子。

她向來多嫌著旁邊的人的存在的,心裡也未嘗不明白,若是旁邊關心的人都死絕了,左鄰右舍空空地單剩下她和她丈夫,她丈夫也不會再理她了;做一個盡責的丈夫給誰看呢?她知道她應當感謝旁邊的人,因而更恨他們了。

面對婁先生給她使的冷暴力,她卻愚蠢的回應,借著有旁人在,要面子的婁太太會當著旁人的面肆無忌憚的得罪自己的丈夫。兩人的感情冷淡只有旁人在才會有所互動,如果旁人不在了,婁先生不見得會再裝幾分。

但婁太太卻從不感激旁人,反而更加恨他們。這種扭曲何曾不是一種尖酸刻薄呢?

都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大陸和婁家其他孩子的自私,不顧大局,尖酸刻薄何曾不是婁先生和婁太太身上的縮影呢?

03 學會經營婚姻,而不是一味的讓自己妥協和委屈

雖然,所有的安排和策劃都是圍繞大陸和玉清的婚禮來展開。可是文中卻花了不少篇幅來描述婁先生婁太太這段婚姻。

婁太太目不識丁,連小孩的請假條都不懂寫;愚笨遲鈍,連婚禮瑣碎的事情都拿不定主要。

婁先生精明能幹,最會敷衍應酬,能歌善舞,家裡大事小事都能拿得定主意。

確實,婁先生看上去的條件要比婁太太優越一些,也由不得人嚼舌根替婁先生打抱不平。

關於這一點,婁太太何曾不知道。兩人鬧矛盾的時候,背地裡都是婁太太在容讓。但當著外人的面,她卻喜歡故意欺凌婁先生。以表示婁先生對於她是又愛又恨。

而婁先生,當著人的面,也素來會忍讓她三分,但若是旁邊關心的人都死絕了,左鄰右舍僅剩下他們倆,婁先生也不會再理她太太。因為他不需要再做個盡責的丈夫給旁人看的。

可是,面對著旁人,婁先生雖然忍讓婁太太三分,卻從來不維護她幾分。眼看大陸和玉清無節制的花銷超出了預算,導致沒有錢買大件的家具。婁先生沒有半分指責兒子,反而指責起太太來,「這些事全要我管!你是幹什麼的?家裡小孩子寫個請假條子也得我動手!」

這兩句話本身並沒有多大關係,可是婁太太知道婁先生在親戚面前不止一次,說過這樣抱怨的話。她自己也覺得她委屈了丈夫,可自己心裡一份委屈,卻是沒處可說的。

突然想起了《無問西東》裡的許伯常和他的太太劉淑芬。劉淑芬當年為了支持丈夫讀書,拿出了所有的積蓄,感動萬分的許伯常承諾一輩子都會對劉淑芬好。

可是學業有成的許伯常,卻覺得劉淑芬配不上自己,劉淑芬以死相逼如願嫁給了許伯常後,兩人卻是同一屋簷下最陌生的夫妻。明明是夫妻,卻從來不睡一張床,不吃同口飯,不喝同一個杯。

許伯常可以對鄰居友好,對學生關愛,但唯獨對自己的妻子,冷漠無語。逼得劉淑芬咬牙切齒的打罵,他最多就是走開沉默寡言。他沒有打劉淑芬,更沒有罵過妻子,卻使她成為了遠近有名的潑婦。

唯獨一次反駁妻子,是劉淑芬造謠他打她。但他第一時間反駁,說他並沒有打她。劉淑芬說道:「你讓我覺得我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你對自己的學生、鄰居、售票員,所有的外人都和藹可親,只要這屋裡只有你和我,你就冷著臉。你雖然不是用手打的我,是用你的態度。

有人說,世界上最糟糕的婚姻莫過於對外恩愛有加,對內冷漠如霜,做表面上的夫妻,背地裡的陌生人。

其實婚姻是需要經營的,一味地付出和默默的容忍,委屈起來給誰看。婁太太之所以這麼委屈,是因為她過早的放棄了自己,這輩子比如蜷縮在丈夫的羽翼之下才能活。而不是想著如何把自己的不足之處彌補,提升自己的價值。

