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味起源於亞洲。中國,馬來西亞和印度風味的各種香辣美食,像水煮魚,香辣蟹,雞蒂卡馬沙拉,湯姆蔭湯等,都是辛辣食物愛好者的最愛。
火辣辣的墨西哥
墨西哥是辣椒的發源地,全球約一半辣椒都生長於墨西哥境內,紅的、黃的、青的、綠的應有盡有。墨西哥不僅是天下第一辣國,而且它的辣椒是世界上第二辣的辣椒,過百種的辣椒,新鮮同曬乾的名稱各有不同,炮製方法亦多不勝數,如用於醃肉、煲湯、燒烤、沙拉、糖果、飲品都有,真可謂是無所不辣。
正宗的墨西哥菜,材料多以辣椒和番茄主打,味道有甜、辣和酸等,而醬汁九成以上是辣椒和番茄調製而成。
特色推薦
喬盧拉辣醬
喬盧拉辣醬是世界上最令人上癮辣醬之一,也是墨西哥的一大品牌。主要材料是紅辣椒和各種調料。墨西哥的西多美食都是與喬盧拉辣醬的搭配而味傳天下的。
牛扒:通常在餐館裡吃的牛扒,多數人是不加任何調料的,有時頂多加一點鹽。不過墨西哥的牛扒卻不一樣,它是先用辣椒、鹽等調料醃製好的,煎好後,即使不澆汁也非常夠味。值得一提的是,人們通常認為紐西蘭的牛肉是上品,其實墨西哥的牛肉與紐西蘭的牛肉也不相上下,滑嫩清香。當然,配上辣醬就更過癮了!
龍舌蘭酒:龍舌蘭對於墨西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龍舌蘭葉可以造紙,而龍舌蘭的花朵十分尖銳,據說可以當作武器。而如今,龍舌蘭最重要的作用是製造龍舌蘭酒(T equila)。用龍舌蘭葉釀製成的龍舌蘭酒是墨西哥一大特產。龍舌蘭酒的度數比較高,喝起來會有一些辣辣的而帶香甜的感覺繞於舌尖,纏綿於喉。因為曾被西班牙統治過,而受到古印第安文化的影響,菜式均以酸辣為主。而辣椒,成了墨西哥人不可缺少的食品。
海鮮:墨西哥菜餚的特色就是口味濃厚、色彩絢麗。拿ceviche來說,它是一種鮮為人知的墨西哥美味。當地人把剛捕撈的各種海鮮浸泡在胡荽汁和酸橙汁中,用純天然的方法醃製而成。還有一種口味獨特的pipianes,它的調味汁取自花生、南瓜子和辣椒。也許想像不到,一種叫莫力的調味香辣醬,完全繼承了十七世紀的一個複雜的異域菜譜,它需要混和100多種原料才能製成它那特有的口味和誘人的深棕色,因而製作美味的莫力醬成了廚師們一顯身手而又頗費氣力的工作。
烤辣辣的阿根廷
阿根廷人吃牛肉以烤食為主。無論是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還是內地小城鎮,烤肉店隨處可見,許多家裡也裝有烤肉爐或備有活動烤架,甚至郊區一些公園森林裡都設有專門的烤肉架。在市中心區的大型烤肉商店門口,立著黑色或棕色的牛肉標本,栩栩如生。落地大玻璃窗內,熊熊花堆旁架著幾十斤一塊的牛肉,烤肉師傅身穿「高喬人」的服裝:黑的氈帽、緊身上衣和繡腿馬褲,脖了上繫著紅圍巾。一些烤肉店特意將烤爐裝到顯眼的位置,讓顧客聽著滋滋的聲音,看著紅紅的炭火,吃起來更有滋味。
吃烤牛肉時,各人根據口味自選佐料。如涼拌生菜,西紅柿、蔥頭等可去油膩,也有人愛加上油炸土豆條,同時吃長條麵包,喝紅葡萄酒。在食客等待進餐時,侍者會先送上一個烤肉大餃,下開胃酒。如在家請客,則先上一段麵包夾肉腸,然後才是烤肉正餐。
