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聞崇州市元通古鎮是一個成都周邊商業化氣息相對來說不是那麼濃鬱的古鎮 ,並且鎮上還住有很多原住居民和保持原樣的老建築。懷著好奇之心,就著這個中秋小長假,讓兒子開車一家準備去古鎮看看。
元通古鎮老街
二十二號晚上下了一夜小雨的成都,到了第二天即二十三號的上午,本以為下雨會停住,卻不然十點多鐘出門時這個小雨變成了大雨。
考慮到安全都準備取消行程,兒子說:「沒事,這個雨不會下很久的,說不定出去開一段車就沒雨了,何況又不遠」。
就這樣,我們冒著大雨開車從青羊大道出發,沿著新修好的日月大道武青路下穿隧道一路很快就到了成溫邛高速收費站,果不其然,此時的大雨也變成小雨一一直至最終沒下雨了。
元通古鎮匯江橋
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就來到崇州市元通古鎮,將車停在遊客中心的停車場,大概成都還在下雨的原因,整個停車場顯得車很少,我們從遊客中心旁邊的河道走到索橋上,索橋的長度有一百六十多米,寬度二點五米,高有六米,造型古雅。站在橋中間,放眼望去,文錦江、味江、泊江三條江水共同流入橋下的匯江,故此橋也叫匯江橋。
三江匯入口
走下橋,是一個不大的廣場,一個高高的惜字宮,立在廣場旁邊。惜字宮傳說是供奉漢字發明者倉頡的廟宇,在古時候,人們愛惜文字、敬重字紙、不隨意丟棄有文字的字紙等風俗習慣,認為廢棄的字紙應於焚化,所以在很多地方都供奉有字庫塔或者惜字宮來焚燒廢棄的字紙,以示對文化的敬意。
元通古鎮惜字宮
看得出古老的元通鎮人對文化也是很崇尚。
古鎮老家味道餐館
另一個通道口立有一個「元通古鎮」的牌坊,還有清末民初年代修建的老房子鱗次櫛比地排列在沿河的老街上。
元通古鎮牌坊
我們來到惜字宮後面的一個叫「元通古鎮老家味道」的餐館吃中午飯,這家餐館生意很好,等了很久才給我們上菜。我們點了五菜一湯,其中一個叫「雙椒魚」的菜味道還不錯,一餐下來就一百多元錢。
古鎮風味
漫步在古鎮,確實感到元通古鎮與成都周邊其它新打造的所謂「古鎮」有所不一樣,人不多,商業、現代氣氛不是很濃,起碼在古鎮的小街小巷內還有很多保持原貌的清末民初年代修建的木門板老房子及住有原住居民。
元通鎮黃家大院
麒麟街上的黃氏大院又稱「將軍樓」,是原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獨立炮旅中將旅長黃潤餘的公館。建於一九一四年,現院內有園林、有完整的建築兩座,其中一座系中西合璧之屋。
羅家大院
羅氏大院前門在大街上,後面通往匯江。大院的建造者是羅家的三兒媳,其公公清代時意外得到一筆錢財,因三個兒子不務正業,便將錢財分給三個兒媳婦。後來三個媳婦都成了寡婦,三兒媳擅長經商,很快富甲一方,並在此街修建了這座豪宅。
羅家大院木結構建築
參觀了這兩座大院,就能想像到主人曾經的榮華富貴和古鎮的華麗。
廣東會館
那默默佇立的廣東會館更是見證了昔日的繁榮與輝煌。
元通鎮上的天主教堂
古鎮上的天主教堂與哥德式建築彰顯出古老的元通對西方文明、文化的接納和包容。
河邊賣竹編工藝的小巷
河邊那條專門出售竹編工藝製品的小街,讓遊客有種時空穿越的感覺。
河邊的茶樓
我們選了一個靠在河邊的茶鋪,雖然它一杯茶的費用比其它茶鋪要貴五元(據說平時還是十元一杯)但是坐在那裡喝茶、休息,眼睛看到的江水緩緩地流淌著,確實有種心曠神怡之感……
廣東會館裡面的戲臺子
元通古鎮在清代就有「小成都」之稱,是川西文物保護單位最多的場鎮,也是川西地區著名的「土陶之鄉」、「仁裡義鄉」、「水運之鄉」。地處三江匯流之處,因水而興,歷來商賈雲集,會館林立,享有「川西第一水岸」的美譽,確實值得來此一遊。
寫於201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