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閩丨北宋男神天團中的這位福建人,蘇軾都吹爆……

2020-12-09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聽說過北宋男神天團嗎?

歐陽修、蘇軾、範仲淹、韓琦、晏殊……隨便拎出一位,都是一座令你我學生時代聞風喪膽、抓耳撓腮的讀背寫高山。

如此星光熠熠,大咖雲集。而有位福建人,始終佔據其中重要一席。他,便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蔡襄。

01

蔡襄的人生開局,一起手就是人生贏家的標準模板。

18歲時,他離開老家福建仙遊,前往都城汴京,加入國家集訓隊深造學習,隨後參加開封府鄉試,順手拿了個第一。一年後,蔡襄參加了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以第十名的成績風光出道。

才華在線,顏值也不拉胯的小鮮肉蔡襄,不知成了多少汴京城熊孩子的噩夢。

對這位年少成名的學弟,北宋文壇頭把交椅歐陽修欽佩不已,與其結下了一輩子的深厚「基情」,還贊其為福建珍寶之一。

歐陽修對蔡襄的人生定論

在兩人共同的朋友圈也是被廣泛認可的

雖以文科學霸出道,但讓蔡襄常年上熱搜的,還是他的書法。

《安道帖》尺牘 1055年 紙本

同為書法界F4之一的蘇軾平日裡傲嬌非常,但談及蔡襄來,也不得不斂眉誇一句「變態無窮」——

「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

說人話嘛,就是一個字:「服」!

這還真不是圈內人互捧,蔡襄的書法粉絲極多。當時坊間百姓若能搶到他寫的半個紙片,都恨不得當寶貝鎖柜子裡供起來。

蔡襄曾寫過著名的《四賢一不肖》,是開懟大boss宋仁宗的。書法與文採俱佳,紅遍整個汴京城。

不僅印刷文章的書商趁機賺了個盆滿缽滿,來汴京公幹的契丹使者,也買了一堆帶回去,一路上讀得興起,搞出了貼滿旅館房間牆壁的騷操作。

不怪粉絲太瘋狂,只因愛豆實力強。

可能是偶像包袱太重,蔡襄不輕易作書,流傳下來的作品也少。但大神的操作,總是超出你我想像。

一般人得個腳氣只會哭著喊著求個治腳氣的妙方,而這位大神「腳氣」發作,向好友吐槽,卻一不留神寫就了流傳於世的佳作《腳氣帖》。

蔡襄書法《腳氣帖》

02

蔡襄的職場大boss宋仁宗,雖貴為一國之君,可一到蔡襄面前,也秒變小迷弟。不僅對他那把漂亮的大鬍子羨慕得不要不要的,還整天想法子讓蔡襄露兩筆。

有一次,宋仁宗最疼愛的張貴妃去世了。仁宗眼淚汪汪找到了蔡襄,希望他能給張貴妃寫個碑文。沒想到被蔡襄給拒了——「你把我當什麼了?專門給你們家寫字的麼?不幹!」

影視劇《清平樂》中的宋仁宗

被拒了的宋仁宗沒這麼就罷了。過了幾天,他突然盯著蔡襄問了句:你的鬍子這麼漂亮,不知道晚上睡覺的時候,是放在被子裡面,還是放在被子外面呢?

這一問可讓蔡襄蒙圈了。當天晚上,蔡襄把鬍子放在被子裡也不是,拿出被子外也不是,折騰了半宿,好不容易睡著。醒來時一看,漂亮的鬍鬚子折了好幾根,把蔡襄給心疼的:好你個宋仁宗,故意整我!

影視劇《清平樂》中的蔡襄(左)和宋仁宗(右)

要說這位仁宗,也是一位偶像皇帝。他在位四十二年,宋朝達到全盛:文化繁榮、科技興盛,男神天團橫空出世,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就出在此時……可謂宋朝最好的時代。

最好時代的蔡襄,人生也因此有了更多可能。

03

如果北宋辦一檔「跨界之星」的綜藝節目,蔡襄一定是節目組邀請名單上的首位大咖,奪冠熱門人選。

為啥?蔡襄不僅粉頭巨多,自帶流量,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文可潑墨謔腳氣,雅可品茗論茶經,即便是聊起吃,也能著書立說,談出個道道來。更別說,他還是個深藏不露的生物學大咖——

