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蒙曼:才華氣質遠勝於丹,24歲讀博,現45歲為啥不結婚?

2021-01-20 網易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詩出自蘇軾的《和董傳留別》。它表達的是即使家境貧寒,穿不起華麗的衣服,但只要位飽讀詩書,你就會表現得氣質才華橫溢,完全不需要依靠華麗的衣裝。

  飽讀詩書能讓一個人氣質才華橫溢,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的人——蒙曼老師。

  從小立志成為教師

  蒙曼,1975年出生於河北承德。蒙曼的父母都是老師,受父母的影響,蒙曼對教師的職業產生了深深的敬畏和濃厚的興趣,所以她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教師。每次她看到父母站在講臺傳授知識的時候,她成為老師的想法就更堅定了。


  不管是成為小學、初中、高中或者大學的老師,只要是能夠站上講臺,她都不介意。可她的父母的想法與她卻完全不一樣,可能是身為教師,深知這一職業的辛苦,所以她的父母都不希望她那麼快就把自己的未來定格在講臺上,希望她能順其而發展。

  初中的時候,剛接觸歷史的蒙曼就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覺得能在歷史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樂,這也導致她下定了將來要學歷史的決心。1992年,蒙曼考取了中國民族大學歷史學專業,正式開始她的歷史研究之路。因為深愛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本科畢業的蒙曼選擇繼續在中國民族大學專門史專業讀研深造。

  1999年,年僅24歲的蒙曼成功考取北京大學的中國古代史專業,開始她的讀博之路2002年,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的蒙曼選擇了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實現了成為教師的夢想。


  成為教師的蒙曼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選擇一步步認真的工作。憑藉著自身的努力,蒙曼於2006年擔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2010年成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之後的她更是節節高升。在她任教期間,獲得多次教學類的獎項,更是在2018年成為第十二屆的全國婦聯副主席。

  嶄露頭角

  蒙曼初次嶄露頭角是在2007年央視的《百家講壇》的舞臺上,而這一切,都得歸功於孟憲實。一開始,蒙曼與百家講壇是沒有任何的聯繫的,也從沒有登上舞臺講課的想法。是孟憲實的牽線搭橋,讓她與百家講壇有了聯繫,也讓她站上了《百家講壇》的舞臺。

  據當時孟憲實所說,《百家講壇》的編導問她有沒有可以推薦的人能夠上熒幕講趣味歷史的,他就推薦了蒙曼。為了一睹蒙曼上課的樣子,編導魏學來來到了蒙曼所在的大學不巧的是,蒙曼早早就結束了她的課程,但為了不辜負魏學來的遠道而來,蒙曼選了武則天的主題並講了十來分鐘,她也因此獲得了試講的機會。


  順利試講後的蒙曼開始正式錄製節目,而她所選擇的主題也是武則天。因為蒙曼在讀書期間就十分喜歡武則天,對於武則天,她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她選擇這個主題,是希望自己能用不一樣的方式去講解武則天,去為大家揭示真正的武則天,也希望能把枯燥乏味的歷史講得生動有趣。

  在講完武則天的之後,蒙曼受到了網友的廣泛好評。有無數的人被她生動有趣的講課方式所吸引,也被她溫文爾雅的形象所吸引。更有人把她與當時紅透半邊天的於丹作比較,親切的把她稱為"小於丹"。

  2008年,蒙曼為廣大觀眾朋友帶來了《太平公主》,2009年,時隔半年的她再次帶著新故事《長恨歌》來到《百家講壇》的舞臺。出名後的蒙曼,一邊在大學為學生講課,一邊在熒幕上為廣大觀眾朋友們講課。


  當紅評委

  如果說,《百家講壇》讓蒙曼獲得"小於丹"的稱號,那麼《中國詩詞大會》則是讓蒙曼的風頭勝過於丹。2016年,中央衛視推出一檔名叫《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並邀請蒙曼作為他們的評委老師

  作為一檔國內遠出的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一經播出,就獲得超高的收視率。隨著收視率的上升,蒙曼也被更多人所知,成為紅極一時的評委老師,她的風頭也因此勝過了於丹。

  蒙曼被能成為紅極一時的評委老師靠的不僅僅是樣貌出眾,更是靠她的飽讀詩書、才華橫溢。在一期節目中,蒙曼非常看好的一名選手落敗了,為了鼓勵他,蒙曼當場為他改寫了一句詩"但願惜花人常在,詩千首,酒千觴"。蒙曼的這次改寫,把原本詩句帶有的惜花傷感之情,變為祝福他人之情。她的這次改寫直讓網友連連稱妙。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中國詩詞大會》讓蒙曼的風頭勝過於丹,也讓蒙曼因犯下低級錯誤而招致罵聲。在第五期的一期節目中,蒙曼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解讀成了農民播種的過程。該期節目播出之後,蒙曼因為她的解讀錯誤而招致了一片罵聲,更有甚者質疑她的專業水平,認為她也會步於丹後塵。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蒙曼所學的是歷史專業,對於詩歌,她並沒有太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加上中國的古詩詞文化博大精深,不可能能夠全都理解的深入透徹。所以一兩次的解讀錯誤是很正常的事,我們不要因此過多的去責怪她,去質疑她的實力,畢竟她的實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45歲卻仍是單身