婁先生之所以這麼滿意邱玉清這個媳婦,不是因為她漂亮,家室清白。而是當他需要顯擺他知識分子的文化水平的時候,有人能接的上話。其實婁太太如果願意把心思多花在讀報,和應酬上,必能讓丈夫對其刮目相看。

04 一場沒有主角光環的婚禮

有人曾評價過《鴻鸞禧》,這是一場沒有主角光環的婚禮,只因小說中的每一個配角都太出彩了。

婚禮前,兩個小姑子陪著即將過門的嫂子,去試衣服。本該作為配角的他們,對嫂子的身材尖酸刻薄評論一番不說,卻覺得後天的婚禮中自己是最吃重的角色,對於二喬四美,玉清是銀幕上最後映出的雪白耀眼的「完」字,而她們是精彩的下期佳片預告。

在婚禮的現場,作為新娘的五個表妹在他們母親率領著來了。老大和老二都好姑娘,但是歲數大了,自己著急,開始不安分了起來。二表妹梨倩特意為了這場婚禮做了件得意的青旗袍,可惜婚禮的日子裡下了兩天,天氣驟冷,不得不穿上她的舊大衣。雖然很想脫下一展自己的風採,但也怕周圍的人閒言碎語,只能裹著大衣。

雖然她來得早,但卻沒有找到座位坐下,她倚著柱子站立,一副不合群的樣子,不過是希望能吸引到同在婚禮現場的異性。

相比她姊姊棠倩沒有她高,而且臉比她圓,因此粗看倒比她年青。棠倩是活潑的,活潑了這些年還沒嫁掉,使她喪失了自尊心。她的圓圓的小靈魂破裂了,補上了白瓷,眼白是白瓷,白牙也是白瓷,微微凸出,硬冷,雪白,無情,但仍然笑著,而且更活潑了。

盛裝打扮的姐妹,無不用盡一切心思想在婚禮的現場大放異彩。可是最後卻無人問津,可笑的是,正在婚禮的高潮之處,想趁著人還沒散,提早離場,給現場留下一個驚鴻一瞥的印象,好讓人打聽那穿藍的姑娘是誰。

