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博物館七夕節投針乞巧憶傳統

2020-12-06 瀟湘晨報

昨天,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愛滿京城 相約幸福」系列文化活動,通過線上直播與線下觀眾體驗傳統民俗場景復原、乞巧遊藝會、詩情七夕等,讓人們沉浸在這個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裡,品味精巧別致的傳統節俗。

七夕當天,關閉多時的月老殿重新開放。但見「來廟前獨一無二,進殿後無獨有偶」楹聯懸於殿前,豔麗的紅線置於案上。一些期盼兒女能有幸福姻緣的老人紛紛前來求取紅線,圖個好彩頭。七夕夜拜織女場景也現場復原。只見牛郎織女掛像前的香案上,擺放著茶酒、瓜果、鮮花、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供品,呈現出舊時過七夕的場景。

七夕節也是我國唯一以女性為主角的傳統節日,又被稱為女兒節、乞巧節,自然少不了祈求巧藝的女孩子們玩的遊戲,如穿針乞巧、投針驗巧、妙手展巧、種生玩巧等。在投針驗巧區域,幾名體驗者紛紛把繡花針平放入水,針穩穩浮於水面才能說明自己心靈手巧。穿針乞巧則考驗手眼的快速配合,一手執線、一手穿針,同樣時間內能在線上穿入針越多的遊客獲得的掌聲也越多。在鳳仙花染指區域,女孩子們排排坐,以環保又漂亮的天然鳳仙花作原料,敷在指甲上沒一會兒,素指變丹蔻,自有一種美感。喜歡詩詞的朋友還紛紛現場吟詩作答,贏取獎品。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李洋

