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全市134個鄉鎮和8155個村 德州「1335」社會大救助體系連民心

2020-12-13 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宋春曉 德州報導

9月29日,記者從德州市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德州市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為「1335」,即「一個目標、三個統籌、三大機制和五大體系」,該體系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效兜底保障措施,更是作為「後扶貧時代」穩定脫貧的有效手段。

「1」即為堅持一個目標,即構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3」即為立足三個統籌,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通過對各類救助政策進行深度融合,對關聯的救助項目進行流程優化,實現群眾申請後應得救助及時全面享受。同時加強與各類保險、福利政策、社會力量等方面銜接,全面構建起面向困難群眾的「兩不愁、三保障」的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機制。

統籌完善社會救助政策。全面梳理18個救助職能部門的41項政策,打通各類救助政策壁壘,實現了「蜂巢式」救助向「蓮藕式」救助的轉變。

統籌銜接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政策。將保險和福利政策按照自願原則納入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全部進行流程再造,打通政府與社會救助資源共享通道。

統籌組織社會力量。在推進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中,注重引導和支持慈善組織、社會志願者、各類救助平臺等社會力量高效有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由政府搭建起困難群眾和社會力量的橋梁,讓困難家庭得到最大限度的救助。

「3」即為建立三大機制,長效解決相對貧困。在完善「五大體系」的基礎上,紮實推進「三大機制」建設,最終實現救助工作由被動救助向主動救助轉變,由單一政府救助向社會全域救助轉變,由「輸血型」救助向「造血型」救助轉變。

建立相對貧困人口主動發現機制。建立貧困人口大資料庫和已救助事項成果庫,設置居民家庭貧困救助指數排序功能,通過大數據云計算掌握不同困難群眾貧困情況,按照指數排序和相應的政策標準確定救助對象並進行救助,實現了系統主動提醒、轉辦時人工推送、救助時按庫取單。同時,村級協理員協助做好人工發現應救助困難群眾,及時錄入系統並推送至相關部門進行救助,徹底解決了重複救助、遺漏救助問題,實現了科學、公平、公正、公開救助。

建立政府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救助保障提升機制。建立特別困難群眾「一事一議」制度,適當提高救助額度,實施疊加救助。進一步加強政府與社會力量的銜接,為慈善組織、志願者、各類救助平臺愛心單位和個人與要救助的對象搭橋,精準實施救助幫扶。探索「物質+服務」救助模式,逐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社會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探訪照料服務。

建立適應相對貧困人口多層次需要的動力提升機制。通過系統大數據分析,對困難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實時預警,實現應救盡救、有效保障。針對相對貧困人口脫貧動力能力不足等問題,由大數據平臺推送相關信息,根據信息提示,結合動力能力提升路徑指引,實施精準幫扶。把促進動力提升的各項措施標準化、信息化,由大數據平臺統計分析,全部設立考核排名,通過統計分析在平臺專門板塊滾動展示,作為督導考核動力提升成效的依據。同時,建立多次適崗介紹不就業懲戒機制,引導貧困人口在參與勞動中激發內生動力,全面構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5」即為打造五大體系,全面整合救助資源。

完善政策體系。對18個救助職能部門的41項政策及其執行流程進行梳理,結合省市「流程再造」工作,優化申請、審核、審批流程,按照「鄉鎮審批是常態,縣級審批是例外」的原則下放審批權限,將各項救助審批時限大幅度壓縮。比如,目前低保辦理時限由之前的近40個工作日縮短為13個工作日。將各類救助項目分層次、分類別導入智慧平臺,對納入平臺的項目全部進行流程再造。

拓展平臺體系。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全力打造「一網三平臺」,即德州市社會大救助綜合服務新平臺、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依託12345市民熱線建立的呼叫平臺以及社會救助綜合信息網,實現「一網三平臺」實時對接。目前,全市利用綜合服務新平臺辦理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業務1470項。

布局網點體系。在全市134個鄉鎮和8155個村(社區)全部設立救助網點,所有救助項目在大救助平臺內運轉,前臺統一受理,後臺部門在線審批。市、縣、鄉、村四級救助網點均可辦理業務,求助群眾可就近異地申報。

