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仲夏時節,甘肅隴南市康縣天藍、山綠、花香,汩汩流水成韻,吟唱著幸福的生活。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了關於《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公示公告》,全國259個鎮(鄉)入選,甘肅康縣長壩鎮榜上有名。原本就因美麗花橋村聞名遐邇的長壩鎮又「火」了一把。
基礎設施再完善,美麗鄉村續新篇
「我們村去年開始修建美麗鄉村,全村的入社路,巷道、庭院全都硬化,每家每戶的房屋進行了風貌改造,還給我們修建了活動廣場。」長壩鎮王馬村村主任馬紅軍高興地說。
和王馬村情況差不多的老莊村去年也整村脫貧了。該村145戶540人,建檔立卡戶就有51戶211人,是個典型的山區村、貧困村。據該村第一書記、幫扶隊長夏軍回憶,他去年初剛駐村入戶走訪時,若碰到下雨天,到處都是黃泥巴。
「現在好多了,尤其是去年一年,我們村的變化特別大。鄉親們不走稀泥路了,也不用挑水吃了。今年我們還要進行農網改造,改變電燈不亮、電褥子不熱的窘況。」夏軍說,隨著村子裡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惹事生非、賭博酗酒的人沒了,抱團發展產業、參加公益活動的人慢慢多起來了。
在美麗鄉村建設和脫貧攻堅中,貧困群眾既是工作「對象」,更是「主體」,唯有組織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幫扶項目實施,激發內生動力,提振精氣神,才能實現穩定穩步脫貧。
「長壩鎮是『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會址所在地,今年年初我們就對全鎮18個村進行了環境綜合整治。在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過程中,我們在吸納原有鄉土氣息的基礎上,大力開展農村房屋風貌統一改造,將影響農村整體風貌的部分房屋外牆瓷磚進行清除改造,對重點村社逐戶拿出風貌改造方案,在注重實用的基礎上講求美觀、大氣,讓農村更有『農村味』。」康縣長壩鎮黨委書記楊壽松說。
民族團結謀發展,白壩村裡話幸福
白楊樹壩村因為白楊樹多而得名。走進村子,感覺空氣都是純淨的、綠色的。整齊的村莊,漂亮的樓房,寬闊的活動廣場,古樸典雅的「團結亭」在一排白楊樹的掩映中,充滿勃勃生機,更有些許詩情畫意。
白楊樹壩村白壩社村民張康英娘家在長壩鎮權壩村,本來是漢族,嫁到白楊樹壩村後,改為回族。其子馬江林,今年30歲,妻子是該鎮高石村人,現在也是回族。「20年前,我們村裡矛盾不斷,但隨著漢回通婚,本社的20戶漢族也主動放棄了養豬;平時都互相幫助、一起勞動,漢族家裡辦酒席也請我們回族廚師,慢慢的關係都很融洽了。」張康英笑著說。
今年54歲的馬佔均,回族,一棟兩層小洋樓就在國道傍邊,大女兒馬慧豔嫁到山東省菏澤市,大女婿李星在浙江開挖機,叫他去工地看材料,一個月6000元的工資,但他還是沒去。馬佔均說,「家裡現在變得這麼好,我一年販牛也能掙20000多元,還把家裡照看了,害怕出去了。」
漢回一家親。漢族村民張喜梅告訴記者,「在我們村漢族和回族都很親,都是鄰居,平時你來我往的,關係都很好。我老公的大哥就上門到回族家裡,現在也是回族,現在在長壩鎮街道上修建了兩棟樓房,他又是『牙行』(牲畜經紀人),一年能掙不少錢,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去年過爾德節時,縣委書記和我們歡聚在一起,給我們講民族團結的政策,謀劃村莊建設和經濟發展,還誇我們的飯菜很有特色。」白楊樹壩村白壩社社長孫芝森高興地說。
長壩鎮白楊樹壩村是康縣唯一的少數民族聚住村。近年來,康縣高度重視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工作,把關心少數民族生活,推進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作為重要工作來抓。