流程編輯 吳越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北京民俗博物館七夕節投針乞巧憶傳統
    昨天,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愛滿京城 相約幸福」系列文化活動,通過線上直播與線下觀眾體驗傳統民俗場景復原、乞巧遊藝會、詩情七夕等,讓人們沉浸在這個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裡,品味精巧別致的傳統節俗。七夕當天,關閉多時的月老殿重新開放。但見「來廟前獨一無二,進殿後無獨有偶」楹聯懸於殿前,豔麗的紅線置於案上。一些期盼兒女能有幸福姻緣的老人紛紛前來求取紅線,圖個好彩頭。七夕夜拜織女場景也現場復原。只見牛郎織女掛像前的香案上,擺放著茶酒、瓜果、鮮花、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供品,呈現出舊時過七夕的場景。
  • 北京民俗博物館裡過七夕,體驗投針驗巧、鳳仙花染指甲
    新京報訊(記者 王萍)七夕是傳統的中國「情人節」,但除了表達愛意,七夕還擁有眾多豐富多彩的節俗。8月25日,北京民俗博物館的乞巧遊藝會就讓大家「穿越」回過去,體驗了投針驗巧、鳳仙花染指甲等消失已久但又極具浪漫色彩的七夕民俗。
  • "我們的節日·濃情七夕":北京民俗博物館裡感受乞巧民俗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北宋詞人秦觀的一首《鵲橋仙》,將牛郎織女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描摹得感人至深。因被賦予上牛郎織女的傳說,如今的七夕節已經儼然成了一個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而在古代,對於當時的姑娘們來說,七夕則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乞巧節。那究竟何為乞巧節?除了乞巧,七夕還有哪些歲時風俗?跟著小編來北京民俗博物館一探究竟吧。
  • 「我們的節日•濃情七夕」:北京民俗博物館裡感受乞巧民俗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北宋詞人秦觀的一首《鵲橋仙》,將牛郎織女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描摹的感人至深。因被賦予上牛郎織女的傳說,如今的七夕節已經儼然成了一個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而在古代,對於當時的姑娘們來說,七夕則是一年中最熱鬧的乞巧節。那究竟何為乞巧節?除了乞巧,七夕還有哪些歲時風俗?跟著小編來北京民俗博物館一探究竟吧。
  • 北京民俗博物館裡過七夕,體驗投針驗巧、鳳仙花染指甲
    新京報訊(記者 王萍)七夕是傳統的中國「情人節」,但除了表達愛意,七夕還擁有眾多豐富多彩的節俗。8月25日,北京民俗博物館的乞巧遊藝會就讓大家「穿越」回過去,體驗了投針驗巧、鳳仙花染指甲等消失已久但又極具浪漫色彩的七夕民俗。
  • 七夕也是乞巧節 七夕節為什麼叫乞巧節 七夕傳統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 七夕也是乞巧節 七夕節為什麼叫乞巧節 七夕傳統習俗有哪些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 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我們的節日·愛在七夕」系列文化活動
    圖片來源:千龍網記者 王雙 攝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七夕佳節將至,8月6日,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詩誦七夕『巧』聚東嶽」為主題的系列文化活動。本次活動由北京市朝陽區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朝陽區文化委員會主辦,北京民俗博物館、北京維和樂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
  • 北京民俗博物館裡過「七夕」鵲橋天河會情景再現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作為中國傳統節俗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七夕節節俗活動可謂豐富多彩、精巧別致。8月25日,北京民俗博物館裡舉辦了「愛滿京城相約幸福」系列文化活動,通過傳統民俗場景復原、乞巧遊藝會、詩情七夕等活動展現獨特的中國民間傳統習俗和手工技藝。當天,一走進東嶽廟北京民俗博物館,一場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統節俗情景表演正在上演。
  • 「七夕之約」—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傳統民俗文化公益活動
    「七夕之約」—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傳統民俗文化公益活動將於8月25日在青島市民俗博物館裡舉行。當天將舉辦手工藝製作體驗乞巧競賽、七夕知識燈謎競猜等活動。8月25日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俗稱「巧日」、「巧節」,又稱「乞巧節」、「雙七節」、「七月七」、「女兒節」,也是中國傳說中牛郎和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 北京民俗博物館月老殿今天重新開放
    今天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愛滿京城 相約幸福」系列文化活動,通過線上直播與線下觀眾體驗傳統民俗場景復原、乞巧遊藝會、詩情七夕等,讓人們沉浸在這個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裡,品味精巧別致的傳統節俗。千裡姻緣一線牽的典故,源自月老用一絲紅線牽連起的佳話。今天,關閉多時的月老殿重新開放。
  • 七夕遊園會再現傳統「乞巧」活動
    今天是七夕傳統佳節,頤和園、香山公園、北京植物園等市屬公園打造七夕遊園會,推出文化展覽、互動體驗、特色文創三大類文化活動,遊客不僅可以尋找對生葉植物,參觀「浪漫七夕 忠貞萬牲」主題展覽,感受浪漫節日氣息,還能體驗傳統七夕「乞巧」活動,領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魅力。
  • 七夕為什麼叫乞巧節 七夕別名乞巧怎麼來的
    七夕是我們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叫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等。2020年的七夕節是在8月25日這一天,也就是今天。七夕的別名之一——乞巧節是怎麼來的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七夕別稱「乞巧節」的由來吧!
  • 北京民俗博物館月老殿重新開放
    8月2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愛滿京城 相約幸福」系列文化活動,通過線上直播與線下觀眾體驗傳統民俗場景復原、乞巧遊藝會、詩情七夕等,讓人們沉浸在這個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裡,品味精巧別致的傳統節俗。千裡姻緣一線牽的典故,源自月老用一絲紅線牽連起的佳話。
  • 「七夕」又叫乞巧節 北京大觀園舉行七夕文化活動
    新京報快訊(記者 裴劍飛)「七夕是什麼民族的節日?源於什麼朝代?」今天(8月25日)上午,西城區文化和旅遊局在大觀園舉辦了七夕節文化活動,除了演出和傳統非遺展示外,現場還進行了知識問答的互動,答對問題的觀眾都得到了一份「垃圾分類」的紀念禮品。
  • 北京民俗博物館月老殿今天重新開放,有父母替孩子求取紅線,期盼姻緣
    今天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愛滿京城 相約幸福」系列文化活動,通過線上直播與線下觀眾體驗傳統民俗場景復原、乞巧遊藝會、詩情七夕等,讓人們沉浸在這個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裡,品味精巧別致的傳統節俗。
  • 江蘇各地這樣過七夕節:乞巧升溫 情人節降溫
    但是事實上,七夕節在古代與情人節沒啥關係,更類似於「女兒節」。 民國南京學者潘宗鼎在《金陵歲時記·七夕乞巧》中說:「七夕前日,婦女取水一盂,曝烈日中,使水面起油皮,截蟋蟀草,如針泛之,勿令沉下,共觀水影中如珠如傘如箭如筆等狀,以驗吉兇。相傳南唐後主生辰,適當七夕,宮人以其時當祝嘏,故預先期而乞巧雲。」 這段文字生動記錄了南京七夕「乞巧」民俗。
  • 2020北京公園七夕節活動有哪些?
    8月25日11點,紫竹院公園將邀請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現場與觀眾一起體驗「七夕曬書」特色活動。  》》2020北京紫竹院公園七夕節系列活動攻略(時間+地點)  ➤北京植物園:來植物園體驗刺繡  七夕當天,在北京植物園遊客服務中心西側的文創商店內,將舉辦「乞巧穿針」刺繡體驗和「案頭清供」古典插花藝術表演。
  • 民俗博物館月老殿重新開放
    8月2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節。北京民俗博物館舉辦「愛滿京城 相約幸福」系列文化活動,通過線上直播與線下觀眾體驗傳統民俗場景復原、乞巧遊藝會、詩情七夕等,讓人們沉浸在這個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裡,品味精巧別致的傳統節俗。千裡姻緣一線牽的典故,源自月老用一絲紅線牽連起的佳話。今天,關閉多時的月老殿重新開放。但見「來廟前獨一無二,進殿後無獨有偶」楹聯懸於殿前,豔麗的紅線置於案上。
  • 七夕節為什麼又叫乞巧節?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是民間傳統的「七夕節」。這天夜晚,繁星滿天,白茫茫的銀河中架起了鵲橋,河西的織女星與河東的牽牛星,一年一度,鵲橋相會。七夕節就源於這牛郎織女美麗的神話愛情故事。相傳織女是個奇能百巧的女工,所以每到七夕,少女、婦女趁織女與牛郎相會的時候,向她乞求智巧。這種乞巧習俗,在漢代已初見端倪,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彩女,在七夕這天「穿七孔針於開襟」。到魏晉南北朝時,乞巧習俗已極為普遍。《荊楚歲時記》上說:每到七夕之夜,婦女們邊觀牛郎織女相會,邊用彩線穿七孔針,設香案,置瓜果,向織女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