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 和冠欣
2020年迎來尾聲,北京冬奧會也進入倒計時階段。12月8日,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於2022冬奧會張家口賽區內呈現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工程建設考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張利,為到場近50家媒體解讀北京2022冬奧會形成中的「可持續性」。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包括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其中北京賽區承辦所有冰上比賽與首鋼單板大跳臺項目,延慶賽區承辦高山滑雪與雪車雪橇比賽,張家口賽區承辦其餘所有雪上項目比賽。
張家口賽區分為太子城組團、雲頂組團和古楊樹組團。將建設雲頂滑雪公園、山地新聞中心、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山地轉播中心、張家口冬奧村和冬帕運村、張家口頒獎廣場等競賽與非競賽場館。
其中,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的設計由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主持,他也因此成為了
「既設計了夏奧射擊賽場又設計了冬季射擊賽場」的首位中國建築師;古楊樹場館群規劃和國家北歐兩項中心設計由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張利主持,他同時也是北京2022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的總規劃師。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張利
縱觀冬奧會的歷史,其舉辦地往往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和它附近的山區。北京冬奧會的特殊之處在於,其賽區包含兩個山區——延慶和張家口,它們與北京賽區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冬奧會三賽區體系。這個體系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藉助滑雪產業向山區輸送優質資源;二是踐行國際奧委會《2020議程》與我國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是對21世紀新的主動式健康理念進行詮釋。北京2022冬奧會的三賽區脈絡所摹寫是華北地區自然地理格局的一條重要線索。從北京的城市歷史地理看,北京地區的西、北、東三面環山,中部平原向東南開敞成富饒的華北平原。隨著工業化和產業化的發展,山區的資源就像水一樣不停地流向平原,包括人才和機會。在20世紀及以前,延慶和張家口是京西北的相對經濟欠發達地區。
北京2022冬奧會的資源輻射勢必會為兩個地區帶來基礎設施、投資、教育、文化、就業結構等的大幅升級,把資源反向輸送,重新反哺山區,帶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張家口賽區的可持續性張家口賽區核心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太子城及周邊區域,佔地約11平方公裡。賽區冬季降雪早、雪期長,溫度適宜,山形地貌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具有世界一流的冬季體育資源。
▲ 張家口賽區總體空間結構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張家口賽區分為太子城組團、雲頂組團和古楊樹組團。三個組團之間規劃外部道路、運動員專用道路、纜車系統、P+R換乘停車場、直升機停機坪,構建內外銜接的低碳、綠色奧運交通體系。賽區內場館及配套建築,冬季採用風電供熱,夏季採用自然通風、外遮陽等被動式技術,不需要設置空調,大大降低了建築的運營能耗。太子城組團沒有競賽場館,主要包括張家口冬奧村及張家口賽區頒獎廣場,以及場館之外服務於地方發展的太子城高鐵站及換乘中心、太子城遺址公園、會展酒店、文創商街、國賓山莊等。太子城遺址在2017年左右被開發。經過遺址考古研究,確定是1168—1208年金章宗的夏季行宮所在地——夏捺缽。在文物部門的支持下,太子城遺址區的一部分在冬奧村的運行區裡,突出對金代遺址的活化利用。
▲ 張家口奧運村與太子城遺址公園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張家口冬奧村距離京張高鐵崇禮支線的太子城站只有0.6公裡。冬奧村運動員公寓包括10個組團,其中單人間836間、雙人間974間,可以提供床位2784個。雲頂組團以自由式滑雪為主,在現狀的雲頂滑雪場的基礎上,增加了若干條滿足比賽規格需求的賽道。這些賽道分三組結束區,包括追逐賽道、平行大迴轉賽道、U形槽、坡面障礙技巧賽道、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等賽道,每組結束區約有2000個觀眾坐席。
古楊樹組團用於冬季兩項比賽和北歐兩項比賽,組團內全部為新建場館。以瑞士團隊早期提出的「奧林匹克巨環」概念為基礎,中國團隊設計了一條環形的架空步道——「冰玉環」。「冰玉環」全長3公裡,距地面高約7米,寬度在20米左右,並預留了自行車道。
為避免對山谷地區的過度佔用,「冰玉環」採用臨時設施的方式解決奧運會賽時需求,賽後恢復自然生態,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賽時,「冰玉環」連接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山地轉播中心與技術官員酒店,為實現觀眾與賽事運行的分流,步道上禁止車輛通行,但是準備了電瓶車和輪椅,供老年人和殘障人士使用。賽後,這裡將用于越野運動,成為戶外體育公園。
冬季兩項中心的場館裡帶有滑雪場和靶場,作為首位「既設計了夏奧射擊賽場又設計了冬季射擊賽場」的中國建築師,莊惟敏院士表示由於運動員越野的距離和配備的槍械尺寸不同,冬季兩項的射擊場館與夏季的有很大區別。為充分考慮了觀賽需求,冬季兩項中心的賽道主要分布在東西向的山谷內,在南北兩側山坡間往返滑行,技術樓與看臺位於山谷西側地勢較低的地方,觀眾向東可看到運動員在山谷間左右穿梭。另外,在靶場北側的山坡上,設置兩條自東向西的賽道,運動員自山上向西滑下山坡,而後出現在核心區的賽道上,便於觀賞。
同時,為滿足冬帕運會辦賽需要,冬季兩項中心在設計初始就充分考慮了無障礙設施的設置要求。建築內兩個主要交通核都採用無障礙電梯,所有疏散樓梯都有盲道設施。建築每一層至少有一個無障礙衛生間。在首層西側專門設置無障礙電梯,保證不能到達二層平臺的觀眾可以通過專用流線到達看臺。
該場館會後可用於國際比賽、訓練及射擊愛好者活動。從場館處能夠看到遠處的山谷,起伏的山景線就是明代長城的遺址。
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將承辦跳臺滑雪比賽,跳臺採用中國傳統吉祥物「如意」的S形曲線,被形象地稱為「雪如意」。跳臺落差大約是140米,是張家口賽區的主要形象場館。未來,根據國際奧林匹克轉播服務的選擇,「雪如意」將成為山地主演播室畫面中的標識場景。
區別於以往的跳臺設計,「雪如意」首次設立了位於運動員出發區的頂部觀景平臺。該平臺海拔1749米,共3900平方米,冬奧會期間,貴賓可以在觀景平臺觀看跳臺滑雪比賽,賽後這裡可作為觀光和會議使用。「雪如意」跳臺賽道兩側有自然的淺山谷,朝向東面,為配合運動員的視野和風向,設計將原跳臺的主軸線轉動了約20度,運動員從跳臺眺望,遠處依稀可見明代長城遺蹟。由於跳臺滑雪運動目前在中國尚不普及,「雪如意」在賽後將成為訓練、競賽與事件、活動兼顧的場館。為了讓這裡承載更多的活動,著陸區沒有按照以往的設計方式,而是將其擴大到135米長,沒有反坡,賽後這裡可以做足球場使用,或舉行大型運動會、演唱會、發布會,增加場館功能的韌性。
▲隱藏在群峰中的「雪如意」
2022年北京冬奧會賽時,將有51枚金牌在張家口賽區誕生,根據賽後利用計劃,「三場一村」在冬奧會後將作為奧運遺產永久保留,成為奧林匹克公園,屆時體育場館可開發建設成為集體育、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旅遊度假中心,整合崇禮及周邊的其他資源後,這裡將成為一個全民、全季、全時、全域的冰雪娛樂中心和避暑旅遊地。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楊樹組團的全景呈現吧~
期待2022年冬奧會的到來!
/ 《建築技藝》近期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