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李興佳 實習生 王嘉兆 記者 王訪賢
燒著煤爐的屋內,90歲高齡的教之忠老人,雙手緩緩攤開《禹縣誌》,指著一處豎排繁體字念道:「潁水出登封縣西少室山,東過逍遙鎮,至白沙入禹縣界」。
教之忠曾任禹州文物研究所所長,在禹州生活了大半輩子,比建國後的這座城市都要年長。他手裡的這本縣誌,有很多年頭,是民國時期所著。
原禹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長教之忠講述潁河歷史
書裡的這段描述,吻合了「潁河發源於河南登封」的說法。書中沒有提到的是,潁河在穿過禹州後,繼續向東流經許昌、周口、界首、阜陽、潁上而注入淮河,成為淮河的最大支流。
「五千年來潁河沒有大的改道,依然按照原來的河道在流淌,依據是我們曾在河道兩岸進行了大量的考察,發現了遺址。」寂冷的冬日,天漸漸暗了下去,思維依舊清晰的教之忠,向圍坐著的三個九零後,講述著發生在此地、卻已是四千多年前的禹州潁河往事。
教之忠翻閱筆記中記下的禹州志資料
【禹王鎖蛟】
講述潁河的故事,要追溯中華文明發源史。
一些學者認為,8萬到10萬前,「許昌人」就在潁河岸邊生息。8000年前,河南舞陽賈湖先民就開始在潁河岸邊種稻、糟酒、奏響七音骨笛,刻畫契文。
最廣為人知的大禹治水故事,就與潁河、禹州千絲萬縷。相傳,大禹的父親鯀治水九年,勞而無功被殺。繼任的大禹,採用「疏」而非「堵」的方式,開始治理河水。其中,禹王鎖蛟的傳說,在禹州當地可謂耳熟能詳。
2020年1月4日,河南禹州潁河
相傳,蛟龍藏匿在潁河裡,專門與大禹治水對抗。大禹率領人馬捉拿過程中,想出了用大火燒蛟龍的點子。就在點燃了大火正準備燒時,大禹的外甥庚辰大意放跑了蛟龍,大禹順著潁河一路追到禹州。狡猾的蛟龍化身為孤兒,被一對老夫婦收養,最後被大禹識破,用麵條變成的百丈繩索,將蛟龍套住後,投放到了鈞臺井裡。
眼看蛟龍被拿住後,兒子小姣龍想要為父尋仇,再次在河中作亂。大禹再次出動,打敗了小姣龍,後者向東逃命,逃到一個村莊,禹母娘娘拋下一口鐵鍋將它罩住。追上來的大禹,又將它投到村裡一口枯井裡,並用鐵鍋蓋住。後來人們就地建了一座禹母奶奶廟,讓禹王坐在井口上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潁河煤運】
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在教之忠老人看來,那是個沒有文字可以記載的斷檔史,一切只能是憑後人想像。
不過,據教之忠講述,近代卻有關於潁河的真實記載,流傳度較廣的即為潁河漕運故事。
這是一個有關清廉為官的故事。清朝光緒二十八年,外國侵略者妄圖掠奪禹州三峰山煤炭,時任禹州知州的曹廣權,不懼洋人,向清政府備案「三峰山礦禹人已先開矣!」隨後,他又親自主持創辦開採機構。為了煤炭外運,他令潁河沿岸居民,疏浚河道,加深河槽,築堤固灘,並改建潁河橋梁,開辦水上航運,使沿河得以行船載運煤炭和各種出口商貨。
2020年1月4日,河南禹州潁河
除此外,曹廣權興辦教育,不拘一格招收各階層學生,改四書五經為天算、格致。他重修了張良洞,並改建成潁濱經舍。
隔著一個世紀的今天,河南商報記者一行來到潁河河畔,張良書畫院正在圍擋施工,不日重開。
眼前的潁河水,在冬日下波光粼粼。一百多年前,相似的河水從這裡緩緩流過,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歷史與記憶在這裡交織迴響,綿延不絕。
【三個橡膠壩的故事】
到了現代,不同禹州人的眼中,潁河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和感覺。
對於土生土長的禹州人耿亞明來說,潁河就是「小時候去河裡摸螃蟹」、「洗自行車」。那時候,潁河只是從禹州小城淺淺掠過的一條小溪,距離耿亞明家只有幾百米遠。