福建人三天不吃飯可以,三天不喝茶不行。作為一個地道的福建仔,蔡襄自然嗜茶如命。

1044年,蔡襄從汴京回到福建後,主管交通和運輸。工作之餘,愛茶的他開始琢磨一個課題:福建茶葉的產品升級和品牌創新。

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福建茶是大團茶。蔡襄多次走訪貢茶基地,牽頭研發了小團茶。產品一上市,立刻成為社交圈炙手可熱的網紅伴手禮,賣出了一餅茶黃金二兩的高價。

產品升級了,怎麼打品牌?蔡襄在研讀茶聖陸羽的名作《茶經》發現了一個巨大的bug:哦豁!居然沒寫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北苑茶?!於是,他大筆一揮,寫就了著名的茶學專著《茶錄》。

對於仙遊人蔡襄來說,荔果飄香是他揮不去的家鄉記憶。帶著滿滿的鄉愁,他寫了植物學專著《荔枝譜》,分七篇詳細記載了荔枝的產地和來源、品種、栽培等等。近1000年後,遠在英國劍橋的李約瑟博士在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時,認定其是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

這不是蔡襄唯一的世界第一,他還有個世界性創舉,和吃貨們心心念念的美味牡蠣有關。

蔡襄四處走訪,從當地漁民搭石養蠣中得到啟發,想出了「種蠣固基」的法子。

他下令在橋下養殖牡蠣,利用牡蠣外殼附著力強、繁殖速度快的特點,牢牢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將生物學運用到橋梁工程上的創舉。洛陽橋也得以安然保存至今,成為與趙州橋齊名的「海內第一橋」。

現在,坐落在洛陽橋橋頭的,正是高達12米的蔡襄的巨大石像。蔡大人掛髯微笑,遠眺城中他庇護的後世子民,歡笑著對著炭烤牡蠣大快朵頤。

洛陽橋全景 圖片來源:泉州市洛江區人民政府

04

北宋璀璨的文化星空裡,蔡襄是極度耀眼的一位。

他年少成名,芳名留世,為後人所稱頌。但實際上,他職場沉浮,命運多舛。辭世時,不過五十六歲。

當我們在追尋蔡襄人生坐標的時候,得到的是這樣的啟示:在學業上不斷求索精進,在顛沛流離中始終忠於職守,在命運沉浮中從不低頭。

蔡襄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遠超他身上的標籤定位。這位福建籍的北宋大神級人物,還有太多值得我們後世去仰望,去探究……

文章參考文獻有《略論宋人對蔡襄書藝的品評》馬利霞、《蔡襄:名動朝野的北宋名臣》劉立祥、《蔡襄茶事美學探討》肖正廣 章傳政等。部分內容目前學術界尚存爭議,如有不爽,歡迎來槓~