特色推薦
烤肉配奇米丘裡辣醬(Chimichurri)
烤肉隨處可以吃到,可是與阿根廷的奇米丘裡辣醬搭配就打不一般了,奇米丘裡辣醬也是世界上最令人上癮辣醬之一。Chimichurri是阿根廷和烏拉圭常用的肉用醃料。大多數阿根廷人只要一聽這個名字就流口水。主要成分包括切碎的香菜,蒜末,油,醋,辣椒片。
紅辣辣的突尼西亞
突尼西亞的海岸線綿長,擁有富饒的海產品資源,所以海鮮和魚在人們的餐桌上是很常見的。小麥以庫司庫司形式烹飪是突尼西亞的主要特產,蔬菜像紅辣椒,番茄,青椒,茄子和南瓜在烹飪過程中也被廣泛使用。由於突尼西亞的牛羊都是在芳香的草地上放養的,因此像羊羔肉,小牛肉還有山羊肉都別具風味兒。百裡香,迷迭香和草本調料的用法已經普及到了烹飪中。
突尼西亞的開胃菜往往選用乾果,橄欖或是章魚,烏賊與紅辣椒或其他調料拌在一起,加入檸檬汁或橄欖油味道更佳。你還可以用麵包抹上橄欖油品嘗經典的紅辣椒Harissa,要不就試試經典的牛肉奶酪布丁Tajines。
很具代表性的一頓突尼西亞飯是在主食亮相之前的一碗湯和一小盤沙拉,主食一般由烤肉,或其他家禽類肉當然還有魚或是燉菜與庫司庫司一同烹飪而成。新鮮的水果,酥皮糕點,由松籽和薄荷葉沏成的薄荷茶通常在飯後食用。
特色推薦
哈裡薩辣醬(Harissa)
哈裡薩辣椒醬,由番茄和辣椒製成,世界最令人上癮的辣醬之一,在北非甚至單獨作為一個開胃菜,尤其是在突尼西亞,在那裡每餐必吃。
酸辣辣的韓國
天氣溼膩膩,無精打採之餘,胃口也打折扣,此時最想吃點酸辣提神醒胃。一向以酸辣醒神味道著稱的韓國菜立即被提上日程。牛腸、牛肚韓國人愛吃牛腸和牛肚到什麼地步?「地膽」吉先生說:請韓國人吃魚翅鮑魚都不會有很大反應,但若你說請他們吃烤牛肚牛腸,保證口水「譁」一下就出來,立即噴飯答應的多!在韓國,牛腸牛肚可是由專門燒烤店來賣的,其中最老資格的一家是奧邁吉(是韓語小草屋的音譯,可不是「oh my god」的英文音譯哦,因為開始燒烤牛腸牛肚是在韓國路邊的小草屋裡賣的),這也是韓國第一家做牛腸牛肚燒烤的專賣店,在釜山起家到現在足有60年歷史。 推薦理由:「這個可說是韓國牛雜,但和廣州人喜歡的用八角、茴香等香料煮的牛雜不同,他們只是吃牛腸和牛肚,而且是用來燒烤吃。」牛肚的吃法
雖然烤牛肚牛腸也可算是牛雜的一種,但這個韓國牛雜和中國牛雜可是大不一樣。首先奧邁吉用的是青島黃牛,和我們平時吃慣的水牛牛雜比起來,黃牛的牛肚牛腸會較柔軟、有牛肉味些。最重要的是,黃牛的牛腸和牛肚裡有韓國人最愛的消化液,據說這可以令到烤出來的牛腸牛肚更香更有肉味。
雖然韓國人和我們一樣吃牛肚牛腸,不過他們可不像我們這樣全部都一鍋端。要知道,牛肚其實就是牛胃,每頭牛都有4個胃,韓國把牛的第一個胃稱為特級牛肚,也就是我們本地俗稱的牛肚領,它是牛肚中最厚一部分,脂肪少,沒有膽固醇,而且含有較多骨原蛋白,是女士心頭最愛。不過這個部分,一頭牛頂多有400克左右,金貴非常,在韓國,餐廳要買這個部分就得全副內臟一起買下,所以菜式價格高得叫人咋舌。幸好在我們這邊可以按部分買,而且因為中國人不懂吃這個,所以價格就比韓國便宜了一大截,一份220克的才78元,韓國人圈內傳開,大家紛紛飛撲來吃!