充實隊伍體系。市、縣兩級全部建立社會大救助中心,鄉鎮(街道)全部設置工作站,村(居)按實際需要設置服務站。為11個縣市區核定編制135名,配備工作人員101人,鄉鎮(街道)配備專職工作人員474人、社會公益崗人員328人、專職村級協理員7584人。

強化保障體系。規範社會救助資金發放,通過民生資金監管平臺公開發布社會救助信息;利用德州信用信息平臺,建立失信懲戒資料庫;建立了社會大救助監督考核制度,全力保障體系運行。

相關焦點

  • 200個「文化驛站」覆蓋全市鄉鎮
    出臺22條新規,打造文化館總分館制的溫州模式200個「文化驛站」覆蓋全市鄉鎮今天,鹿城區的14個鄉鎮(街道)的文化驛站也將正式掛牌。近期,市文廣旅局印發了《以「文化驛站」為重點高質量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實施方案》,對下一階段全市文化驛站工作提出22條具體措施方案(簡稱「22條」)。根據22條新規,5月底前,全市各縣(市、區)將陸續迎來一批鄉鎮、村級站點掛牌落成,文化驛站也將由此前的大多分布在城市的70個站點擴大至200個覆蓋全市村鎮的站點。
  • 德州武城探索社會大救助改革 縣、鎮、村三級民政服務織牢兜底保障網
    「我們在每個鎮街設立大救助工作站,統一用社會大救助標識裝修設計。在全縣399個村(居)聘用村級民政協理員,做到了『一村一員』,不允許一村『掉隊』。」武城縣民政局局長田瑞華介紹說,該縣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4名民政專職社會工作者,具體在社會大救助中心和各鎮街社會大救助工作站窗口工作,「我們把這些鄉鎮專職從事民政工作的人員統稱為民政助理員。」
  • 深度整治「微腐敗」 自貢將啟動全市109個鄉鎮(街道)專項巡察
    自貢市紀委常委、市監委委員李雁梅對全市開展「高舉黨旗,厚聚民心」深度治理「微腐敗」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她要求要認真抓好「四個精準」行動,即實施「精準教育」行動,築牢嚴防「微腐敗」思想防線;實施「精準排查」行動,主動發現「微腐敗」問題線索;實施「精準查處」行動,保持懲治「微腐敗」強大震懾力;實施「精準施治」行動,健全完善整治「微腐敗」制度機制。
  • 德州健全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近年來,我市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當作文化民生工程來抓,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市級形成市博物館、蘇祿文化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大劇院「五館一院」格局,並以此為依託廣泛開展全市廣場舞大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著力提升文化服務效能,讓市民盡享「文化紅利」。
  • 「十三五」期間德州實現旅遊總收入885.4億元
    重點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9年省對市綜合考核鄉村振興板塊中,德州市「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率」和「戲曲進鄉村」兩項指標均位列第一名;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調查獲全市五項民生調查項目第一位,高於全省平均分0.3個百分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益完善。
  • 200個「文化驛站」將覆蓋全市鄉鎮
    5月15日,鹿城區的14個鄉鎮(街道)的文化驛站也將正式掛牌。近期,市文廣旅局印發了《以「文化驛站」為重點高質量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實施方案》,對下一階段全市文化驛站工作提出22條具體措施方案(簡稱「22條」)。根據22條新規,五月底前,全市各縣市區將陸續迎來一批鄉鎮、村級站點掛牌落成,文化驛站也將由此前的大多分布在城市的70個站點擴大至200個覆蓋全市鄉村的站點。
  • 中共德州市委關於制定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五年來,德州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新發展階段面臨新機遇新挑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階段。
  • 池州: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暖冬行動讓愛傳遞
    池州市通過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將溫暖送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身邊。同時全城上下積極動員,掀起了一系列的「暖冬行動」,比如愛心助學、關愛老年人、文藝進社區等等,為廣大市民朋友送去了冬日裡的別樣幸福。  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幫扶困難群眾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衣食冷暖,對於促進社會公平,確保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做好社會救助工作,池州市立足市情、結合實際,出臺了《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實施意見。
  • 禹城市十裡望回族鎮:「三心」做好社會大救助工作
    被納入貧困戶後,除了每人每年都能領到幾千元的項目分紅外,家長兩位老人還享受到了低保救助,鎮政府工作人員和社會上的愛心人士,隔三差五到他家去探望、慰問……這一系列的變化,讓孫正前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奔頭。今年以來,禹城市十裡望回族鎮緊緊圍繞民生底線,通過建設平臺體系,完善救助措施等全力決勝脫貧攻堅,大力開展社會大救助工作。
  • 全文|中共德州市委關於制定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
