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宏宇
大概是去年啥時候,寫了篇講教堂裡神甫口中「阿門」到底啥意思的文章,挨了不少噴,其中有些說得挺讓人長見識的,涉及了「希伯來語」什麼的,說明網友中還很是有「懂」的、說話有邏輯的、「噴」得有理有據的。
後來,多少去思考了一個問題,就是不同的宗教,都是以哪種世俗的語言為「正宗」、「根本」。實話實說,沒想太明白。
沒想太明白,遲疑著要不要繼續去想的當兒,看了一則有趣的視頻,提到「上帝聽不聽得懂英語」,倒像倏然受了啟發。
(一)由關於「信仰」的笑談引起的思考
那段視頻,是最近才看到的,實際發生時間,未必「最新」,但大概也遠不到哪兒去。是某知名「熱門」人文學者在某科技大學的演講,視頻截取的段落,主題是「信仰」。
演講中,學者講了個段子,說一位四川老哥,為兒子考學求神護佑,去了道家的祭所,卻又躊躇道家的神管不管考學這類事兒;或者哪一尊神才管。一聊之下得知,四川老哥的兒子,是要去英國讀書,他這當爹的,要向神求助的,就是這事情。
於是有人說,求去英國讀書的事兒,是不是得向英國那邊的神去求啊。想想很有道理。再一問,英國那邊的神,應該是「上帝」。那就應該去求上帝保佑。可是,問題來了——上帝是英國的神,八成聽不懂四川話;要去求,還得說英語。
這下麻煩了——這位四川老哥不懂英語!難道還要找個英語翻譯把願望講給英國那邊的「上帝」嗎?再往深裡刨,還是有問題——英國那邊的上帝,難道就一定懂英語?萬一不懂,那該用哪種語言去求呢……
大概齊就這麼個意思。把筆者沒想太明白的疑問,用詼諧的「例子」,生動再現了。
演講中,學者很明確道出他所認為的「宗教信仰」或說「信仰」的定義:對超自然、超世俗的崇拜對象無條件的信任。
進而提到,基於上述定義的「宗教信仰」,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以唯一的「創世神」作為崇拜對象。在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宗教中,只有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是符合的。
這番定義性表述,且不論「正確」與否,至少聽起來頭頭是道、幾無悖論,也就能算是「大差不差」吧。
在「創世神」的前提下,世俗的一切,包括所有被世俗的人類所操的語言,都是創世神所創。那麼,理論上,創世神就應該能聽懂所有語言,包括英語,也包括四川話。
《聖經》裡有個「巴別塔」的故事,就是說語言的。在故事的語境中,人類之所以操了互相聽不懂的不同語言,是「上帝」的意志使然。
(二)上帝真的未必懂英語
究竟上帝、英國人所崇信的那位,能不能聽懂英語,由上一節來看,該是能的。同樣「道理」,上帝,不管哪兒的,也應該能聽懂四川老哥的四川話。
但畢竟,這還是「猜測」。到底是不是,不敢定論。
如果翻回到四川老哥的疑問,假設上帝聽不懂四川話,那也許,上帝,即便是英國人崇拜的那個,也還真未必聽得懂英語。
這就涉及了關於宗教的「世俗」解說。
就說我們國人習慣將其「創世神」稱作「上帝」的基督教吧。
今時我們「教外」人士所說的「基督教」,應該是個相對廣義的概念。稍做細分,就能知道,這門宗教,在當今世界,有三個……三個什麼?就先說「分支」吧。其中在西方最為主流的,叫做「天主教」。梵蒂岡「教廷」,實際上是「天主教廷」。另一「支」,相對於天主教,也可以稱「新教」,亦即我們國家在相關定義中所說的「基督教」;是在中世紀之後經歷了宗教改革的。還有一「支」,是「東正教」,涉及國家不多,但影響也不可謂小。
具體都怎麼回事,作為「教外」人士,也說不出更多。稍稍敢說的,只有兩點:
其一,天主教也好、新教也罷,甚至包括東正教,其總的源頭,即「最早的基督教」的「最初」時候(公元前一世紀)生發、傳播,是在今中東地區,所最主要運用的語言,大概會是希伯來語。而目前還在使用希伯來語的國家,唯一就只有以色列。
其二,以梵蒂岡教廷為中心、輻射全球、對包括英國在內的歐美多國影響更大、更深刻的「天主教」,其經典文獻,特別是「宗教改革」以前的那些,最主要採用的語言,是「古拉丁語」。這門語言,現在已退出世俗的「工具應用」領域。相對來說比較接近的,是今天「拉丁語系」的幾種語言,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義大利語、法語,也屬該語系)。
假設,創世的、被天主教徒崇信的上帝,當真「生疏了」自己所創造的那麼那麼多不同的語言,大概最能「懂」或說最沒「荒疏」的,當屬古拉丁語了。這樣的情形下,如果傾聽「眾生」訴求,比較可能聽懂的,就該是「拉丁語系」那幾種語言。而英語屬於「盎格魯·撒克遜」語系,相異較大,不帶個翻譯,真還未必能順暢地「聽懂」。
(三)上帝無言
錯來,「上帝」這個詞兒,是咱中文翻譯來的。英語裡對應的詞彙是GOD;讓我們給翻譯成了「上帝」。就是說,上帝,作為稱謂,本質上,是個中文詞彙。
這就好比「佛」——佛、佛陀,是我們中國人翻譯過來的詞彙。
在此前提下,似乎很容易明確:「上帝」二字,嚴格意義上,並非專指基督教的「創世神」;亦即:用中國話說起來,「外國的神叫上帝」的說法,並不那么正確,至少不夠確切。
帝,也是中國字,用來指代世俗的最高統治者。上帝,「上天之帝」的意思。從詞彙的產生邏輯角度來講,是先有的「帝」,後才有「上帝」;上帝,是由帝「派生」來的。而「帝」,無論多麼崇高,其所指代的,仍沒脫出「世俗」範疇。由是,也可以說,「上帝」,是我們中國人對於「那個神」的「世俗化」指代,同樣也沒跳出「世俗」。按照本文前述那位學者所給出的「超自然、超世俗」的定義,用這兩個字指代人家的「創世神」,似乎有可商榷。
在我們這個從沒有具象化的「唯一創世神」的民族的語境中,有個說法很耐琢磨——上帝無言。字面的意思就是——上天的神明,是不說話的。
這是個頗有「哲性」的說法,凝練、精到地描述出我們對於「上神」也就是「上帝」的認識,或者也可以說,概括了他與我們的關係——因為我們從來都沒從他那兒得到哪怕一個字的語言形式的「啟示」、指令、解釋,甚至「一聲嘆息」,所以我們說「上帝無言」。
因為他從來都是用現象、趨勢、玄機,讓我們「自行腦補」著去理解他的意志,所以我們說「上帝無言」。因為我們與他之間,是用「心」去溝通,而不是用很可能並不確切甚至有可能並不誠實的語言;所以,「上帝」也永遠對我們沉默……
我們是崇拜「天」的民族。
我們民族認識中的「上帝」,是廣袤無垠、神秘莫測、無所不能的「天」。
「天」不說話,從不。
因為他也怕說錯,也不能保證不會說謊。
我們就更怕,更不能保證!
湛湛青天不可欺!
地上的人們,無論高低貴賤、男女老少,做任何事,說任何話,上天之帝,都大象無形地、默默地,審視著呢。我們有任何祈盼,如果相信他,也都用不著說出口,唯以真摯的誠實去願望即可。所謂「心到神知」是也。
這樣的話,兩頭兒都不用說話,聽懂聽不懂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