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一起來探索西湖
西湖遊船文化是西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西湖文化的延伸,對弘揚西湖文化,構建和諧西湖和西湖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地具有積極意義。在西湖文化自秦漢以來二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西湖遊船文化逐漸形成並滲入西湖文化的方方面面,它融經濟、文化、旅遊之特徵和價值取向為一體,體現在西湖山水、園林、民俗、音樂、繪畫、詩詞、散曲、小說、散文、戲劇、娛樂等文化藝術表現形式,集結遊覽、觀賞、休閒娛樂、湖上活動、詩社聚會、文化調適、陶冶情趣、人文關懷、社會交往等多種功能,對調整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有一定的意義和作用。
西湖 清代錢塘十八景 玉帶晴虹
西湖是杭州文明發展史上最值得被稱頌的創新產物之一,而西湖文化則融山水與人文為一體,始終伴隨著杭州城市的嬗變、進化和發展,成為杭州不可或缺的靈魂之根本中最顯著的歷史標誌。西湖不僅湖山旖旎,歷代更是人文薈萃,它以其縱深的歷史跨度和極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魅力四溢、享譽中外。遊船與西湖之關係可謂密切且依戀,從跨湖橋文化開始,到吳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歷史地貫穿了一條完整的文化脈絡,留存了極為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交融成一部至今不斷、源遠流長的西湖和遊船之風雅文化長卷。遊船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尤其是在西湖文化中處於極為重要的位置,細枝末節處盡顯它獨有的風格與底蘊,經歲月更迭,以其特有的文化脈絡形式,成為西湖文化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歷史支撐點。
俯瞰西湖外湖
品湖以遊船為前提,遊湖以知湖為基本。唐代詩人白居易以詩句 「餘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大屋簷多裝雁齒,小航船亦畫龍頭」首倡西湖文化和遊船文化。宋代大文豪蘇軾以《飲湖上初晴後雨》之詩詞名句,公推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千古絕唱。細細想來,如西湖山水、西湖遊船這般自唐以來,被文學藝術史上幾乎所有的名人大家攬入其詩文書畫作品,連篇累牘的絕無僅有。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湖遊船文化甚至可以作為一門獨特的學問來研究與推崇,來傳承與發展。
杭州倚湖而興,因湖而名,以湖為魂。西湖是杭州的「根」與「魂」,若把西湖比作西子美人,那西湖遊船便猶如西子美人之俏眉可謂之「西湖之眉目」。
西湖 雷鋒塔夜景
杭州古名曾為「禹航」,「杭」者通「航」,即渡河之謂也,可以說杭州的城市名片與「船」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說到船,它的本質是水上交通工具。人類在遠古就發現,木頭或將蘆葦綑紮起來能浮在水面隨水流移動。《易·繫辭》說:「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據考古發掘,早在6000—7000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已會製造並運用槳。最早出現的船是燧石製造的工具挖成的獨木舟和用蘆葦編扎而成的船,《淮南子·汜論訓》:「古者為窬木方板以為舟航」。2002年11月,在蕭山跨湖橋遺址又發現了獨木舟及遺蹟,經C14測定,更是把製作年代追溯到了8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時代。
杭州蕭山湘湖跨湖橋遺址
杭州湘湖跨湖橋遺址中的中華第一獨木舟
原始人類曾經經歷過農耕、採集和漁獵時代,西湖自形成「瀉湖」的過程以來,生活在周邊的杭州先民面對這豐富的水資源,最基本的應用也就是漁業和採集業,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正如初唐詩人崔融所說:「江南諸州,乃以魚為命」。宋初王溥撰《唐會要》也說:「江南水鄉,採捕為業」。明王士性《廣志繹》分析浙江之民,按地區可分為三,其中「杭嘉湖平原水鄉為澤國之民,澤國之民,舟楫為居」。可見,西湖形成的最初時期裡,出現的舟楫是為採捕業服務的,湖舟的主角是漁叟和蓮娃。白居易始開遊船之先河。