  蒙曼,一個樣貌出眾,才華橫溢的人,如今45歲卻仍是單身。有網友說,蒙曼的單身,可能是因為她常年的忙碌的工作,沒有時間去談婚論嫁,以至45歲的她仍是單身一人,也有網友說她"佛系"。


  在一次採訪中,蒙曼為自己發聲了。蒙曼老師說,她只想將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不會過多的在乎外界對自己的看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也在飛速的發展,如果一直在自己的位置上呆著,很快就會被歷史所拋棄。所以,她鼓勵年輕人應佛系和狼性共存。

  "看飛花堆街,流水成劫。賦古木清絕,情字一撇",希望蒙曼老師早日找到那個與她風雨同舟的人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北大才女蒙曼改編秦觀詞驚豔全場,紅過於丹的她45歲至今卻仍單身
    1992年,蒙曼收到了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正式成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的一名學生。在中央民族大學求學的那四年裡,蒙曼享受到了最充實的生活;她喜歡帶著書本去請教老師、喜歡拿著紙筆去山水裡寫詩作畫、也喜歡在涼亭裡讀一讀蘇東坡的詩歌…四年後,蒙曼憑藉優異的成績成為中央民族大學的歷史系研究生。
  • 詩詞大會評委蒙曼44歲至今未婚: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蒙曼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眼睛小小的,個子也比較矮,很多網又都說她"輸在了顏值上""拉低了詩詞大會評委的整體水平"蒙曼卻用實力證明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她是有才華的,是書香中的女子。同時,她也是《詩詞大會》中四位常駐導師中的唯一一位女性,之所以那麼受歡迎,就是因為她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深厚的文學氣質。她出生於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文化的滋養,父母是她前行道路上的指明燈,也正是這樣,造就了她一身的才華。
  • 中國詩詞大會評委蒙曼,書香中走出的才女,告訴你讀書到底多有用
    這位貌不驚人的才女,32歲登上央視《百家講壇》,《中國成語大會》更是讓她名滿天下,她知性優雅,出口成章,舉手投足散發「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質。其實,一個人會成為怎樣的人與他的家庭和成長環境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 北大才女留學美國,28歲嫁50歲導師,現任哈佛教授
    從小就展現出文學天賦田曉菲是一位當之無愧的才女,她1971年出生於哈爾濱,後來隨父母工作移動在天津長大,在4歲時開始讀詩、學詩,並且還發表了人生第一首詩!後來相繼出版了5本詩集,不少天津的老文學家都是她的忘年交。
  • 北大才女16歲寫《十三歲的際遇》,入選初中課本,她如今怎樣了?
    你還記得初一語文課本的一篇文章《十三歲的際遇》嗎?它是北大才女田曉菲於1987年10月,在她16歲的時候寫的一篇小說。4歲的她在天津市文聯大院的地震棚裡開始接觸文學,特別是對詩歌極有天賦,小小年紀便在《天津日報》發表第一首詩,之後又出版了5本詩集。在天津第13中學,13歲的田曉菲還獲得詩歌創作獲獎,並結集出版。因此,她被北京大學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破格錄取。
  • 17年前,24歲北大才女患癌去世,北大首次為學生在八寶山舉行葬禮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它的長短,而是它所產生的意義,有的人活到七老八十也不知道自己這一輩子到底幹了什麼,而有的人的生命只有短短24歲,卻讓人永遠的記住了她。人生原本是一張白紙,如何在這張白紙上描繪出精彩的篇章,就要看你如何精彩地活了。
  • 北大破格錄取的13歲神童,北大才女田曉菲,赴美留學嫁給美國教授
    01我國當代神童的典型代表之一,她十三歲時就被北京大學破格錄取,是北大著名才女學霸。畢業之後她選擇出國留學,之後嫁給了一位53歲的美國教授。她的選擇讓很多人深深不解,然而她卻依然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她叫田曉菲,1971年出生於哈爾濱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 北大才女張培祥:18歲上北大24歲去世,卻為何破例在八寶山辦葬禮
    儘管張培祥從小時候開始就非常懂事,幫助父母做些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但是她的父母對張培祥寄予了希望,他們不想張培祥一輩子走不出大山,他們希望張培祥能夠在外面的繁華世界中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張培祥的父母想辦法籌集學費,送張培祥到村裡的小學讀書。
  • 她18歲考入北大,24歲去世,北大第一次為一學生在八寶山辦葬禮
    例如我們本期要聊的主人公,一位北大的才女,她18歲進入北大,但是24歲就離開了人世,她的人生似乎很好的向我們闡述了由此新的這個概念。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北大才女在北大的報刊裡面,有一篇文章曾經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賣米。它的作者是一個叫飛花的筆者,她的真實身份是北大的才女張培祥。
