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曝光三要素的互易律之前,再絮叨一次學攝影的方法:「不學肯定不會,學了也不一定會,只有學會了才能受用終身!」
不學肯定不會,一開始,學習就是記憶,慢慢你的腦海中就會構建出一個學習的資料庫,比如說我們學攝影曝光,大家都知道要「白加黑減」,但是為什麼要白加黑減?估計沒幾個人明白。同樣,大家天天掛在嘴邊的18%灰,這個18%灰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我知道大家都討厭學原理,但是想學好曝光,如果你沒有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很多東西你是領悟不了的,如果你搞懂原理了,類似的東西,一通百通,道理都是殊途同歸的。
學了也不一定會,這種現象很普遍,學習能力好的學生,聽完課感覺自己會了,所以我一般讓這些感覺會了的人去輔導那些學習成績差的,在他們輔導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刁鑽的提問,問著問著就被問啞了,然後過來找我求解,求解完後才晃然大悟,所以很多時候,你感覺自己懂了,但不一定真的就懂。
只有學會了才能受用終身,意思就是說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所謂"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傻把式,又練又說真把式。"
好了,扯遠了,我們現在開始學曝光三要素之互易律。所謂「互易律」,其實是膠片攝影時代的術語。又稱「倒易律」等。是指光圈和快門速度可以按正比互易而曝光量不變。
這裡面涉及到個「等量曝光組合」的概念,就是說採用不同的光圈和快門組合,可以得到相同的曝光量,這是因為光圈和快門在通光量上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開大一級光圈與降低一級快門的通光量是等同的。
其實還有一個前提要素不能忘,那就是感光度,感光度涉及到感光材料對光線的敏感程度,以及畫質顆粒度的乾淨程度。所以光圈、快門和感光度,合稱為相機曝光三要素,在攝影過程中,這三者共同構成了曝光三角關係,對正確曝光起到了相互制約的作用。
這裡面,光圈是起到了控制進光量大小的窗孔,整檔增量的值大家要記牢固了。
快門則是根據進光孔大小來控制開多長時間的閘門。
感光度是控制感光元件的光敏程度,相機一般是以三分之一為增量。
這裡大家還複習一個概念,就是手持安全快門速度,一般是鏡頭焦距的倒數,否則有可能就得上三腳架了。
現在我們看下面的課件,這是鏡頭光圈的常用範圍值,其中光圈為F2.8-F16,快門為1/15s-1/500s,感光度為100-3200,兩根長豎線之間為一整檔,每一整檔分為三等分。
現在我先把感光度去掉,把條件給簡化了,只有光圈與快門。相機設置為:假設使用光圈優先曝光模式,光圈值為F8,用矩陣測光模式對場景進行測光,得出快門為1/60s,此時的組合為一個正確曝光的值。
如果我現在把光圈增大,由F8變成F5.6,相當於是光孔進光量增大一檔,如果想保持等量的曝光量,是不是意味著快門要加快一檔?也就是由1/60s變為1/125s。
如果我現在把光圈減小一檔,由F8變成F11,相當於是光孔進光量減小一檔,如果想保持等量的曝光量,是不是意味著快門要減慢一檔?也就是由1/60s變為1/30s。
提問1:F5.6,1/125s為正確曝光,如果保持曝光量不變,當光圈為F11時,快門應該是多少?
提問2:F5.6,1/100s為正確曝光,如果保持曝光量不變,當快門為1/250s時,光圈應該是多少?
現在我們把感光度加進來,假設F8,1/60s,ISO100為一個正確曝光,當ISO的敏感度加一檔的時候,意味著曝光量增加了一倍,那如果保持曝光量不變,光圈和快門應該如何變?
第一種變化:假設光圈F8不變,那麼就只有快門能變了,為了維持等量曝光值,那快門就必須加快一檔,也就是由1/60s變成1/125s。
第二種變化:假設快門1/60s不變,那麼就只有光圈能變了,為了維持等量曝光值,那光圈就必須縮小一檔,也就是由F8變成F11。
提問3:F8,1/60s,ISO100為正確曝光,現在ISO增大2檔,由100變成400,如果保持曝光量不變,光圈和快門應該如何變?
另外,當快門速度極高或極低時,互易律就容易失效。以後具體實操時候再談這個問題。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如果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給我留言。
今天的作業:大家找一個具體的實景,使用光圈優先曝光模式+矩陣/評價/平均測光模式對場景進行測光,感光度一般晴天室外設置為100/200,明亮的室內一般為400,晚上室內明亮環境一般為1600,感光度值大家自己看著設,得出一個光圈、快門、感光度的曝光組合,然後調到M檔模式,利用曝光互易律組合多種曝光組合進行曝光,看看曝光效果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