這場婚禮,誰都絞盡腦汁般,大放光彩。可唯獨新郎新娘失去了他們本該有的主角光環。

張愛玲作品中為數不多的「喜劇」,最後卻無法逃脫「悲」的宿命。

相關焦點

  • 《鴻鸞禧》:一場婚禮,揭露中國女人的三個婚姻假象
    網上常說: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誠以為然。要是嫁到相親節目裡這樣的家庭,女人不死也得脫層皮。而今天要講的小說《鴻鸞禧》,就是這樣由一段婚禮,而引發兩個家庭中新娘,小姑子,公公婆婆,七大姑八大姨,眾生各相不同的反應。
  • 張愛玲的愛情:早知驚鴻一場,何必情深一往
    甚至連那些頗有世大夫風範的老先生,也是直搖頭:可惜啊,可惜!枉了那份聰穎與智慧!張愛玲與胡蘭成,一個是當時上海最負盛名的女作家,一個是汪偽政府的要員。在亂世之中,從他們的相識、相知、相戀,到最後的分手,都堪稱是一段「傳奇」。張愛玲與胡蘭成相識時,胡蘭成已有妻室,他的政治觀點一貫親日主降,但他長期舞文弄墨,性情別致。
  • 民國曠世才女張愛玲,晚年死於「蝨子」,而「蝨子」指的竟是他!
    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一個人,民國曠世才女張愛玲,晚年死於「蝨子」,而「蝨子」指的竟是他!張愛玲出生於20世紀的20年代,她的祖父是清末的將領張佩綸,雖然是一個愛逃跑的將領,但是其口才出眾,所以還是混的不錯,家境也很好。張愛玲的父親可沒有張佩綸這兩下子,而是十足的敗家子,所以張愛玲出生的時候,張家已經靠租房和賣房產維持生計。
  • 【人物】民國大家之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中最具天才的作家
    第一部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還寫過一篇類似烏託邦的小說《快樂村》。1928年,父親帶著張愛玲姐弟由天津回到上海。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文學作品。1930年,在母親的堅持下進美國教會辦的黃氏小學插班讀六年級,同時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
  • 離異家庭怎麼辦一場孩子的婚禮
    ——《離異家庭怎麼辦一場孩子的婚禮》年前一個老朋友到隆中來問計,前兩趟我不在家。他就走了。下雪那天他又來了,我懶得理他。他就坐在車裡死等,一直等到我睡醒了才開門讓他進來。他一邊拍著身上的雪花一邊埋怨我,說我架子大,打電話打了好幾次都不接。我就給他吟了一首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我說你想問什麼?
  • 止庵:張愛玲文學的與眾不同之處|草地·張愛玲誕辰百年
    重要的不是寫什麼,而是怎麼寫先要說明一下,這裡「與眾不同」的「眾」,指的是與張愛玲同時代的多數作家,她之前一兩代,以及之後一直到現在還在寫作的多數作家。張愛玲與他們的第一個不同之處,體現於作品的題材。張愛玲一直念茲在茲的這件事情,別的作家似乎根本不曾留意。這可以說是張愛玲的人生觀。張愛玲文學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後面有這個哲學在支持。而且將上面談到的這幾篇小說視為一個序列的話,可以看到她的人物的立足點變得越來越小,似乎對自己和這世界的要求越來越低,而這要求卻越來越不容易實現。
  • 婚禮現場還在說「我願意」?這些誓詞才會驚豔全場
    婚禮上,夫婦二人喜結連理,迎著親朋好友的祝福,組成新的家庭。最常見的是在婚禮之上,司儀或嚴肅或微笑問著夫婦雙方:不論貧窮還是富有,健康還是疾病,你都願意陪ta共度餘生嗎?每對新人都在回答著「我願意」,這樣的婚禮誓詞實在是太平常。
  • 兒童生日宴開銷直追婚禮,是一種「畸形的消費觀」
    兒童生日宴開銷直追婚禮。今年由於防疫要求,很多孩子無法出去遊玩,於是家長把心思更多花在了生日宴會上。各種主題宴會布置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br/><br/>  業內人士指出,從費用上來說,這樣的一場主題布置價格昂貴。一般來說,如果場景比較單一,人物也不多的話,大概2-3萬元,如果場景複雜,人物眾多的話,可能就要將近10萬元了。場景布置超過了婚禮布置的價格。<br/><br/>  如今的兒童生日宴會,越來越豪華了,越來越隆重了,越來規格越高了。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為什麼瞧不起張愛玲
    楊絳、鍾叔河二人通信多年此時距張愛玲寫給丘彥明的信已過去30年。坊間一直對楊絳張愛玲的互評有過一些描繪,旋即被否認,無從查證。有記載的只是一些相關人士講述的零星印跡。1979年錢鍾書訪美,回答臺灣作家水晶的提問時,曾誇過張愛玲。上世紀九十年代安迪(作家陸灝的筆名)到北京寓所重問此事,錢說那不過是應酬而已,因為那人(指水晶)是捧張愛玲的。