  • 21年了,你明白13歲北大才女,為何嫁給52歲美國老頭了嗎?
    13歲就上了北大,28歲就嫁給了一個53歲的美國老頭,35歲就成為了哈佛備受矚目的教授。 還沒等海子的名頭過去,第二年北大就迎來了一個13歲的天津女孩兒,引起詩歌創作獲獎併集結出版,而被北京大學的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給破格錄取。 她就是田曉菲,影響了許多青年學子的勵志楷模。
  • 3位中國最牛女博士:不受婚姻困擾,在世俗中活成一束光
    用顏寧自己的話說:「我不結婚,不欠任何人一個解釋。」2蒙曼,一個書香中走出來的才女。蒙曼從小喜歡看書,高中時以優異的成績和廣泛的知識面被保送至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就讀,並在中央民族大學攻讀了碩士學位,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當年,《百家講壇》的熱播使蒙曼走進大眾視野,《武則天》系列至今另許多聽眾記憶猶新,也讓我們記住了一位語言生動,邏輯清晰,飽含人文氣息的才女。
  • 北大才女張培祥離世,學校破例為其在八寶山送行,撒貝寧致悼詞
    才華往往被被美貌更能讓出彩,且才華所造就的美麗將隨著作品長久,北大才女張培祥就是這樣的人,雖然她已經離去,但其才華以及其優秀的文學作品卻一直讓大家銘記於心。在張培祥去世之後,學校感念其才華還破例為其在八寶山辦追悼會,其學長撒貝寧為她致悼詞,由此可見張培祥的出色才華。
  • 《全唐詩》四萬多首,這首24字情詩,想結婚或已結婚的都該讀一讀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這首六言絕句,就是這樣一首令人有些無奈的詩作,詩名《八至》,作者是唐代著名才女李冶。李冶與魚玄機等人並稱為「唐代四大女詩人」,都說紅顏薄命,才女又何嘗不是如此。李冶11歲被父母送到玉真觀修行,這在唐代的貴族女子中是很常見的事。因為頗有詩才,長大後的李冶結交了當時不少的文人,但她卻偏偏愛上了詩僧皎然。
  • 北大才女嫁導師,相隔14歲恩愛有加,29歲拿下博士躋身教授
    但是現在社會就完全不一樣了,女孩子不僅可以去上學,還可以從事任何自己感興趣的職業,並且有非常多的女性都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得非常出色,讓男人都感到佩服,就比如說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女學霸王延軼。他本科期間在北大學習,在29歲的時候就取得了博士學位,30歲的她就已經是武漢大學的副教授了,這樣優秀的女性是很多人心目當中的榜樣。
  • 從央視才女董卿到「詩詞才女」武亦姝,學霸的背後都有相似的家庭
    「詩詞才女」武亦姝 武亦姝因《中國詩詞大會》而被大家熟知,當時年僅16歲,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成為總冠軍,之後又以613分(上海高考成績滿分660)的成績考入清華新雅學院,入駐九字班。
  • 她是一位才女,自曝19歲開始沒斷過男友,今45歲卻不婚不生仍幸福
    徐靜蕾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女人。不僅是一位演員,還是一位著名導演。她是大陸首個票房破億的女導演。但是從她出道以來,緋聞就沒有斷過。她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她需要:每天學習英語1小時,毛筆字臨摹1篇,日記1篇,周日讀範文1篇,作業按時做,晨跑20分鐘,飯後散步30分鐘。後來徐靜蕾上學後,她父親就從工廠辭職了。
  • 翁帆嫁給楊振寧教授,而這位北大才女嫁給自己的老師,網友:很值
    翁帆嫁給楊振寧教授,而這位北大才女嫁給自己的老師,網友:很值 一個女人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嫁給了真正的愛情,汕大才女翁帆和北大才女田曉菲,都嫁給了屬於自己的愛情,這2位才女都嫁給了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教授,由於和伴侶之間在年齡的隔閡,對於她們所收穫的愛情也是頗受爭議和質疑。
  • 「北大才女」送快遞不是「人盡其才」
    身為北大才女,婚後,她卻放棄了北京的白領生活,選擇回鄉,選擇做快遞,甚至自己還騎車到處送快遞。(3月15日《成都商報》)  我國有句古話,叫做「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意思是說,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所有才華與能力;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儘量利用。總的意思是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 北大才女作文《賣米》原文閱讀 飛花張培祥經歷資料照片
    北大才女作文《賣米》原文閱讀 飛花張培祥經歷照片寫在前面  最近,整個朋友圈都在為一篇文章潸然淚下——《賣米》。  總以為《多收了三五鬥》的故事,只存在於那個年代的課本裡。卻想不到,竟是張培祥——一個出生於1979年的北大女生的整個少年。
  • 「可雲」45歲生日曬近照,悲情公主生活幸福,17歲女兒承父業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兩人一直是靠電話聯繫,雖然不見面但心卻越貼越近,1年後兩人奔現,之後很快就領證結婚 徐露是個非常佛系的人,不在乎圈內的名利,結婚之後她更願意做支持丈夫事業的背後女人,她說:「我不希望自己火,我希望我先生能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