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訪翠屏山
文/耿亮吉
「青山嵌積雪,霽後更分明。翠影參差見,瑤林斷續生,雲黏天路近,日漾物華清。祖詠留佳什,陽春獨擅名。」這是明知州靳榮藩獨贊雪後翠屏山的詩句。翠屏山,位於蔚縣古城南三十裡處,環蔚如錦屏,故曰翠屏山。《蔚縣誌》記載:「《禹員》經理九州,疆域所在,表以山川……後世志郡國者,雖亦取以為法,顧考諸載籍,證諸傳述,不必皆親歷其地,穿鑿附會所自來矣。簿書之暇,當親御步履齒,審其分合向背之故,重為更定。」庚子四月中旬,效古人之法,我與好友三人,在嚮導的帶領下,急訪翠屏山。
嚮導帶領我們,先探訪元寶山,當地人熟知,其狀若元寶,大探口村南,山不高,約一小時,我們便登上了山頂。至此,嚮導臨時有事,返回。我們便沿著山脊,向東——翠屏山方向走去。這時,同行的朋友驚呼,「快看,那鷂子不扇動翅膀,轉著圈兒,飛得那麼高。」可不,不一會兒,這鷂子便像風箏一般,飛上雲霄。突然,它迅速轉下,俯衝向對面的山脊。
峰迴路轉,沿著羊腸小路,曲曲折折,繞過了幾個山包,行至一岔路口,我們憑直覺,循向東的方向而行。一路走來,忽上又下,彎來繞去,恍如人生之路,又像命運的鞦韆,蕩開來,蕩回去。路沿山脊上下,山上是薄薄的、瘠瘦的黃土,那種滄桑而久遠的色調,訴說著它的漫長和苦難。那隻鷂子始終在山脊上停著,好像給我們指路一般。
大約爬過三座山,最後登上最高峰,放眼望去,蔚州山川一覽無餘,盡收眼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面的金蔚華府和李堡子回遷樓,兩樓群中間往北,便是蔚縣古城。往西兩處鏡子面,東是蔚縣水庫,西是廣靈水庫。「萬山環合蔚州城,紫塞連雲朔氣清。禾黍歲時供上谷,烽煙日夜接神京。九宮迤邐通軍壁,高壘催嵬列俘營。稍喜摧峰章節帥,能將俘獲謝蒼生。」明尹耕的一首《秋興》道盡了我們的胸臆。
向南遠望,祖山、父山沿空中草原逶迤清晰,重重起伏,東西飄忽,魚躍鳶飛,妖嬌活潑,確為生龍之身,兩翼也多纏護之山。古語云,纏多富多,護密人貴。蔚縣有米糧川(實為美良川)之稱,大概源於此吧。毛主席也說:「燕雲十六州,蔚州是個大州,是個米糧州,過去養過許多革命幹部和群眾。」歷史上,蔚縣「俊人傑士彪炳盤山秀水之間者,先後相映;節義文章事功之士,聯翩而起,更難屢指。」金時牛德昌,臨危受命。由進士遷萬泉令,上任時,盜賊充斥,州縣城門多晝閉。德昌到官,即日開門,縱百姓出入。並書榜告民:「民苦饑寒,剽掠鄉聚,偷旦夕之命,雖可誅,亦可憫也。能自新者,一不問。」群盜聞者,皆感激解散。上司深嘉之。有職的這般護民,沒權的也為後人所稱頌。尹耕,字豪宕,有雋才,博綜群籍。自以雅負經濟才,而偃蹇常凋,未獲大展,又數以言忤權貴,故齟齬不合。既有地方利害,輒挺身擘畫,不以退廢自解,至今為人所稱道。
主山如此,纏護青龍更如城,蜿蜿蜒蜒,也來自空中草原,對主山護衛周密可遮風,舒展張開可擋水,成就了我蔚州兒女,多慷慨忠勇之士。馬芳,生而英勇,多智謀,善撫士卒。年十歲走李堡,依基從兄,尚文奇之,署勇士隊主,以功進總旗,不十年為大將。身經九十餘戰,獲首功八千餘級。被十餘創,而督戰益力,少能擊眾,而士氣愈奮。其後代,多戰死沙場,為後人敬仰。清時村民陳彩,父受株連,遠遣福建,侍左右不離去。後父強逼,才回蔚苦讀。聞父喪,帶著乾糧,徒步福建,背父屍回蔚,一路上風餐露宿,往返萬餘裡,危險無數,終將父親葬在先世墓側,在蔚縣流傳至今。
纏護白虎更逆鎖把口,蔚縣代出貞婦。清秀才朱彝尊創作的巜宋烈女行》,就是明證。詩曰:「紅羅持作帕,素練持作巾。何必合衾幬,始為同心人?宋氏有女典,生長蔚之野、西崖之山。年紀十五餘,許配千字村村民蘭州斯。大義結夫婦,忽登泰山籙。人壽不得久,女方曬穀,聞之聲悲哀。長跪告父母:『兒當從黃泉下。』信誓旦旦不可乖。父母向女言:『尊章爾未事,慎勿捐形軀。』相保親父子,各各還室中,涕淚終不止。月正三十日,其日二十三。白日從東來,奄忽墮西南。闔門夜無人,女向空庭坐。攬我素練巾,接彼紅羅帕。徘徊寢室旁,自掛中門下。父母啟視,哽咽不得言。觀者四方至,嘆息日暮還。童童培嶁側,乃有松柏林。誰言寸草荄,乃有松柏心。」其貞如此,更為千古傳唱。
此次登山,雖歷盡艱辛,但我們如願以償,得訪似龍般的靈山,真乃人生一大幸事。登臨山頂,蔚縣河川一望無際,但見萬山環拱,北枕桑乾,中帶壺流,三關天險,連上谷而接雲中,腹背手足之勢備焉。扼飛狐之隘口,而餉道無虞;通順聖之輔車,而犄角可恃。有詩為證「雖復激悲風,黃雲澹起忽。田疇互廣褒,廬舍紛疏密。」
五點多,我們踏上歸程,落日餘暉,籠罩田野,遠看翠屏山,「絕壁橫空峙,遙看恰似屏。色添山雨潤,影見水波亭。石發鋪晴碧,嵐光抹曉晴。別來驚歲晚,回首若為情」, 再回首,翠屏山曲線溫柔,翠色正濃,恰風光無限;再回首,感慨歲月饋贈,人間美滿,胸臆間豪情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