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在法蘭克福

2021-01-11 騰訊網

[摘要]如何按照國際專業的規範去推廣一個國家的作家,對於中國而言還是一個新鮮的課題。在今年剛剛結束的法蘭克福書展上,主賓國荷蘭與弗蘭德斯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問了一個敏感的問題……」一頭銀髮的Petra Hardt女士臉上露出遲疑的表情。

此刻,我們正坐在柏林蘇爾坎普出版社會議室裡,這家德國最負盛名的文學社科出版社旗下擁有黑塞、布萊希特、哈貝馬斯等超級巨星級作家。

作為版權部亞洲區的負責人,Hardt與中國打交道超過20年,在她滔滔不絕地向我們回顧了黑塞、布萊希特這些德國作家在中國翻譯的黃金年代之後,我不合時宜地提了一個問題:

「中國作家在德國翻譯的情況怎麼樣呢?」

法蘭克福書展在業界享有盛譽

Hardt陷入短暫的遲疑,在這個間隙我的目光掃過這間會議室。這是一間東德時期遺留下的建築物,典型的蘇式辦公樓,如果沒有牆上這家出版社社長的黑白照片,我會以為我們正在中國某老式國營出版社的會議室裡。在Hardt的斜後方,玻璃櫥櫃裡靜靜躺著一封手寫信件,上面寫著,「蘇爾坎普出版社,這是我唯一想要相伴終生的地方。——布萊希特」

房間的四周環繞著白色書架,全世界最耀眼的一些名字赫然在列:秘魯作家巴爾加斯·略薩、以色列作家奧摩司·奧茲……正前面書架上的一本書尤其醒目——奧茲的最新小說《judas》,中文世界還沒有它的譯本,德語世界反應如此迅速。全德每年引進版圖書份額佔12%,但是在蘇爾坎普出版社,這個數字達到了30%。

「我可以開誠布公嗎?」Hardt在短暫的遲疑後試探著問。

「當然。」我已經顯得有些迫不及待。

「我們當然非常願意更多出版中國作家的書,但實際上在我們出版社輸出和引進的比例簡直是太不合理了。」她坦率地說。有數據顯示,中文翻譯圖書在德國市場引進版圖書中佔比僅為0.39%,引進前三位分別是英語、法語和日語。

「首先,罪魁禍首是德國的漢學家們。」她率直地指出,「在中國的日耳曼學家往往是具有現代意識的,他們在思考中是不帶意識形態影響的。德國的漢學家至少最重要那些以前在東德受到教育,他們給我們推薦書很難真正出版,到現在為止我也不認為我們有漢學家可以拋棄意識形態給我們推薦一些好書。」

在德國,不僅是漢學家,媒體也常常被指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這可能和德國特殊的歷史背景——「二戰」和前東德有關。漢學家白嘉琳就曾經說過,「對媒體來說,快速下個政治結論是不費力的;費力的是,把一部文學作品從頭讀到尾,然後做出文學性的評價,這得下真功夫。」也因此,在德國市場,一些「異見者」常常會得到讀者和媒體的青睞。

當然這樣的判斷也會遭到一些德文媒體的反對。在《柏林日報》的辦公室裡,面對強烈的政治傾向會不會影響到他們對中國文學的報導和認知這樣的問題時,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當然我們的政治報導經常是具有傾向性的,但是我們的文學版或者書評版都有自己獨立的判斷,我不認為政治會影響到他們的判斷。但是中國作家在德國確實關注很有限,大概是因為翻譯的語言風格我們很難接受吧。另外,文學上大概還是有一些歐洲中心主義,我們不僅看中國文學很少,看很多別的地區的文學也很少。」一位資深的中國報導記者說。

文學上的歐洲中心主義,固然是一個很好的說辭,這也是很多中國作家、讀者對世界文學格局的基本認知,這樣形成的結論也顯得理所當然:世界不搭理你,你也甭一廂情願了。但是,在一些諸如Hardt這樣更具世界眼光的出版人那裡,他們並不天然對中國文學持有某種抗拒性,相反他們對中國非常感興趣,但是缺乏一個「靠譜」的中文世界的文學導覽者,顯然德國的漢學家迄今還無法承擔起這樣的角色。

「很多時候,你要知道,做生意這件事情,其實是看人,只要那個人在,事情就能做成。」她的語氣顯得很誠懇,「另外,在中國的對外文學推廣上,還是需要有一些策略上的改變。有很多事情你們可以做,但是你們並沒有做。我想這正是你們這一代年輕人需要去改變的地方。」