    ,認真分析形勢,結合德州實際,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創新和完善中心鎮管理體制,賦予與事權相匹配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深入探索「黨建+網格化+網際網路平臺」的鄉村治理服務模式,完善黨群服務中心功能,推動政務服務更多下沉到鄉村。推進鎮域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支持做強主導產業,發展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打造一批區域重鎮、工業強鎮、農業大鎮、商貿名鎮、文化旅遊特色鎮。
  • 德州評出17個森林鄉鎮、44個森林村居、52個綠化模範單位 (附名單)
    齊魯網德州1月3日訊 記者從德州市林業局獲悉,為深入推進「綠滿德州•生態美市」造林行動,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及廣大群眾造林綠化、建設生態德州的積極性
  • 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四級公共健身民心工程全覆蓋
    12月11日,記者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2020年廊坊市體育局重點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以來,我市建成鄉鎮體育工程65個,全民健身示範基地22個,為26個街道249個社區和103個鄉鎮3198個村(街)配建了新國標體育健身設施,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市、縣、鄉、村四級公共健身民心工程全覆蓋
  • 樂陵市黃夾鎮:辦理臨時救助 溫暖救助見真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李夢晴 通訊員 李志聰 李國正今年9月份,樂陵市社會大救助體系建成正式運行,標誌著樂陵市社會大救助體系全面建成並正式運行啟動,黃夾鎮積極響應,對鄉鎮內的村民進行實地走訪,對困難群眾實施臨時救助,幫他們度過難關。
  • 如何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重慶提交「四大體系」答卷!
    重慶市為此構建了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救援力量體系,並將重點放在基層一線,實施靠前布防。今年10月中下旬,以推動基層救援力量建設為主要目的的全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第二次現場會在秀山縣召開,重慶市鼓勵通過資源整合、專常群結合等方式,加強基層救援力量建設。
  • 第五屆全國名鎮論壇暨第四屆全國名村論壇在德州開幕-大略網
    開幕式現場,播放了中國名鎮志、中國名村志文化工程宣傳片,展示了我國名鎮、名村的神韻和風採;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中國名鎮志、名村志文化工程2020年度工作情況;為第五批中國名鎮志和第四批名村志叢書編纂單位授牌和頒發證書
  • 北京籤約301個責任規劃師團隊 覆蓋全市318個街鄉片區
    人民網北京12月12日電 (董兆瑞)昨天上午,2020年度責任規劃師年終總結交流會在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召開,活動對2020年度貢獻突出的134個街鎮鄉的優秀責任規劃師團隊進行了表彰。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北京市共籤約301個責任規劃師團隊,覆蓋了全市318個街道、鄉鎮和片區,覆蓋率達到95%以上。據了解,2019年5月,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發布了《北京市責任規劃師制度實施辦法(試行)》。一年半以來,北京已有15個城區及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了責任規劃師聘任並開展了具體工作。
  • 中共黃石市委關於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十三五」時期,面對大變局大變革大事件的深刻影響,市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持續推進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 山東淄博「八大工作體系」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樣板
    「淄博市是山東省第1期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之一,為打造具有淄博特色的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品牌,我們以全方位、全流程、全覆蓋社會治理模式為方向,科學謀劃了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智慧治理、實體化綜治平臺、多元化矛盾化解、立體化安全風險防控、法治化保障、常態化督導考核、全域化組織領導等『八大工作體系』,進一步明確路徑、繪製藍圖,全力爭創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市,努力把淄博建設成全省乃至全國最有安全感的城市
  • 黃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加強農村文體設施建設,健全縣(市、區)、鄉鎮、村三級文化網絡,大力扶持農村文化科技中心戶和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養老和醫療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體系。  三、建設美麗鄉村  按照「突出特色、優化布局、完善功能」的原則,科學編制村鎮規劃,加強農村住宅建設的規劃管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