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上出現了珠海情侶路元素。
備受期待的珠海新地標珠海城建保利大劇院(俗稱日月貝)將力爭10月正式開業運營。這是記者從第十二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文博會)了解到的情況。5月12日至16日,文博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今年珠海市連續第十二次組團參展,展館面積達300平米。本次文博會珠海展團以「珠海能量」為主題,以珠海市產業政策和招商推介、珠海手信產品(創意旅遊商品)、對外文化貿易產品三個板塊為推手,全面展示珠海市文創發展成果。
日月貝大劇院力爭10月開業
記者獲悉,珠海城建保利大劇院(日月貝)將力爭於10月開業運營,這是珠海新地標之一。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建強透露,大劇院工期稍有延後,但已將10月9日確定為全面啟動運作的時間目標,「完成應該沒有問題」。
啟動當天,大劇院將開展圖片展、親子活動、行業論壇等九大主題的豐富活動,演出推廣季的演出門票當天也會向參與活動的市民折扣銷售。大劇院首演季將以兩岸四地的優秀文藝團體為主,穿插歐洲經典演出項目,以滿足不同市民的需求。
對於市民關注的演出票價問題,陳建強表示,大劇院的演出票價將更加親民,「保證珠海中產階層只需花一兩天的收入,就能看到全球最好的演出。」
現場23家手信企業參展
承接2014年的「創意珠海請你來」主題向觀眾發出邀請,表達誠意;2015年的「創意發聲·珠海有禮」明確創意發端;2016年的「珠海能量」則是強勢表達珠海的文化主張———這個城市正發生著文化力量的聚集、釋放、傳遞,並且會一直走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道路上。
現場手信展區有包括金輝禮飾紀念品、亮森森光電等23家手信企業參展,近200種工藝品、日用品及特色農副產品等文化旅遊紀念品一一亮相,手信展區設有展銷區、推介區、體驗區,通過聲、光、電等現代化展示手段,展銷結合,讓參觀者在視覺、觸覺、味覺上感受珠海文化特色。
由金地動力港、V 12文化創意產業園、金嘉創意谷、樂士文化區、左右創意園、高新區港灣一號文創園6家本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或基地組成的文創園區展區,重點推介園區龍頭企業項目,搭建政企之間交流合作平臺並進行招商引資。
還有得理樂器、惠威音響、斯巴克、邁科4家重點對外文化出口企業,四維時代等國內知名的文化科技企業在展會現場設立展覽展示區、產品體驗區,讓參觀者在體驗電子樂器、觀賞遊戲影視動漫作品、享受頂級音響的過程中感受珠海創意設計理念。
珠海市文化體育旅遊局應邀在本次文博會上介紹珠海文化金融融合發展的經驗和珠海手信的品牌策劃到開發過程。
珠海三大項目現場籤約
值得一提的是,昨日,在深圳文博會現場,珠海本屆參與籤約的合作方共六家企業,共有三個項目,分別是《音樂版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籤訂》、《珠海大劇院品牌建設及文化合作項目》以及《共建墨彩描金陶瓷藝術研究坊》。
其中,珠海市珠海北山力禾文化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橫琴國際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籤訂《音樂版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珠海市珠海北山力禾文化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省重點扶持文化產業項目,橫琴國際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由珠海金融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橫琴金融投資有限公司、橫琴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強強聯合投資組建而成,承擔「國家橫琴平臺」的建設運行任務,是國家「1+2+20+N」的智慧財產權運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將共同探索音樂作品版權的保護模式務。
此外,珠海市金輝禮飾紀念品有限公司與珠海城建保利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雙方就珠海大劇院品牌建設達成共識,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珠海金輝公司是有著19年基礎的國內一流工藝品設計製造企業。
最後一個籤約項目是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珠海市亮森森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共建墨彩描金陶瓷藝術研究坊》。該公司是一家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公司專業生產民用光學產品,產品主要包括雙筒望遠鏡,單筒望遠鏡,數碼望遠鏡,天文望遠鏡,電子測距儀,手機長焦鏡頭等光電類產品。
創新成果
「文產貸」金融合作平臺首期400萬元到位
市文化體育旅遊局副局長成瑜榮在現場推介指出,「市財政局發揮財政專項資金的引導和支持作用,推動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相結合,連續多年和我局共同維護珠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的良性運作,2015年與我局和建設銀行一起,共同打造了經市政府批准的『文產貸』金融合作平臺,首期400萬元的鋪底資金已經到位。」
據介紹,「文產貸」業務,是珠海市文化體育旅遊局通過與建設銀行合作,建立文化體育旅遊「小微企業池」,在企業提供一定擔保的基礎上,由企業繳納不低於貸款金額2%的助保金和政府財政提供風險補償金共同作為增信手段後,建行給予一定的放大倍數而向「小微企業池」發放貸款的信貸業務。
成瑜榮指出,在政府增信的基礎上,可以較大的形成資金的規模效應和槓桿放大效應;可以滿足政府部門加大對轄內文化體育旅遊產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打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促進產業經濟發展;有利於地方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為當地培育一批優質的客戶群體和稅收資源。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 陳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