每年書展都會雲集很多出版機構。

以德國的對外文化推廣為例,為了推廣德國的作家和作品,相關機構一年四季馬不停蹄,「我們會帶著作家去和當地的年輕人見面,拜訪獎學金互換項目負責人……而中國作家只是把版權交給美國、英國的版權經理,認為這樣就可以賣出去肯定是不行的。就我所知,一些很小的國家,比如冰島、斯洛維尼亞也在按照國際的、專業的規範去推廣他們的作家。」

如何按照國際專業的規範去推廣一個國家的作家,對於中國而言還是一個新鮮的課題。在今年剛剛結束的法蘭克福書展上,主賓國荷蘭與弗蘭德斯就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荷蘭語或許是比中文更小眾的語言,用我一個文學研究者好朋友的話來說,弗蘭德斯歷史上就三個作家,或許連他們自己人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作家,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小眾的國家在書展上的表現讓人驚豔。

走進主賓國的展臺,就像走進一家劇院,刺眼的白晝和喧囂的噪音仿佛立馬被隔絕在外了,四周是用柔和的屏幕營造出的海岸,就像走入一處靜謐的海灘,散落著慵懶的躺椅。躺在椅子上小憩一會兒,會發現海水的色彩和波紋每一秒都在變化,甚至能感受到海風吹拂,夕陽西下。當你在為眼前呈現的視覺美學驚嘆不已的時候,一個荷蘭小夥子或許會走到你身邊,為你朗誦一首有關大海的荷蘭語詩歌,雖然聽不太懂,但優美的音律和那種氛圍會瞬間打動你,此刻你再凝神看看海,會發現那片海洋帷幕的背後其實是水墨般的書影,那裡才是圖書展示區。

這和我們參加的很多中國書展大賣場的感覺截然不同,荷蘭和弗蘭德斯人在這裡顯示了驚人的耐心和美學感知力,他們營造的是一種詩意的、浸潤式的體驗空間,每一處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而文學、書籍在其中顯得如此貼切。更讓我驚嘆的是除了一種美學上的驚豔,主賓國還發明了很多有創意的小遊戲,藉助高科技來推廣他們的作家和作品。

在VR體驗區,你可以戴上眼罩觀看一出VR短劇,而這些短劇片段都是根據荷蘭作家的作品改編的。在一個叫做圖書醫生的遊戲項目中,作家或者譯者穿上白大褂扮演成醫生,讀者可以和醫生玩上一個有趣的遊戲,醫生詢問病症:沒有時間?缺乏愛?失眠?……然後開出「藥方」——荷蘭語的書籍。主賓國不僅把自己圈在主賓國館裡,他們還以各種形式進入各個展館,在露天的廣場上當然還不忘玩上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美食品嘗和自拍項目。即便走出書展,法蘭克福大街上的書店裡,你也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的專櫃,藍綠色的海岸線裝點著書店的透明櫥窗,荷蘭與弗蘭德斯就像一片身段柔軟的大海浸潤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這讓我想到了這次法蘭克福書展上中國作家閻連科的一番講話:「從捷克到西班牙、瑞士到德國,我每走一路見到書店我都要走進去看一看,我去的地方有非常多的中國遊客,書店裡的中國書少之又少,所以我第一次體會到了博爾赫斯說的一滴水消失在大海中,一粒沙消失在沙漠中。」對於中國文學而言,如果我們能像海域之國荷蘭與弗蘭德斯一樣將大海柔軟地融入每一處縫隙中,一滴水或許就沒有那麼容易消失了。

在這次法蘭克福書展上,中國也正在做出各種努力,除了閻連科以外,劉慈欣也來了,德文版的《三體》即將出版,年輕的作家路內和於一爽也來了,孔子學院啟動的「中國文學新聲音」項目還將在世界各地推介一批年輕的作家。在這些活動的現場,很多德國讀者饒有興致地聆聽來自中國的聲音,人氣當然說不上火爆,但也座無虛席。

全球的出版人也對中國表現出一種切實的興趣。在商務俱樂部論壇活動中,很多人認真聆聽法蘭克福書展副總裁柯樂迪女士與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龔曙光的對話。柯樂迪女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中國的出版社目前正在積極地引進圖書版權,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太多中國的版權賣到國外去。中國有很多值得推廣的文學作品,對此您怎麼看?

