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7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網27日刊文指出,眼下的日本,未婚女子為求得姻緣而參拜神社的場景,在日本變得越來越常見。相當多的日本未婚女性渴望婚姻,但苦於難覓良緣,只能求神,但前去參拜神社的不會是小數字,或可能對於相關旅遊業的發展會起到促進作用。
文章摘編如下:
日本不婚趨勢日益蔓延,已是不爭的事實。據日本2012年版《兒童與兒童養育白皮書》,至今,50歲以下的未婚女性高達10%,比2005年增加3個百分點,未婚率則比1980年時增加了2倍。那麼,這些人果真抱定了獨身主義者嗎?應該說答案是否定的。眼下,未婚女子為求得姻緣而參拜神社的場景,在日本變得越來越常見。
以供奉有「國中第一靈神」之稱的「結緣之神」的「出雲大社」為例,據JR西日本公司介紹,現在,乘坐臥鋪車「SUNRISE出雲」往返於東京和島根縣出雲市的,有許多20、30歲的年輕女性。尤其周五晚上,整個車廂幾乎清一色的娘子軍。至於東京供奉日本神話裡的諸神父母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的今戶神社,參拜者想買護身符有時要排隊兩個多小時。
不僅是與婚姻有關的神社,與婚姻無論如何都扯不上關係的神社,同樣參拜者雲集。比如神奈川縣內的九頭龍神社。由於流傳此處求姻緣非常靈驗的說法,儘管建在山中,與從前的門可羅雀相比,最近一兩年這裡的日均待客量少則1000多人,多則3000人,且以年輕女性為主。
還有京都市祭奠日本三大冤魂之一的崇德天皇的安井金比羅宮。這樣一座令人敬而遠之的神社,年輕的參拜者尤其女性也是人數大增,周末時甚至多達近1500人,聚集在神宮內寓意與前任一刀兩斷另結良緣的「斷緣石」前的女性更是排成長隊。
參拜場面如此火爆,可見,相當多的日本未婚女性還是渴望婚姻的。其實,在目前少子化有增無減的日本,「婚活」市場繁盛活躍,山田昌弘的《「婚活」時代》一書剛上市即售出17萬冊,日本政府更是對組織相親會這樣的活動積極支持。外在條件並不缺乏,為什麼眾多日本單身女性卻紛紛將希望寄託於神社呢?
一名畢業於慶應大學後又在國外考取了MBA的34歲女子坦言,相親對象總是讓自己不滿意。周圍的女性和自己情況類似,於是決定一起去拜那些靈驗的神社。
對此,山田昌弘分析指出:「只要還在工作,她們和理想的男性相遇的機率就幾乎為零。既然靠自己的努力拿不出結果,不如去神社求一個好結果。」這些,未嘗不能讓那些動不動就埋怨女性眼光過高、要求過多的人體會日本職業女性的苦衷。
應當承認,相親不只是單身男女見個面那麼簡單。見面的場合、周圍的環境、當事人的心境和精神狀態、交談的內容和技巧,都或多或少影響著對彼此的第一印象。除了第一次見面前要做足功課,確定戀愛關係甚至決定結婚,還要經過長期交往。而由於激烈的職場競爭、巨大的工作壓力和有限的交往經驗,日本單身女性未必能夠深入了解對方。加之對於前任相親對象的不滿意,又極易使她們關注下一個相親對象有無類似問題,如此日積月累,在意的越來越多,結果自然是次次相親都無疾而終,青春時光在「相親的男人不靠譜」的慨嘆與抱怨中無情流逝。
如果說提供結識異性的契機是促成姻緣的基礎,女性參拜神社又是為嫁得如意郎君,為何不能將神社作為「婚活」的開展地,吸引有同樣要求的「男單」前來呢?早在5年前,今戶神社宮司的妻子市野惠子就開始每月為參拜者組織「結緣會」,並且已經成功給幾十組參拜者牽上紅線。而且,與一男一女在咖啡廳、餐廳等地點目的明確直接的會面方式不同,匯集於神社的單身男女數量眾多,相識方式比直入主題更為自然,壓力無形中小了許多,交往可以循序漸進,成功率想必會相應提高。
退一步說,即便雙方沒有看上眼,僅從單身男女的數量計算,前來參拜神社的也不會是小數字,對於旅遊業的發展定會起到促進作用。
對於一種社會現象,與其評論其利弊,不如發現其中蘊含的機會並努力開掘。就像恨嫁女參拜神社。也許今日是為恨嫁而來,說不定,這些神社日後又會被在此覓得如意姻緣的新婚夫妻還願答謝而擠得水洩不通呢!(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