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北京冷颼颼
到海南一定要到大排檔吃一頓像樣的海鮮,這是我臨行前一個非常堅定的念頭。雖然說如今在北京吃海鮮並不困難,高檔餐廳裡也有空運過來的海貨,但若論品質和烹飪的口味,還是感覺有所欠缺,無法找到記憶中的味道。
冬天的三亞暖洋洋
甫到三亞下了飛機,安排好住宿放下背包脫掉冬裝,我便直奔市中心的三亞第一市場,要儘快吃上一頓地道的海鮮。
三亞第一市場
三亞第一市場規模很大,裡面海產品攤位佔據了市場的大部分,品種和成色都是北京沒法比的。北京這幾年已經把市內的農貿市場全部清理乾淨,我家周邊十裡範圍內找不到任何的農貿市場、小商品市場、五金建材市場,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困擾。買東西就只能奔超市,那裡只有慘不忍睹的凍魚凍肉,而且價格還貴得驚人。
炒蟶子
我從第一市場裡挑了上好的蟶子、扇貝、基圍蝦,拎出來交給旁邊的飯館加工,菜端上桌後又叫上兩瓶啤酒,吃起來那叫一個爽。
蒸扇貝
先不說味道,單說這食材的檔次和新鮮程度,在北京的餐館裡要花上幾倍的錢。北方普通飯館做出來的粵菜海鮮味道,大致與廣東飯館做的宮保肉丁差不多,看著有點像,吃起來卻是另一種味道。
海口板橋海鮮市場
在海口時我也去了板橋路上的海鮮市場,規模和熱鬧程度雖然比不上三亞的第一市場,但是海鮮品種也是非常齊全的,而且價錢不貴。
海口板橋海鮮市場
海口板橋市場與三亞第一市場不同之處是,這裡一半是市場攤位,另一半是加工海鮮的大排檔,而且大排檔竟有幾十家之多,可以同時容納2000人就餐。從攤位上買好了海鮮,隨便選一家大排檔去加工,說好你需要的口味,商家只收取加工費和茶水服務費,價格都是公開透明的。
海口板橋市場大排檔
九十年代初在港澳工作時,周末時與朋友常到鯉魚門、西貢、大嶼山、長洲島去吃大排檔,也常去深圳、珠海吃大排檔,儘管餐館裡烹飪的海鮮會精緻一些,但大排檔的海鮮味道更接地氣,更有家的味道,而且價格非常便宜,所以深受大家喜愛。
蒸帶子
九十年代時香港的市區已經見不到大排檔,因為環境衛生條件達不到政府的餐飲條例規定,只有一些指定的地區可以經營大排檔
海口海南美食廣場
除了平民化的大排檔之外,海口「騎樓老街風貌展示館」旁邊有一座「海南美食廣場」,裡面聚集了許多小吃攤檔,就餐環境和衛生條件比大排檔要好很多,且價格不貴。
海南美食廣場
美食廣場的攤檔出售加工好的食品,海鮮品種眾多,有海南本地特色。
海南美食廣場
這個美食廣場的營業時間很長,從早上開門直到夜晚,什麼時候來都有可吃到東西,唯一的缺點是不能像大排檔那樣自己指定菜式和口味。
海南美食廣場
美食城裡有一個攤位出售一種海南小吃「大煎堆」,這種以糯米為原料油炸出來的碩大圓球,在燈光的映照下顯得晶瑩剔透,看起來非常漂亮。
海口老街小吃店
海口老街小吃店
海口騎樓老街上有幾家極富海南特色的小餐館,在這裡可以吃到本地小吃。其實海南除了文昌雞、螺獅粉以外,許多小吃都是挺有特色的。
三亞水果攤
海口火山公園步道邊的菠蘿蜜
海南地處熱帶邊緣,五指山以南完全是熱帶氣候,出產許多本地特色水果,椰子、菠蘿蜜就長在路邊,從北京飛一趟海南,豈有不大吃特吃的道理?
三亞海灘鴨子攤
在海南閒逛,從三亞到海口,最常見到的就是遍地的椰子攤。
海口老街餐飲店
不論是旅遊景點還是街頭巷尾,到處都堆滿了椰子。海南的椰子非常新鮮,小哥幫你三兩刀剝開硬殼,找到頂部的小孔,插一根吸管,喝起來清涼甘甜爽口,比任何罐裝人造椰汁都好喝,沒有黏糊糊濃重的人工香料味。
剝椰子的小哥
童年時看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吳瓊花從南霸天家逃亡後,在椰林裡跑啊跑,最後餓昏過去。洪常青見到路邊昏厥的吳瓊花,讓跟班到小龐遞上一個大椰子,吳姑娘大口地喝起來,那個享受的表情實在是饞人,我當時在想,這個椰子該會是什麼味道呢?文革時期物質匱乏,北方很難見到熱帶水果,我最渴望知道兩樣東西,一個是毛主席送給首都工人階級的芒果,另一個就是洪常青送給吳姑娘的椰子,它們究竟會是什麼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