作者丨李豔

來源:新福建

相關焦點

  • 日本衝繩「閩人三十六姓」鄭氏訪中團赴福建謁祖
    中新社福州八月二十六日電(記者陳國明)以宇地原德淳為團長、屋宜世長為副團長的日本鄭氏親善友好訪華團一行二十三人於昨天飛抵福州,並於今天上午在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林偉功的陪同下,來到長樂市福湖村鄭氏宗祠謁祖。
  • 才華橫溢的北宋詩人蘇軾,令人嘆為觀止的情感經歷之王朝雲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這首詩相信我們有些朋友熟悉了,其中的名句「天涯何處無芳草」堪稱經典中經典,是的就是那位才華橫溢的北宋詩人蘇軾所著,而且蘇軾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建樹。
  • 福建人在宋代被黑得多慘?地域歧視讓福建官宦遺臭萬年(下)
    在宋代,福建作為新興被納入中原版圖的地區,在「華夷之辯」的觀念下,許多北人仍然對其抱有一種審視蠻夷的眼光,將其稱為「福建子」。加之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沿海的零碎平原支撐不起太多的農耕活動,許多生產方式仍不如中原或是西部的成都平原發達,所以就連四川人蘇軾都蔑視過「福建子亦會做文字!」。
  • 茶話生活:從蘇軾茶詩看北宋茶文化
    天氣漸冷,人也愈顯慵懶。閒來無事時,總喜歡窩在一角,捧一杯熱茶,手持一本蘇軾詩集,就這樣靜靜的呆著,舒適而愜意。杯中暖氣嫋嫋,茶香四溢,剛好翻到蘇軾的一首煎茶詩——《汲江煎茶》,「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腦中瞬間便浮現出蘇軾月夜江邊汲水煎茶的情景。
  • 福建:新竹市政府參訪團來閩開展文化交流
    福建:新竹市政府參訪團來閩開展文化交流 2011年01月19日 14:55:00來源:東南網 18日中午,臺灣新竹市市長許明財率新竹市政府參訪團一行抵達福州,開展為期3天的交流考察。當晚,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外宣辦主任朱清,省廣播影視集團董事長舒展在西湖大酒店會見許明財一行。
  • 海外華人中福建人比廣東人多,為什麼粵語卻比閩語影響力大?
    東南地區漢語方言分布地圖在華夏諸族崛起於中原的「三代」(夏、商、周)時期,閩粵都是「天荒地老」的「荒服」之地。周人別內外,定親疏,有四夷、八蠻、七閩、百粵各色人等。03閩人和粵人基因有別閩人和咱們一樣,都是蒙古人種,粵人則被疑為馬來人種。其實馬來人種也是蒙古人種的一個分支,叫「馬來亞種」。
  • 淨慈寺事件轟動北宋:蘇軾攜歌伎直闖禪院,善本禪師一皺眉便輸了
    蘇軾攜歌伎直闖禪院,這可是上了北宋新聞首頁的大事件。當時不少詩人也附和蘇軾寫詩,這其實是儒學和佛學的一次巔峰較量。北宋的時候,禪宗非常流行,國家也大力扶持。經過唐末五代十國的混亂時代,儒學並不能獨放光彩了。亂世出佛學,文人在避亂和仕途不順時,寺院也是他們的一種退路。所以北宋的士大夫很願意結交僧人,這蘇軾便是其中一個。
  • 讀蘇軾幾首著名的茶詩茶詞,簡單看北宋飲茶的那些事兒
    蘇軾的著名詞作《望江南·超然臺作》中有「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佳句。這幾句詞新奇獨特,其實除了意境絕妙之外,也因為蘇軾本人,便是一個地道的愛茶之人。蘇軾在我國燦爛的茶文化中,可以說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東坡一生愛茶、嗜茶、懂茶,茶在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他的詩詞作品中,也是經常提到,關於茶形形色色的描寫,為我們留下了關於北宋時期茶俗、茶藝、茶技、茶器等多方面的茶文化,堪稱一筆寶貴的遺產。
  • 香道男神蘇軾的私密印香「雪中春信」
    天寒氣淨,萬物藏於冬。剛入大雪時節,聽聞已有多處落雪的痕跡。中原的雪仍在期盼中,杭州已有白紗鋪地。
  • 《清平樂》爆紅!為啥北宋這麼多「背誦默寫天團」?
    你以為出場的他們會這樣——其實,在廣大觀眾朋友眼中,他們是這樣——甚至,被網友戲稱他們為「默寫並背誦全文天團」。想想也是!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麼多「默寫並背誦全文天團」出現在宋朝?或者說,宋朝,為什麼會成為「默寫並背誦全文天團」的黃金時代」?除了(
  • 《清平樂》「集賢致遠」群像海報曝光 北宋天團實力圈粉