龔曙光的回答是:開句中國式玩笑——家裡日子好過,誰還願意出去闖?另外,我們對西方文化的認同、尊重和了解,目前已遠遠超過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尊重和了解。在這方面所形成的逆差正在縮小,但徹底的改變還需要時間。龔曙光的這句玩笑話讓不少人在會心一笑的同時印象深刻,就在幾天後我和一家西班牙語文學代理公司的負責人閒談時,他還引用了這句中國式笑話。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輪番在世界各大書展上擔任主賓國,中國作家也被邀請參加各式各樣的世界文學節,但是這些旅程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改變和塑造自己呢?卡夫卡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假如你走過一片平原,假如你有良好的走的意願,可是你卻在往回走,那麼這是件令人絕望的事情。

這讓我想起託馬斯·曼《魔山》中的那個叫做卡斯託普的年輕人。在這部小說的開始,兩天的旅程徹底改變了這個年輕人,一次遠離故土的旅行常常能把人從他的各種關係中分離出來,放進一種自由、原始的狀態,在這種隔絕當中,在他和他土生土長的故土中擠進來一個空間,這空間顯示出通常只以為時間才有的力量。

中國的出版社、作家什麼時候懂得了這樣的「空間」,擁有了一種真正「遊蕩者」的精神,也許才能真的開始與世界對話,而不是自說自話,才能真正以一種符合世界規範、專業規範的方式走向世界。

在中國年輕一代的作家和出版人身上,某種因為自卑而自大的封閉感正在消失,他們或許是中國現代以來最具全球化視野和經驗的一代作家。就像著名的批評家李敬澤所言,「他們並不像他們的一些長輩那樣,先定地認為中國和西方之間存在著原罪式的精神或文化落差,並為此羞愧,而這種羞愧的寫作曾經暗自支配一些中國作家,但現在,這些年輕人或許更加坦然。」

對於年輕一代而言,或許正是「因為家裡的日子好過了,所以要去世界闖一闖」。到底如何「闖」呢?在和Hardt談話的結尾,我向她徵求意見。這個精瘦的老太太,灰白眼睛炯炯有神,思索片刻說道,「要建立一個作家的國際名聲是一項非常龐大的持續性的工程,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比較有效的做法是可能一次就帶10個作家,但一遍遍重複,而不是花很多錢弄100個作家,然後弄一次就完了,要不停地重複。另外要先翻成英語,畢竟德國漢學家的數量不多。」

緊接著Hardt,年輕的Christoph Hassenzahl先生補充道,「對於中國文學,我覺得沒有普遍意義上的持保留態度。認識一個作家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文學不應該有文化差異,培養和推廣的過程很重要。」一個月後,Christoph即將接替Hardt成為亞洲事務的負責人,這位年輕的繼任者告訴我,他正在興致勃勃地準備學習中文,而來自中國上海的70後作家小白的作品《租界》也即將由他們出版。

