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果回顧2020:
推倒雕像與美國文革
(6月15日)
美國黑人弗洛伊德給白人警察沙文跪壓窒息而死的事件,不但引發了全美國的抗議示威和暴動騷亂,也帶動了對英美殖民歷史和黑人奴隸制的大反思,而其中最為注目的就是大肆拆除歷史人物的雕像的行動,因為這些美國已故名人的雕像被視為是種族主義和種族壓迫的象徵,這就讓一場「反對警方對黑人暴力執法」的運動,演變成一場美國的「歷史文化大革命」。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美國就是一個年輕的國家,而黑奴制度就伴隨著美國歷史的演進,直到林肯總統籤署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在1863年1月1日生效,黑奴制才在法理上「壽終正寢」。但是,在紀念林肯廢奴100周年的時候,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雖然高度讚揚林肯的「廢奴宣言」,但也明確指出系統性歧視黑人的現象存在於美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自金恩博士的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發表至今,歲月又過去了半個多世紀,期間也已經出現過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非裔總統歐巴馬。
誰也沒有料到,一個五次進監獄的美國黑人弗洛伊德,在白人警察的膝蓋壓制下哀求「我不能呼吸」,竟然觸發了美國歷史上第三次「黑人解放運動」,而且還帶動了對黑人種族主義的歷史大清算。
美國內戰時期主張維護黑奴制度的南方邦聯首都、維吉尼亞首府裡奇蒙首當其衝。南方邦聯第一位總統、也是唯一一位總統傑斐遜·戴維斯的雕像轟然倒地,令人聯想起美軍攻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後,政治強人薩達姆雕像被群眾拉下來的情景。當然,肯塔基州政府很聰明,不勞示威者來衝擊,負責該州古蹟歷史古蹟的委員會以壓倒性票數,決定將州政府大廳矗立在林肯雕像身後的戴維斯雕像「請」出去。當然,不少市政府「識時務者為俊傑」,不待抗議示威出現,就順應大勢。比如在弗羅裡達的傑克遜維爾,市長庫裡(Lenny Curry)就宣布拆除該市的11座南方軍雕像。
在樸茨茅斯,由於市議會決議推遲拆除南方軍紀念碑,示威者乾脆用繩索、磚頭、斷線鉗、錘子等工具「斬首」並推倒了四座當地的南方軍將領雕像。在這些雕像中,數量最多的當然是南方邦聯軍總司令羅伯特·李(Robert Lee)的雕像,全美各地有關他的雕像、紀念碑以及以他命名的地點有223處,故而,推到李將軍雕像的行動在全美各地都展開了。在阿拉巴馬州,羅伯特·李高中門口的雕像已經不見蹤影,學校改名也是指日可待。李將軍或許生前有知,他當時告誡家族後人,不要為他雕像、樹碑。
拆除南方軍雕像有著充分的「政治正確理由」,因為這些雕像是在美國內戰結束後將近半個世紀,由南方州婦女團體在全美各地興起建造的,發起者除了紀念她們逝去的親人之外,另外一個目的仍然是象徵支持種族隔離的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因為如此,要求拆除南方軍將領的雕像的零星活動早就開始了,到了2017年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白人至上主義者大遊行引發流血衝突(川普開始時支持這一遊行,後在壓力下轉變立場)後,美國多地掀起更大的要求移除邦聯雕像浪潮,1700多座南方聯軍雕像到弗洛伊德事件時,已經拆除一半多,只剩下不到800座。可以預料,這次廢除雕像活動規模和勢頭都相當大,雖然不至於「全軍覆沒」,但大部分雕像被移除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當然,圍繞著雕像的政治角力,在美國南方諸州仍然會持續,因為近年至少有7個南方州通過了法律,加大對雕像的保護,比如阿拉巴馬州在2017年就通過立法,對有40年以上歷史的古蹟進行重新安置、拆除、改建或者重新命名。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波「雕像革命」中,好像出現了一些「擴大化」的傾向,大有全盤否定美國近代史的苗頭。美洲大陸的發現者、大航海時代的英雄哥倫布成了被清算的對象。在里奇蒙,哥倫布雕像先被塗了紅油漆,然後被用繩索拉到轟然倒地,接著被火燒後扔進湖裡。而在波士頓,一座著名的哥倫布雕像遭到「斬首」,只剩下無頭的身體,眺望他曾經出生入死航海至美洲的遠處大洋。哥倫布在這次反種族歧視大潮中遭殃,原因就在於他發現了美洲,導致了大量非洲人被殖民者以奴隸的身份販賣到美洲大陸,他難逃「罪魁禍首」之責。
不僅是哥倫布,連「解放黑奴」的林肯總統也受到池魚之殃。位於華盛頓的林肯紀念堂門口,也遭到示威抗議民眾的侵犯,有人在紀念堂門口的石壁上噴上了黑色的塗鴉。而在學術研究領域,林肯是為了公義還是為了戰爭的勝利而廢除黑奴制,確實長期存在著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