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天蓋地的清宮辮子戲,讓我們都熟知了一個地名---寧古塔!
如大流行的《甄嬛傳》吧,甄嬛的父母便被發配到了寧古塔。
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
"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裡。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擊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裡皆茫茫白雪。"
方拱幹曾說:
"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太可怕了吧,這還是人能待的地方嗎?
這麼可怕的地方,究竟是在咱們偉大祖國的那嘎達啊?
寧古塔舊城的遺址位於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為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塔村。
雪鄉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轄下海林市(長汀鎮)大海林林業局雙峰林場,距長汀鎮7.9公裡........
額。。。。。都是長汀鎮。。。。。原來,雪鄉雪谷那嘎達也屬於傳說中的寧古塔地區啊!
內牛滿面有木有?
驚慌失措有木有?
從裡到外拔涼拔涼的有木有?
說好的出去賞雪,滑雪,玩雪,看雪怎麼變成了流放寧古塔啊?
蒼天啊大地啊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的神靈啊 !
寧古塔源自寧古臺,意思是"六個"。
相傳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故稱其地為寧古塔貝勒,簡稱寧古塔。
清人稱其:"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允邊城之雄區,壯金湯之帝裡。(清太祖的祖父是四爺覺昌安,故以此支脈為宗室,扎黃帶子,其餘五支為覺羅,扎紅帶子。)
現在的寧古塔,和雪鄉一樣屬於吉林省海林市長汀鎮。
這裡也是傳說中的林海雪原所在地。
徐克拍攝的《智取威虎山》就是在雪鄉取景拍攝的。
雖然是革命歷史題材主旋律電影,卻也充滿了徐克電影中的慣有的俠義精神--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歷史上真實的威虎山離此不遠。
由海林市橫道河子鎮經二十二林場,再往裡走就是位於大石溝林場的威虎山,這裡原為慣匪「座山雕」的巢穴,有的稱「座山雕棚」。
1947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偵察兵小分隊進山剿匪,英雄偵察員楊子榮深入敵巢,小分隊最後以少勝多,智殲全部匪徒。
1967年發現和確定該地為當年座山雕的巢穴遺址,將「威虎山」三字石刻在山頂巖石上。
其實,真實的座山雕根本不是住在什麼要塞或山洞裡,他居住在東北地區傳統的民間住宅--地窨子裡。
土匪的日子,也不好過啊!
雪鄉與雪谷其實就是一座山兩邊的兩個林場原來最突出額特點就是一個字:窮!
窮到什麼程度呢?簡單說i吧,和九寨溝一樣,附近兩個省誰都不想要!
甘肅省費盡心機把九寨溝推給了四川,吉林省也費盡心機,把雪鄉推給了黑龍江。
結果現在雙雙悔青了腸子!
沒想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喜歡去窮鄉僻壤的地方旅遊,結果把雪鄉給開發出來了。
這個地方由於地理環境的原因,每年降雪早,降雪厚,雪質也好,最吸引從打生下來就不知道雪為何物的地區來的遊客。
再加上綜藝節目的推波助瀾,一下子火爆全國。
然後林場的那些民俗戶,就大多把房子租出去給別人經營,自己去城裡買房子貓冬去了。
我最早去的時候,還算是有些自己在經營還沒出租的時候,後來再去就找不到什麼原住民了。
然後就是各種改建之後的面目全非!
其實全國旅遊區大多如此:本地的幹不過外來的投資客,最終都是出租走人。
這也就造成了投資者急於收回成本,急功近利之下自然也就出現了坑人的情況。
只要還是這種投資客經營的情況,宰客現象就不可能遏制,這是經濟活動的必然規律。
行政手段不是萬能的,我們所有人現在卻偏偏認為它是萬能的。
地方是個好地方,如果不穿越的話,一天時間足夠玩耍了。
體力好不怕冷的可以翻山去雪谷,感受一下林海雪原,沒風險路上狠成熟,吃飯休息都有地方。
還有雪地車什麼的攬客,走不動了就坐車唄,就是小貴。
雪鄉這種地方,就別太講究了。
自己帶點熟食吃團餐就行了,飯管夠菜不管。
大通鋪的話100多200多一位帶餐,標間就說不好了。
講究就別抱怨,畢竟很多旅遊區的接待能力還是有限。
額濟納十一曾經有過8000元一間的標間,我們四處玩也曾住過馬棚,帳篷。
也有過陌生的男男女女一起住多人間的經歷。
別那麼多事兒,您去的是寧古塔和威虎山附近,條件艱苦是必然的。
想享受當然也可以,就是傷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