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書院」指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嶽麓書院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 嗣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
嶽麓書院學規:時常省問父母;朔望恭謁聖賢;氣習各矯偏處;舉止整齊嚴肅;服食宜從儉素;外事毫不可幹;行坐必依齒序;痛戒訐短毀長;損友必須拒絕;不可閒談廢時;日講經書三起;日看綱目數頁;通曉時務物理;參讀古文詩賦;讀書必須過筆;會課按時蚤完;夜讀仍戒晏起;疑誤定要力爭。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
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宋代理學家朱熹出任知南康軍(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教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白鹿洞書院學規》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為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世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聖地。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百人。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北宋名儒司馬光、範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
中國古代四大書院——應天書院
應天府書院即應天書院、睢陽書院,其前身為南都學舍,為五代後晉時的商丘人楊愨創辦,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國家4A級風景區商丘古城南湖畔,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正式賜額為應天書院,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應天書院改為府學,為應天府書院,慶曆三年(1043年)改為南京(北宋陪都,今河南商丘)國子監,為北宋最高學府。
北宋初書院多設於山林勝地,唯應天書院設於繁華鬧市,人才輩出。隨著晏殊、範仲淹等的加入,應天書院逐漸發展為北宋最具影響力的書院,是古代書院中唯一一個升級為國子監的書院,被尊為北宋四大書院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