  • 張愛玲:生命是一襲華美的長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張愛玲的原生家庭並不算多麼幸福,她出生在上海,祖上家世顯赫,祖父是清末名臣,祖母是李鴻章的長女。十歲那年,父母離婚,從此張愛玲跟隨父親生活。23歲那年,她在《紫羅蘭》上發表第一篇長篇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自此年少成名。
  • 專訪止庵:紀念張愛玲最好的方式是讀原著
    《傳奇》這部作品集,1950年代時張愛玲就把書名改成《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她以後再也沒有用過《傳奇》這個書名。所以她實際上經歷了一個從「傳奇」到「非傳奇」的過程。我們現在看到的《金鎖記》《傾城之戀》《第一爐香》以及早期的一些作品都屬於「傳奇」,「傳奇」其實就是指它字面的意思——奇怪、奇特或不一般的事情。
  • 貴州赤水國稅局長被指借婚宴斂財 省局回應舉報
    貴州赤水國稅局長被指借婚宴斂財 省局回應舉報   5月3日,網友「百姓關注2014」在天涯論壇上爆料,稱貴州赤水市國稅局局長借兒子婚宴斂財:「4月7日,貴州省赤水市國稅局長為兒子舉辦婚禮,在當地一豪華船上設宴70桌,並設臺安排兩人記帳、兩人收禮金,藉機斂財數十萬元。當日不少企業人員親臨現場表達『心意』,引發當地群眾關注熱議。」
  • 一場鏡花水月的婚禮,是倒影是鏡子,更是我們多年的連接
    我問33,為什麼是張愛玲,為什麼是《傾城之戀》?33說,因為他們一個是「M",一個是「W」……如果,在「M」和「W」之間加一面鏡子,那麼,他們便是彼此的倒影。這不經讓我想起了張愛玲的這句話,我想這便是我能想像愛情最美的畫面了。
  • 張愛玲:一代民國才女的寂寥人生
    後來接觸張愛玲是因為當時的同窗好友非常喜歡她,在好友過生日的時候我送了一本張愛玲的《張愛玲典藏全集》給她,好友非常開心,拿起書把她喜歡的文章一個字一個字的念給我聽。先開始我並沒有聽進去,後來慢慢地入了迷,感覺張愛玲與三毛的文字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一個冷淡入水,一個濃烈如酒,卻都在那個聆聽閱讀的午後,在我心裡混成了一杯不可抗拒的「飲品」,直到現在我還能回憶起當時那種如吃了棵青橄欖一般的味道。
  • 蘇青:被稱「寧波皇后」,與張愛玲情同姐妹,後因胡蘭成互相挖苦
    比如說,曾經被稱為"寧波皇后"的蘇青,與張愛玲並稱為"上海最負盛名女作家"。那時候,因為同樣的才能,蘇青與張愛玲情同姐妹,惺惺相惜。曾經在《新中國報社》的採訪中,蘇青曾經說,女作家的書,只看張愛玲。1934年的寒假,蘇青回到了寧波,與李欽後舉辦了婚禮。只是沒想到,這一次,蘇青就懷孕了。因為這個原因,蘇青只能退學,回到家裡養胎生娃。3、與張愛玲可惜的是,蘇青的運氣,卻不是很好。
  • 張愛玲小說中的人,為什麼除了喜歡看月亮,還喜歡照鏡子?
    讀張記:魔鏡魔鏡告訴我1、張愛玲世界裡的人,除了喜歡抬頭看月亮,還喜歡低頭照鏡子,仿佛人人都擁有《白雪公主》裡的魔鏡,能回答你最想要的問題。現在想來,真是有點無趣。鏡子不比手機哦,自帶美顏功效,過濾掉一切你不想看見的皺紋、雀斑、黑眼圈......眼前一片光鮮亮麗,不好嗎?
  • 張愛玲欣賞楊絳,楊絳卻說:張愛玲長相醜還愛顯擺,作品境界卑下
    當然其中包括眾多才華橫溢的女文人,例如冰心,林徽因,張愛玲,阮玲玉,楊絳等。這其中,張愛玲曾經在信中稱讚楊絳的作品《幹校六記》寫得極好,幽默風趣卻讓人回味無窮,別有一番滋味。但是楊絳卻對張愛玲並無好感,楊絳去世後,報紙刊登了文章《用生命之火取暖--楊絳致中叔河信兩份》,其中就有楊絳對張愛玲的評價。
  • 百年張愛玲 再續幾爐香
    張愛玲為什麼能聲名鵲起,一說是她的小說人物,大多是民國初年殘存在上海封建破落家庭中的芸芸女性。靠著優異不俗的文筆,獨具一幟的藝術風格,她們的命運故事變得有可讀性。
  • 原生家庭到底有多重要:張愛玲為什麼會喜歡上愛沾花惹草的大漢奸
    但張愛玲與孫用蕃的矛盾很深,兩人之間水火不容,張愛玲還曾打過這個繼母一記耳光,可見其關係之差。這樣的家庭環境,註定了張愛玲對於婚姻的怯場,於張愛玲而言,她從未見過愛情真正的樣子。父母婚姻的黯然離場,在她心裡種下了婚姻悲傷的種子,對於每個人渴望而又趨之若鶩的愛情和婚姻,她純潔的心靈充滿著遲疑。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上)
    如果讓我給張愛玲貼標籤,我可能會將自己的內心投射到張愛玲身上。張愛玲的社交能力並不差,但我覺得她的社交需要積蓄力量和勇氣。她的愛情付出太多,也許是因為缺乏安全感,不安心於不回報的愛情,總覺得對方的感情必須回饋,感情沒有了,還要用金錢付出。因為張愛玲沒從父母那裡得到無條件的愛。張愛玲的愛情還具有一點表演成分。2. 如果張愛玲活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