    海報中,宋仁宗(王凱 飾)頭戴平腳幞頭,身著赭黃衫袍,眼神堅毅面色肅穆,君王氣度可見一斑。前朝諸臣從左到右依次為蔡襄(周帥 飾)、文彥博(陳偉棟 飾)、富弼(李雅男 飾)、夏竦(馮暉 飾)、蘇軾(丁禹兮 飾)、司馬光(初俊辰 飾)、晏殊(喻恩泰 飾)、呂夷簡(譚希和 飾)、韓琦(楊玏 飾)、範仲淹(劉鈞 飾)、歐陽修(張本煜 飾)、包拯(何建澤 飾)、蘇舜欽(鄭皓原 飾)、狄青(季晨 飾),或老成持重目視遠方,或昂首遠望神情剛正,生動勾勒出名臣高士的風骨與情懷。
  • 福建的簡稱為何是「閩」?門裡的蟲是什麼動物?
    「福建為何會被稱為閩?」估計是很多朋友對福建第二好奇的事情,第一件事當然是福建人到底是怎麼說普通話的(此處調侃,切莫當真)……而且「閩(mǐn)」這個字估計也有很多人不知道發音,接下來子曰就來說說福建的簡稱為何是閩?
  • 蘇軾是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嗎?
    蘇軾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蘇軾的文學藝術成就:散文創作與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其父蘇洵、其弟蘇轍、王安石、曾鞏,稱為「唐宋八大家」。詩歌創作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的創作,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 借來的蘇軾墨寶撤了 將展出其複製品 另一國寶蘇軾畫作《北宋蘇軾...
    12 月 22 日,遼寧省博物館 " 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 中從吉林省博物院商借的文物《北宋蘇軾行書洞庭中山二賦卷》撤展。將展出其複製品。不過在 2021 年 2 月 2 日,該展覽上還將有重磅文物《北宋蘇軾瀟湘竹石圖》亮相。
  • 蘇軾、歐陽修求而不得的「龍團鳳餅」,究竟是什麼茶?
    朱元璋為何曾下詔「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歐陽修做官20年才4人分到一餅龍團?叫今人百思不得其解!又有多少文人雅士曾為其詩歌? 如今,延續了團茶之美的普洱茶,仿佛又將「龍團鳳餅」帶了回來。那麼,「龍團鳳餅」究竟是什麼茶呢?
  • 清新福建 生態閩鹽丨閩山閩水間有一種美叫福建海鹽
    清新福建 生態海鹽福建,背山而生,面海而興。閩在山中,閩在海中,這裡有廣袤森林,也有碧波蕩漾,靈山碧水,澤被萬物。清新的福建你可能知道碧水丹青的武夷山、溫情秀美的鼓浪嶼,卻不熟悉福建東南沿海藏著一片有「天空之鏡」美稱的海鹽鹽田。
  • 福建簡稱為閩,閩的本義是什麼?
    自唐玄宗時期分別提取福州府和建甌府的首字後,福建地區方被稱為「福建」。在這以前,福建地區的名稱一直是「閩」。而今日的福建簡稱也沿用「閩」的稱呼,透過閩這一簡稱,我們能夠追溯到一段悠久的歷史。「閩」首次作為地名出現是在戰國著作《山海經·海經·海內南經》中:「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 蘇軾是個怎樣的人?最具才情的狀元,北宋開國100年來的第一!
    蘇軾是個怎樣的人?最具才情的狀元,北宋開國100年來的第一!蘇軾是個怎樣的人?他是具有才情的一個人,更是北宋開過100年來的第1名。蘇軾的父親蘇洵是北宋的著名文學家。是唐宋8大家之一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都位列唐宋8大家。有這樣一位父親,蘇軾現在能夠更好的學習。身邊也有老師指點。蘇軾也從未懈怠他在少年時期就非常有才華。當時很多人考試之前都會去拜訪一些大家,李白當時拜訪的就是賀知章,而蘇軾顯然比李白更為簡單。因為他的父親就是當時文壇的一位大家。所以他的父親蘇洵帶著兩個兒子去到了歐陽修的家中。那個時候是才19歲。
  • 遼使瞧不起北宋,給出絕對「三光日月星」,蘇軾微笑對出四個下聯
    重文輕武的北宋軍力孱弱,無力抵抗遼國的虎視眈眈,而雙方在經過「澶淵之盟」後,結為了兄弟邦國。兩國休養生息,多年未發生戰事。然而明面上的衝突沒了,暗地裡的較勁卻是從未停過,什麼細節上都想讓對方丟個面子。在宋神宗時期,遼國派了使臣來到北宋,想要商議山西的邊境問題,宋神宗就派了大名鼎鼎的大學士蘇軾去接見這位使臣。而這位遼人是壓根就瞧不起北宋人的,不過他倒是聽過蘇軾學識淵博的名字,所以他就想藉機試探試探蘇軾的名頭是否屬實。
  • 閩交流團抵臺中 蘇樹林:歡迎臺中鄉親到福建來
    24日上午,省長蘇樹林率領福建省閩臺合作交流團乘坐廈航直航班機,從福州飛抵此行首站臺中,立即展開充滿濃濃親情鄉情的訪臺行程。一下飛機,交流團就被熱情的當地鄉親和新聞媒體圍了個裡三層外三層。蘇樹林對記者們說,眾所周知,臺灣同胞有80%祖籍在福建,兩地有著難以割捨的「五緣」聯繫。作為一名「新」福建人,他一直盼望能夠踏上寶島,親身感受閩臺同根同緣的深厚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