至於牛的第二個胃,也就是表面蜂窩狀的、我們稱之為金錢肚的東西,韓國人是不吃的。他們吃的是第三個胃和第四個胃。第三個胃叫千葉,我們這邊叫牛柏葉的,韓國人喜歡蘸醋醬或香油、辣醬生吃,不過奧邁吉這裡暫時還沒有。第四個胃,韓國人稱為小牛肚,比第一胃要多一點脂肪,烤起來特別香口,入口爽脆彈牙,比特級牛肚更多了一份嫩嫩的半流漿感覺。
特色推薦
Kochujang辣椒醬配牛排
世界最令人上癮辣醬之一,韓國廚房必備品。它看起來有點像番茄醬,但味道不一樣,成分也不同,主要由糯米粉,發酵大豆和紅辣椒製成。與烤牛肚,米飯等一塊吃,幾乎是一個完美神聖的結合。
辛辣辣的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菜系中,Assam Laksa最負盛名。馬來菜,以辛辣馳名,椰子是主要配料。季度菜也以辛辣為特色。
馬來西亞人的主食除米飯外還有桑粑,桑粑是將蝦發酵後做成蝦醬,拌上辣椒,放在石臼裡搗碎,澆上酸橙汁使之略帶藥味。米飯、桑粑加蔬菜是最基本的飯菜,若再加上洋蔥、大蒜、生薑、香料種、小乾魚等,就是比較豐盛的一餐。
特色推薦
馬來西亞最具代表性的一道名菜,叫「沙嗲」。
特色菜沙爹是經過燒烤烹調後搭配好吃的辣醬,風味十足。份量足夠兩人食用,12馬元。醃燻鮭魚和蘆筍沙拉新鮮綠蘆筍搭配醃燻的冷鮭魚片,口味清淡,20馬元。海鮮湯以新鮮的蝦、花枝、牡蠣等製成的湯,滋味鮮美、酸中帶辣,10馬元。海鮮炒河粉加進一種特殊的醬料,滋味較豐富,當做主菜,16馬元。
此外,酸對蝦、椰漿飯(用大米、肉及各種蔬菜作成)、羅惹(用生果摻以甜辣調味料拌成)和酸辣魚等,都是頗受遊客喜愛的馬來食品。
將雞蛋、豆類、大豌豆、蝦、魚、牛羊雞肉放在火上炒,這就是馬來西亞家庭必不可少的家常菜。
餐後點心有木薯糕和炸香蕉等。餐後水果有又香又甜的各種南國水果,如柑橘類、香蕉、鳳梨、西瓜等;季節性水果,如水果之王榴槤、奇異果等。飲料主要有椰汁。穆斯林禁酒,但馬來西亞國產啤酒,一向頗受好評,如果要點這種啤酒,一定要向店家說清楚,因為進口啤酒品牌很多。
特色食物:Murtabak是在印度薄餅中進肉片及蛋皮;Roti Canai是直接把薄餅沾咖喱醬再加肉片一起吃。
海鮮:檳城匯集了許多海鮮餐廳,是吃海味的理想地點。馬來西亞的特色水果主要有榴槤、山竹、紅毛丹、芒果、香蕉、木瓜、楊桃等。
爽辣辣的泰國
泰國菜以色香味聞名,第一大特色是酸與辣,泰國廚師喜歡用各式各樣的配料如蒜頭、辣椒、酸柑、魚露、蝦醬之類的調味品來調味,煮出一鍋鍋酸溜溜、火辣辣的泰式佳餚。招牌菜有冬陰功(酸辣海鮮湯)、椰汁嫩雞湯、咖喱魚餅、綠咖喱雞肉、芒果香飯等。魚、蝦、蟹都是各餐館的殺手鐧,什麼炭燒蟹、炭燒蝦、豬頸肉、咖喱蟹等等。這裡還有世界上最辣的辣椒!
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泰國朝天椒
據說,泰國朝天椒是世界上最辣的辣椒。泰語叫「老鼠屎辣椒」,可見這是一種極小但極辣的辣椒。它廣泛應用於泰國人的烹調藝術中,做菜不撒上幾顆切碎的朝天椒,就像吃川菜不加麻辣一樣。
傳統的泰國人用餐時是採取席地而坐的方式進餐,不過現在的泰國餐廳都是桌椅的座位形式。因此,在用餐方式上與一般的中餐並無差別。如果一同用餐者有長幼或是輩分之分,則由靠近牆壁或是離門最遠的上手座位起依次落座。
早期的泰國人的傳統用餐方式自由隨興,是以芭蕉葉盛飯,再以手取飯菜進食。而今日的泰國餐具也十分簡單,基本餐具為一隻湯匙和一雙筷子,以及一個圓盤。進餐時將飯盛進圓盤中,並用湯匙取有湯的菜餚吃飯,而筷子則是用來夾菜
怎樣吃泰國菜
由於不習慣用盤子吃飯,很多人剛吃泰國菜時會有一點不習慣。只要懂得正確的方式,就沒什麼困難了。吃泰國菜時正確的進餐方式是:就座先舀適量的白飯在盤中,再以湯匙將菜餚與飯拌勻,用湯匙以西餐喝湯的方式,由靠身體的內側向前方舀起,吃完再盛飯。由於菜餚種類多,所以不要一次盛太多的飯,以免各種菜餚混在一堆吃起來五味雜陳也不方便。另外,吃飯時不要為了圖方便將盤子端起來往嘴裡倒,既不雅觀也很失禮。
香辣辣的中國
說到中國的香辣系列美食,非湘川菜系莫屬了,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在這裡主要推薦幾款經典的香辣湘菜,與大家共享。
湖南辣子田鷄
這是一款重調味,用大量的姜,蒜及紅椒,酒烹製而成的湖南特色菜。很多年沒吃過了,小時侯要是做這道菜我一定要吃上兩,三碗飯。去任何一家湘菜館您都可以點到這款令人直流口水的特色菜。自己做的話也不失風味哦!
