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懵懂的幼獅經歷艱難困苦,浪子回頭,終於成長為真正的獅王。音樂劇《獅子王》講述了一則關於成長的寓言,而這則寓言的主體,是辛巴。
吳俊鵬是成年辛巴的扮演者。2014年,他從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畢業,恰逢《獅子王》在北京天橋藝術劇院招聘,他就這樣走進了美國導演茱莉·泰默的視野。
動畫電影《獅子王》曾陪伴一代中國青少年成長,吳俊鵬恰是其中一位,「十來歲時,我每個星期都會看《獅子王》,所有角色的臺詞和唱段我都會,我還經常扒在石塊上,學演木法沙(辛巴之父)從懸崖掉下去的那一幕。」
最開始,吳俊鵬並不是衝著辛巴去的。在此之前,他在波士頓劇院參加過百老匯音樂劇秀,演過中文版音樂劇《拜訪森林》,演的都是心理偏陰暗的反面角色,而辛巴充滿正能量。至於為什麼會被選中主演,他這樣解釋,「導演覺得我比較真實。」
沙祖和小辛巴、小娜娜演員王楊在進入《獅子王》之前,剛剛結束中文版音樂劇《一步登天》的演出。他要同時兼演沙祖(犀鳥)、丁滿(狐獴)、斑仔(土狼)三個「色彩性」喜劇角色,「我的任務是每天到劇場,隨時準備上場。」王楊說,主創團隊在設計中文版時,為每個角色都做了性格定義,同時,在語言和地域上做了劃分:沙祖類似於英式管家,舉手投足都是貴族風範,要端著演;土狼斑仔滿嘴東北方言,性子又野又狠;丁滿一口京片子,嘴快,直腸子,和搭檔彭彭(山豬)在一塊兒就像說相聲,而導演在選演員時,也希望這兩個角色具備脫口秀的能力。
刀疤與木法沙對峙《獅子王》呈現的是一個完整的動物王國,如何在舞臺上展現萬獸群奔,曾是導演茱莉遭遇的最大挑戰。茱莉不想把演員藏在面具之後,更不想讓他們躲在繁冗的道具服裡,於是開創出一種「雙重呈現」(double event)的表演形式——演員頭戴動物面具,同時露出面部表情,當他們站立時,觀眾看到的是「擬人化」的動物;當他們彎腰,面具前傾時,瞬時又變成非洲大草原上野性外露的動物——這些面具最重的不過310克,並不妨礙演員表演。
還有些動物形象,要通過木偶來表現。演員和木偶之間有鋼索相連,通過肢體動作,便可操控木偶的一舉一動。
母獅狩獵辛巴頭頂著的是面具,而王楊演的三個角色,都要學會與木偶相處。6月首演前,演員們進行了工作坊培訓,學習如何進行單關節運動,如何把身體和面具區分開來,如何正確使用面具表演。主創團隊為他們安排了面具表演專家授課,以及9周帶道具排練。但要想熟練掌握這些技術,可沒那麼簡單。準備丁滿這個角色時,王楊最開始都是對鏡練習,慢慢再和彭彭做對手練習,要和木偶磨合4-6周,才能進入熟能生巧的狀態。
相較面具,木偶要重得多。比如,彭彭的身體部分就重達20公斤,就像背了一個鐵製雙肩包在身上。一場演下來,演員體力消耗巨大,以至於要經常去健身房跟著體能師鍛鍊。
「這是一部非常考驗演員體能的戲,沒有哪個角色是輕鬆的。」王楊說,「國內很多木偶劇,演員是躲在木偶服裝裡演的,而我們的臉要展現出來,要讓觀眾相信木偶的同時,也相信演員。」
吳俊鵬的感受更具體,比如,「我們從來沒拖過排練時間,說幾點就幾點,到點就結束,國內可能半夜還在排呢。」
有嚴明的紀律和規範,也意味著自由會有一定程度的限制,「演國內的原創音樂劇,我可能會有自己的一些設計,但《獅子王》之類的經典音樂劇,很多東西都是規範化了的,你必須按照這個來,你要在框架裡做發揮。」吳俊鵬感慨,「這遠比演原創劇難得多。」
拉菲奇除了主創,中文版《獅子王》的演員也來自一個國際化的團隊。
女薩滿拉菲奇便由南非演員姿帕·匹澤主演。幽默,睿智,活力四射,這個貫穿全劇的角色,唱響了全劇第一首歌《生生不息》,像一個指引者,把整個故事串聯了起來。在南非,薩滿法師十分普遍,且多由女性擔當,這是導演茱莉選中姿帕的原因。她曾在瑞士出演英文版《獅子王》,來中國演中文版,除了英文歌,臺詞都改用中文說。為此,她專門學了一個半月的中文,雖然臺詞講得還是有一點彆扭,但反而有一種意外的喜感。
對中國演員印象如何?「南非人的發音和吐字比較重,講話時會手舞足蹈,眉飛色舞,很誇張,很有戲劇性,但中國人更含蓄。」姿帕大笑。
「和拉菲奇一樣,生活中的姿帕非常熱情,非常活潑。」王楊這樣形容他的南非同行,「我們演完了就癱在那不說話,南非演員一言不合就開唱了,一開始是一兩個人唱,後來大家都唱起來了,打伴奏,跳舞……」
吳俊鵬對此也深有感觸,「中國演員的肢體表現能力不強,不太願意手舞足蹈,但我們演的是國外戲,你要讓自己的身體說話。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和國外演員相處久了,中國演員的英語水平不知不覺提高了,逢年過節也總會辦一些洋party。在中國呆了大半年,姿帕適應得也挺不錯,她尤其喜愛中國食物,更沒想到自己那麼喜歡吃中國麵條。
吳俊鵬用了「健康」這個詞來形容《獅子王》劇組,「大家心氣很齊,私底下業務交流很多,生活關係也不錯,我和丁滿、彭彭就像哥們,在臺上的真情不是裝出來的。」
然而,演了兩百場,要說沒有疲倦,是不現實的。
吳俊鵬試著用觀眾的掌聲鼓勵自己,「每天你面對的觀眾都不一樣,你要對得起觀眾花錢買的票,對得起觀眾的信任。」
王楊則用歐美音樂劇演員的專業要求自己,「一周8場有時候會覺得很累,但對拉菲奇來說,她已經習慣了。他們把演音樂劇當成了一種生活模式,劇場和家裡兩點一線。我們心態上還要調整。」
除了晚上演出,有時,演員們白天還要針對前一晚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排練,「臺上每時每刻都會發生不同的問題。因為我們是人,不是機器,連續演兩百場,怎麼可能保證每場都和第一場一樣呢?只能排練。」王楊笑說。
平均下來,中文版《獅子王》的演員一人要分飾4-7個角色。演出後臺設有一個快速化妝區域,通常,演員要在半分鐘之內解決卸妝、上妝的問題。因為道具太多,空間有限,後臺充分利用了縱向空間,將不少木偶道具掛上半空,需要用時再把它們放下來。
不管是尺寸還是顏色,面具和木偶都會根據演員量身定做。譬如,女演員不同,其頭頂的母獅子頭的頭圍便有尺寸上的差別,顏色也會根據她的膚色而定。
劇組設有專門的道具部門、木偶部門,負責每天檢修木偶和面具,如要重新做一個,則會交由某個加拿大廠商製作。這是導演茱莉指定的供應商,為的是保證全球各地《獅子王》的製作水平達到一樣的標準。
每個崗位的人都有一技之長,日復一日以全部的熱情奉獻到一臺音樂劇中,姿帕說,這種專注度、這種氛圍給她帶來了正面的影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