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在宋代宋代詞人辛棄疾的描寫下,元宵佳節,熱鬧非凡,一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更是千古流傳。
但是!這麼大一個節日
為什麼?
不放假啊啊啊啊!!!
跟中秋、端午、春節一樣,元宵節同樣做為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竟然不給放假?
柚柚找了關於古代人的休假制度,發現元宵節從漢朝到清朝都有放假,明代甚至能放十多天,所以到底為嘛?
對此柚柚想說:元宵,你變了
你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元宵了!
那麼,元宵究竟是怎麼變的呢?
事情還要從民國開始講起。1912年1月1日,為了和國際接軌,孫中山在民國成立的第二天下令改用西曆。
後於1914年,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
到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後,下令將陽曆定為國曆,廢除舊曆,強行要求全國人民過陽曆,農曆傳統節日不再放假。
但為了減少陽曆的推行阻力,傳統習俗雖然不按農曆放假了,但並沒有廢除,而是把節日挪到相同的陽曆日期。
然而,人們習慣了以前的習俗,私底下還是按照舊曆過,導致春節都少有人工作。
逼不得已,1934年初,國民政府不再強制要求廢除舊曆,實行陽曆和陰曆二元並存。
新中國成立之後繼承了民國節假日體系的二元結構,政務院出臺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簡稱《放假辦法》,將元旦、春節、五一和國慶四個節日設為全國公休。
春節成了舊社會,唯一留存下來的法定節日。
後來《放假辦法》經過三次修改,形成了我們現行的節假日放假標準,但在這三次修改中,元宵都沒能放假成功。
本來按照民意,元宵節是有機會放假的。
其中有一次,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研究小組,在新浪網上發了一份調整節假日制度的網絡調查。這次調查在增加的傳統節日的選擇上,95.73%的受訪人主張中秋節應該放假,其他的依次是清明節58.31%、元宵節45.62%、端午節43.57%、重陽節12.30%。
民意之高,說明大家還是很想元宵放假的嘛!
現如今,節日的氛圍已經是越來越淡,傳統節日也有些缺乏重視,反而是網際網路新興的節日,例如雙十一這樣的節日,更像是在過節。
吃湯圓,逛燈會,迎龍舞獅,元宵佳節這些習俗也漸漸淡了不少。
希望將來,元宵能有機會夠放假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