「去年8月,縣委書記李廷俊帶領財政、交通、發改、扶貧、水保等部門負責人實地調研後,召開書記現場辦公會議,專題安排部署了白楊樹壩村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工作,落實各類幫扶經費36.5萬元。」康縣縣委統戰部副部長黃治說,「在爾德節、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春節等重大節日節點,縣委主要領導和四大班子分管領導帶頭深入少數民族群眾中,關心生活,了解困難問題,查看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危房改造等方面惠民政策落實情況,推動少數民族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據了解,自2018年以來,康縣在白楊樹壩村已落實和正在落實的各類發展項目資金595.44萬元,有效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更好地解決好了飲水、看病、公共服務設施等民生實事,大大地提高了居民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指數。
牽住產業「牛鼻子」,群眾「腰包」撐起來
在長壩鎮大溝村,放眼望去,兩面溝裡全是直溜溜的水泥樁子,十幾個背影不停地忙碌著;走近一看,全是茁壯成長的獼猴桃和大黃。
↑康縣三鑫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正在獼猴桃基地管護苗木。焦楊紅 攝
「等獼猴桃正式掛果了,有效益了,我要把全村的鄉親們吸納到合作社,打造真正的生態產業園。」這片成規模的種植園是該村支部書記趙樹傑的「大手筆」。他高興地說,「今年我們的210畝獼猴桃的長勢都挺好,套種的150畝大黃成活率也很高。」
趙樹傑的康縣三鑫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7年4月,流轉了鄉親們的200多畝坡地和撂荒地栽植獼猴桃。「『墾荒』之初,我們信心滿滿,旋耕機都耕壞了11個,但由於土質、氣候、技術、樹種等問題,我們一期投資50多萬元的獼猴桃樹苗全部死亡。之後,我就到四川、陝西等地考察學習,邀請蒼溪縣的技術員做專門的指導,經過休整,我們又開始挖地,兩個挖掘機奮戰了整整一個月才把所有的土地全部翻新。」趙樹傑不好意思地說,「多虧其他4個合伙人和鄉親們的大力支持,不然我早就垮了。」
駐村幹部高淑紅說,「趙書記他們的合作社,截止去年底,給鄉親們發了23萬多元的工資,土地租金採用的是『見效分紅』的方式,從目前獼猴桃的長勢來看,三年後的收益會特別好。」
「去年我們用了400多個工,今年至少也得用1000個,基本上解決了留守在家裡的鄉親們的務工問題。」趙樹傑說,「等獼猴桃全部掛果了,我還要開發果汁、果脯、果酒等產品,並帶領全村群眾在房前屋後栽滿獼猴桃,打造全村生態採摘體驗園,發展鄉村旅遊,延伸產業鏈,讓鄉親們都有穩定收入。」
長壩鎮除了如火如荼的鄉村遊,萬畝中藥材也是保證群眾增收的大產業。「我們選準9個村建設中藥材種植示範基地,打造了1個千畝村,融合其他經濟組織落實了4個經營主體承包千畝中藥材種植,形成以大戶為示範,基地為核心,合作社為主體,龍頭作引領的萬畝中藥材產業布局,將中藥材產業打造成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並進一步建立健全了中藥材產業發展技術服務體系,採取三級管理、分級負責制,分片包幹技術指導,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培訓,做到技術服務無死角,產業發展無盲區。」康縣長壩鎮鎮長張俊文說。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培育產業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近年來,康縣長壩鎮圍繞全鎮農業產業化發展總體布局,以核桃、花椒、生豬、中藥材、鄉村旅遊五大支柱產業為主導,引導村社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家一特」的方向,積極培育家庭產業模式,以磨坊、豆腐坊、油坊、農家樂、農民客棧等為主體,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和經營模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美麗鄉村建設解決了群眾的住房和生活環境,產業發展為群眾實現穩定脫貧提供了保障,鄉村治理給群眾留下了可貴的「精神財富」。借著「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的東風,康縣長壩鎮一定會蹄疾步穩 ,勇毅篤行,扶搖直上。(經濟日報記者李琛奇 通訊員 焦楊紅 王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