文/olivia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德文全譯本譯者做客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館
    新華社法蘭克福11月3日電(記者王平平)《三國演義》首個德文全譯本譯者、德國漢學家、翻譯家埃娃·舍斯塔格(中文名尹芳夏)3日做客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館,與總領事王順卿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
  • 「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論壇在京舉辦
    2020年9月29日下午,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姚建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劉江凱和人民文學出版社編審陳彥瑾,做客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進行了一場題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向世界」的對話論壇,圍繞當代文學的翻譯、傳播、推廣、海外影響力、未來展望等方面展開了交流,並以國家一級作家雪漠及其作品的海外翻譯與出版為例
  • 德國法蘭克福印象
    德國法蘭克福印象歐洲之旅一直是我的一個願望,曾到過很多中國周邊的國家和地區,領略過傳統的東方文明和以佛教文化為中心的東方宗教文化。此次歐洲之行很想親眼實地看一看,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城市面貌,人文風情。
  • 法蘭克福羅馬貝格廣場
    法蘭克福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元年前後,那時萊茵河和多瑙河是羅馬帝國北方邊界,但兩河並不相連,其間無險可守,因此羅馬人修築了連接兩河的長城。這座長城固然不能與中國的長城同日而語,但也連綿數百公裡,從法蘭克福附近經過。於是羅馬人在這裡設置了駐軍營地,這一帶成為邊境要塞。隨著羅馬帝國的國力日衰,法蘭克福的圮毀的軍營早已被人遺忘,直到8世紀查理大帝稱雄後,這裡才又成為軍事要塞。
  • 綜述:疫情下的法蘭克福書展在線上成功舉行
    新華社法蘭克福10月18日電 綜述:疫情下的法蘭克福書展在線上成功舉行  新華社記者左為 沈忠浩  第72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18日閉幕。受新冠疫情影響,本屆書展絕大多數活動轉至線上舉行。  中國青年科幻作家陳楸帆與其作品的德國譯者馬克·赫爾曼隔著屏幕實現了二人的首次「會面」。赫爾曼在對話中說,德國也感受到了近年來中國科幻文學的熱度,科幻作家劉慈欣、郝景芳和陳楸帆的作品都被譯成了德文。他表示,部分原因在於科幻文學探討的是全人類面臨的問題,涉及對當代社會的反思。陳楸帆分享了創作的初衷,表示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提供了科幻文學的土壤,人們更傾向於去思考人與科技的關係。
  • 德國法蘭克福迎來「中國節」
    新華社法蘭克福8月30日電(記者沈忠浩 左為)德國法蘭克福市30日迎來「中國節」。市中心衛戍廣場上的戲曲、武術、民族歌舞、書畫、剪紙、茶藝等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表演以及中國美食展吸引了大量當地民眾。
  • 《環球時報》記者探訪法蘭克福書展:書展和出版業的未來在哪
    德國電視一臺稱,受新冠疫情影響,上周日結束的世界最大圖書交易展會——第72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絕大多數活動轉至線上。書展主辦方本周宣布,來自103個國家/地區的4400多家參展商、20萬名用戶註冊參加了本屆書展。法蘭克福大學文化學者佩特蘭德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本屆法蘭克福書展是圖書業的一個轉折點,疫情正加速全球圖書業的數位化進程。」
  • 法蘭克福車展上的中國秀
    兩年一度的法蘭克福車展已拉開帷幕。法蘭克福車展有著超過百年的歷史,素有汽車工業「奧運會」的美譽。不過如今看來,這屆法蘭克福車展卻有點冷。今年,中國品牌成了主角。在16.8萬平方米的展廳面積中,將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800家廠商參展。中國今年將有79家企業參展,是參展企業最多的國家,去年有73家中國企業參展。不僅有WEY、紅旗等汽車品牌亮相,而且還有諸如長城控股旗下的蜂巢易創、蜂巢能源、曼德電子電子和諾博汽車系統等零部件公司參展。
  • 在法蘭克福,看不見未來
    在10月9日晚上的開幕式上,德國外交部長韋斯特維勒、紐西蘭副總理英格力士(English)、法蘭克福市長以及幾位來自紐西蘭的作家代表都致了辭,不過,《南德意志報》引用著名諷刺雜誌《泰坦尼克》的話說,韋斯特維勒的講話毫無新意,說來說去就是文化多元性,不過是把2009年中國主賓國時的講話改了幾個詞而已。但也許這正是紐西蘭人所期待聽到的。
  • 一位法蘭克福老人的中國茶「緣」