對於曾經的知青來講,潁河見證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上山下鄉的知青歲月。他們胸前戴著大紅花,站在老式汽車上,從禹州市的北關老城門岀城,大汽車小心翼翼地從潁河石橋上走過去,把熱血知青一批批送到了無梁公社具茨山上。
對於八零後來說,潁河是孩童時代洗淨身體和心靈的靈地。每年端午節,周邊的住戶都會去河裡洗臉,傳說可以一年不害眼病,橋洞兩邊更是家家戶戶洗衣服的絕妙地方。
1951年發生了一個大事件,潁河上遊的白沙水庫正式動工,時任水利部部長傅作義與蘇聯專家到工地指導。教之忠老人回憶,許昌各縣都派人來義務支援,全靠人拉手扛。第一年,工人吃的六成小米麵、四成麥麵,第二年春天換成了六成麥麵、四成小米麵,再後來還給工人計評工分。
白沙水庫的建成,緩解了潁河泛濫問題,並存蓄水源,福佑禹州人民,恩澤至今。接下來潁河發生的另一個大事是,1972年建設第一橡膠壩。
第一橡膠壩總攔水高度8米,設計防洪標準20年一遇。再後來,到了2003年,禹州潁河第二橡膠壩工程開建,距離第一橡膠壩下遊5.5公裡。
也正是在這一年,馮慶偉畢業後進入禹州水利局,從此開啟了長達17年保護潁河的歷史使命,一直做到禹州橡膠壩工程管理處副主任。再到2007年,第三橡膠壩工程開工建設。
2014年,馮慶偉記得很清楚,缺水的禹州遭遇乾旱,橡皮壩裡的水已吃到近乎乾涸。到了10月18日,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許昌段試通水,丹江水緩緩流入禹州市潁河第一橡膠壩庫區,禹州百萬人民喜笑顏開,終於盼來了吃上甘甜水的日子,告別了單一的白沙水庫供水水源。
【從汙染到「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進入新世紀,潁河曾遭遇過重創。
當時,流經禹州花石、順店、火龍等的潁河流域,遭遇瘋狂挖沙。不法商人為謀取利益,不顧河道生態,挖沙導致河床乾涸甚至河道流向改變。
身為禹州攝影協會主席的耿亞明看到此,痛心疾首。於是,協會聯合攝影愛好者,跟拍記錄這一現象,並向相關政府部門舉報。他們甚至半夜開車趕往現場取證,一度被不明人士圍堵。
隨後,他們在網上大量發圖發文,進行曝光,引起了社會和輿論關注。禹州市政府部門注意到後,引起高度重視,召開現場聯合執法,對挖沙現象懲治。最終,經過多方力量,潁河的挖沙現象得到遏制,曾經的滿目瘡痍漸漸得以恢復。
這些年來,禹州對潁河的治理進入加速度,並且呈現出「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效果。從2016年起,禹州投資9.68億元,打造全長16.2公裡的潁河林水生態長廊,同步規劃配套14座跨河橋梁和親水平臺、遊船碼頭、垂釣平臺、健身步道、運動場、玻璃棧道、瓷雕藝術園、光影幻彩廣場、漣漪廣場等公共性、公益性設施。
禹州潁河風景(禹州市攝協供圖)
站在潁川大橋上,河南商報記者舉目遠眺,一個近看似魚躍、遠眺似瓷片的大橋造型,氣勢如虹橫亙在風光旖旎的潁河上。大橋身上的8500個LED點光源組成一個高空顯示屏,可在夜間變幻出斑斕色彩,與日景素淨的形態共同組成了猶如鈞瓷特有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效果。
人行風雨廊橋和潁川大橋已成為禹州的地標性建築,其景觀效果在禹州民間廣為傳播,被譽為「網紅橋」。而橡膠一壩至二壩的景觀亮化工程,更是營造出了「一河流光溢潁河,兩岸光景耀禹州」城市夜景畫卷。
禹州潁河風景(禹州市攝協供圖)
吃著潁河水長大的耿亞明,也從當年的戲水孩童長成了拍攝潁河的記錄者。他曾親眼看到成群的白鷺、天鵝在治理後的潁河旁棲息。
在他的鏡頭下,潁河沿橡皮壩順流而下,潺潺流水、楊柳依依和著飄動白雲,依著城牆根繞城而去。
禹州潁河風景(禹州市攝協供圖)
曾經的乾旱斷流、滿目瘡痍,早已成往事。
(見習編輯 李英旋 首席編輯 華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