從宋初文學家王禹偁《點絳唇》詞:「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小村漁市,一縷孤煙細」;潘閬《酒泉子》詞:「盡日憑闌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和柳永《望海潮》詞:「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等詞句看,在蘇東坡知杭治湖前的西湖舟船,仍是以漁舟和採蓮船為主遊船為副的格局,經過蘇軾身體力行的倡導,西湖完成了從水利湖泊到遊覽湖泊的亮麗轉身,西湖舟楫也因此逐步向遊船為主的方向發展。南宋定都杭州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西湖成為了國內最為著名的風景遊覽湖泊和遊賞勝處。自此,歷經元明清八百年來,其間雖有天災人禍,戰亂兵燹,改朝換代,但總體來說西湖舟楫以適應不同遊湖者所需,成為以其品種多樣、裝飾精緻、結構新穎、制式新異、文化涵養和功能齊備等特色的遊船而名揚海內外。
明清的湖船製作者較以往有了新的認識,他們不僅僅是滿足於遊湖的工具,而是對其裝飾、結構、功能、制式以至楹聯、船名等都有了全新的意念,有了質的提高。代表性的著作有黃汝亨的《浮梅檻記》、汪汝謙的《不系園記》、聞啟祥的《西湖打船啟》和朱彝尊的《說舟》、厲鶚的《湖船錄》以及丁敬、丁午的《湖船續錄》。明末著名文學大家張岱在他的《陶庵夢札》中寫到:「西湖之船有樓,實包副使涵所創為之。大小三號:頭號置歌筵,儲歌童;次載書畫;再者偫美人。客至,則歌童演劇,隊舞鼓吹,無不絕倫」。
清 西湖清趣圖中的西湖遊船
汪汝謙在論述船舫的《西湖記遊》中說:「時遊舫仿宋之螭頭舫,榜人行於舟頂,包涵所觀察,初造樓船,餘弟季元匠心,制洗妝檯,樓榭悉備。餘更折衷為不系園,隨喜庵。以諸式,米家書畫舫,具體而微。別有小艇,曰觀葉,曰水團瓢。良辰美景,一棹可以自由。乃世俗猶尚飛廬雀室,望之如蜃樓海市,頗是壯觀。貞父則截竹為筏,出沒煙波,恍然天際浮檻,尤韻致可喜。」
南宋 馬麟所繪《荷香清夏圖》中的遊船
北宋《江行雪霽圖(局部)》中的遊船
明清時畫舫,大約比宋時要稍小,而檻牖敞豁,便於倚眺。黃玠詩曰:「湖水碧於玉,湖船深似屋」。
以上所述,西湖上的船自西湖形成後隨著採捕業走過漫長的歲月,主要用作貨運、捕魚、採蓮。隨著西湖旅遊的發展,西湖舟楫經歷了唐朝白居易時期、北宋蘇軾時期和南宋定都杭州時期三個標誌性階段,在這三百餘年間,西湖遊船完成了歷史嬗變,一艘艘充滿歷史文化內涵和獨具江南水澤特色的西湖手划船、畫舫船,演繹了西湖舟楫從漁舟、蓮舟向遊船發展的變遷歷程。西湖的旅遊資源隨著遊船的發展得到充分利用,西湖遊船成為西湖必不可少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新中國的成立後,西湖遊船歷經了前期十六年(1950-1966)和文革十年(1966-1976)衰微期給遊船留下的一窮二白的破爛攤子之窘況,五、六十年代苦鬥探索,七十年代徘徊奮爭;後三十年,西湖遊船沐浴著共和國改革開放的東風,歷經了八十年代的崛起和開拓,九十年代的改革發展和新世紀的創新進取;直至2003年,西湖遊船因開啟第四次船隻改造而正式進入發展的最好時期。「遊船人」以「安全、環保、舒適、通透、美觀、精緻」為宗旨,不斷傳承和發展西湖遊船至今。利用現代科技和材料,使畫舫船提檔升級。
仿古御舟蘭栧號、玉龍、金鳳、紫霞、青蓮、小蓬萊、半湖春、彩鷁號、景行、隱秀、浚源、玉帶號等畫舫相繼下水。到仿南宋御舟荃橈號、梅槎號、不系園、浮梅檻畫舫試水,標誌著西湖畫舫進入更高層次、更高檔次、更高規格的新時代,在為西湖明珠增添異彩的同時,也使得西湖遊船本身成為西湖湖面之上最令人稱頌叫絕,並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之一。
西湖中最豪華的仿南宋御舟 荃橈號
西湖中最精緻的仿古御舟 蘭栧號
相較於畫舫船的豪華美觀和多功能性,一葉扁舟的手划船其實才是西湖最具地方傳統特色的遊船種類,其船隻尺度、風格自明清沿襲至今,古稱「瓜皮船」,近代稱「划子」,今俗稱手划船。1990年,公司手划船有70條,1998年有81條,目前有101條。全湖有232條,分屬幾家公司經營,承包者多來自市郊及外地來杭務工者。
受商品經濟衝擊,船篷曾作廣告載體,船體也曾用玻璃鋼嘗試過,座、靠背用人造革繃制,似乎在融進時代的符號後漸漸失去了它往日的傳統風格。作為西湖遊船的傳人,我們分別在1998年12月和2003年12月在湖畔居和林藹漫步舉辦遊船改造圖片展示,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特別是對手划船作了保留傳統特色的整治,船體全杉樹打造,船頂布篷白底蘭邊,座套、靠背、茶几臺布都用了江浙民間蠟染工藝的青花布藍底白花,富有地方遺風民情。2006年7月2日,隨著精心挑選後的20名船娘的槳聲起處,「西湖船兒輕輕劃,西湖船娘娓娓講」的一道手划船靚麗情景又重新反璞歸真,展現在了遊人面前。
西湖中的手划船
作者單位:杭州市西湖學研究會西湖遊船文化分會、杭州市西湖遊船有限公司
文字:陸紹榮 朱紅
圖片:陸紹榮 朱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