    【茶和天下·走向世界的中華茶文化】    在歐洲金融之都法蘭克福,「茶道—中國茶與藝術中心」在林立的高樓間鬧中取靜,吸引著德國各地的中國文化愛好者。     「茶道—中國茶與藝術中心」是德國目前最大的藝術茶館,面積達300多平方米,其前身是2013年在法蘭克福近郊伊森堡成立的「茶道—文化之家和藝術畫廊」。中心創辦人、德國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會會長,67歲的格哈德·塔姆向記者介紹,他自己與中國茶文化結緣已有30年之久,將中國的茶葉、茶品、茶藝、茶道傳到德國,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 法蘭克福總領事館開放日展示中國成就
    【歐洲版駐德國特約記者 蘇曉】5月25日,連日陰雨的德國法蘭克福天氣好轉,風和日麗,我駐法蘭克福總領館迎來主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架起中德友誼之橋」的公眾開放日活動。進軍歐洲的國酒茅臺積極參與活動,現場開瓶斟酒為四方來賓送上祝福。
  • 法蘭克福在茶香與書香中迎接中國春節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阮佳聞):1月11號,創刊於2006年的中國《茶道》雜誌在國內30多個城市以及海外多個國家的茶館主辦第十屆全球茶友迎春茶會——「茗讀會」。 其中,在德國西部城市法蘭克福舉行的「茗讀會」吸引了當地不少茶文化愛好者。
  • 法蘭克福汽勢之聲:紅旗領銜這些中國品牌組成法蘭克福最強中國館
    汽勢Auto-First|滿江紅與往年法蘭克福、日內瓦等國際車展,「個把」中國汽車品牌參展之外,9月10日開幕的2019法蘭克福車展上,中國品牌集體綻放,尤其是國慶節前紅旗的那一抹氣勢紅,讓人倍感自豪。
  • 法蘭克福旅遊攻略 中國公民赴歐在法蘭克福機場停留注意事項
    WrV瀟湘晨報網法蘭克福。資料圖WrV瀟湘晨報網  法蘭克福旅遊攻略:據外交部中國領事服務網消息,近年來,法蘭克福機場作為重要國際航空樞紐,日益成為我公民赴歐或前往其他國家的重要中轉站。為避免上述事件發生,現提醒如下:WrV瀟湘晨報網  一、實際行程須與申請籤證材料相符WrV瀟湘晨報網  為避免在法蘭克福機場通關時被認定為「騙籤」導致被拒絕入境甚至原機遣返,團組或個人申請申根籤證時,務必提交真實行程材料,向擬訪問的主要目的地申根國家駐華使領館申請與旅行目的相符的籤證,同時在法蘭克福機場入境時應攜帶申辦籤證時提交過的相關材料備查。
  • 美因河畔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的羅馬廣場在老城中心,是法蘭克福現代化城市中仍然保留著中世紀古老面貌的唯一廣場。中世紀時期整個法蘭克福的集市和商品交易以及政治性集會和法庭審判都在這裡舉行。由羅馬廣場東側穿過半木造建築就可以看到法蘭克福大教堂。這是一座14世紀的哥德式的建物,又稱為「皇帝大教堂」,因為這是德國皇帝加冕的教堂。
  • 法蘭克福,歷史與現代在此交融
    ▲德國 法蘭克福坐落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是德國第五大城市,也是黑森州的最大城市,同時也是歐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法蘭克福擁有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和鐵路樞紐,是許多人開啟德國之旅的第一站。▲法蘭克福俯瞰@德國國家旅遊局「法蘭克福的會客廳」想要了解法蘭克福的歷史,一定不能錯過被譽為「法蘭克福的會客廳」的羅馬貝格廣場。
  • 聚焦|中國品牌從法蘭克福車展走向世界
    導語:兩年一屆的德國——法蘭克福車展在9月10日正式拉開了帷幕。作為全球最大、資歷最老的車展,開幕當日即成為業界的熱議話題。話說法蘭克福車展已經舉辦到了第69屆,其位於世界工業強國的德國,每年都會吸引數以萬計的車企及參觀者,在全球國際性車展中的影響力一直是無出其右式的存在,有人形象地稱之為汽車界的「奧運會」。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場全球汽車行業矚目的盛會上,悄然刮起來一股「中國風」。據車評社了解,參加本次法蘭克福車展的中國企業將達79家之多,毫無懸念成為了本屆車展最多的國家。
  • 法蘭克福,歷史與現代在此交融
    法蘭克福俯瞰@德國國家旅遊局「法蘭克福的會客廳」想要了解法蘭克福的歷史,一定不能錯過被譽為「法蘭克福的會客廳」的羅馬貝格廣場。這裡是法蘭克福老城的中心,建成於中世紀,是現代化的法蘭克福城唯一仍保留著中古街道面貌的廣場。羅馬貝格廣場上有三座600餘年歷史的新哥德式風格的市政廳,最具特色的便是其樓頂處三角形的山牆立面。在羅馬帝國時期,這裡是選舉和國王加冕期間慶祝活動的地點,如今是法蘭克福市長辦公室的所在地。
  • 德國法蘭克福舉行街頭公益活動支持中國抗疫
    新華社法蘭克福2月27日電(記者左為)一場名為「我們與中國攜手」的街頭公益活動27日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這場由中德人員共同組織的活動表達了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良好意願,還向路人送出了象徵友誼的花種。
  • 加拿大將同時擔任兩屆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
    中新網柏林7月10日電 (記者 彭大偉)法蘭克福書展方面10日表示,原計劃在2020年法蘭克福書展(今年10月14日-18日)以主賓國亮相的加拿大將實體展示推遲至2021年。這意味著加拿大擔任這一全球最大圖書業展會主賓國將橫跨2020、2021年兩屆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