材料:田雞肉350克(去頭去腿後的重量)
調味料:料酒2大匙 、 生抽1大匙、 味精1/4小匙、 細鹽1/4茶匙 、紅椒30克 、生薑 30 克、 大蒜 30克
製作方法:
1. 田雞去表皮,切割去頭部及趾部。將前腿,腹部,大小腿分別切成三段。
2.鍋內冷油,放入薑蒜爆香後,放入田雞大火翻炒片段。
3.至變色後,加入料酒,紅椒段及所有調味料繼續大火翻炒入味。
4.最後至水份收幹即可起鍋。
四川火鍋
四川火鍋香飄萬裡,應該說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飲食文化盛事。如今即便是在大西北格爾木,世界屋脊西藏拉薩,北極村 漠河,甚至北美、西歐、東瀛,都可見到四川火鍋的蹤跡。
四川本地的火鍋店之多,令每一個來川的外地人嘆為觀止。大街小 巷,處處爐火熊熊,湯羹沸沸,霧蒙蒙的空氣裡也飄散著火鍋香。譽滿山城的火鍋館,既有列為名小吃的「一四一」等百年老店,也有數不清的小火鍋店和火鍋地 攤,一長溜一長溜地沿街列陣,首尾相連,少則十來家,多則三四十家。
火鍋作為中國傳統飲食,有著悠久的歷史。三國時的「五熟 釜」,內分幾格,可以同時調出5種味道。到了宋代,火鍋已被記入典籍,名叫「撥霞供」。清代火鍋更興盛,《清稗類鈔》記載:「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 一小釜。沃湯其中,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鍋』。」
四川火鍋始於清代道光年間。當街設攤備灶,放上一口大鍋,內置竹木條格,中分9格,一鍋滾湯,各人分煮付帳。後 來,為了避腥氣,加用麻辣調料,於是麻、辣、燙就成了四川火鍋的鮮明特色。
抗戰時期,華北、江浙人士擁入四川,四川火鍋店劇增,整日顧客盈門,四季不衰,雖在三伏仍然客滿。甚至連飯店、咖啡館乃至西餐廳也紛紛打出火鍋招牌 以作招徠,達官貴人宴請賓客也以火鍋店圍爐聚飲為時尚。
火鍋在四川如此得寵,有其根本原因。巴蜀人自古「好吃」,火鍋動用海 椒、花椒、老薑、郫縣豆瓣、醪糟汁、豆豉、川鹽、牛油、肉湯等料,調出的味豐富多彩。再者,四川人生性豪爽,三五知己一邊圍爐而 坐,相對舉箸,大擺「龍門陣」,海闊天空,氣氛熱烈,更令人開懷。近10年來,火鍋在四川日益繁榮,僅成都市火鍋店就約萬餘家。燙食品種從水牛肚、豆腐、 豬血、鮮肉、苕粉絲、蘑菇、黃花、木耳發展到海參、魷魚、海蝦、帶魚等各色海鮮。老氣橫秋的炭爐,也已被清潔衛生的氣化爐、電爐所取代。著名的獅子樓火鍋樓,日營業額逾十萬元,每天食客數千,令人咋舌。近日滬上連傳「四川火鍋挑起上海火鍋大戰」,甚至日本、韓國、泰國火鍋也入圍徵戰,不能不說是四川火鍋引出的盛舉。
四川火鍋的吃法
吃法一:燙(涮)。即將原料用筷子夾好,在鍋中燙熟。其要訣是:首先要弄清,哪些用料適宜燙(涮),哪些用料不可以燙(涮),而不是所有用料都可以燙食。 一般來說,質地嫩脆、頃刻即熟的用料適於燙食,如魚片、肉片、腰片、肝片、鴨腸、豌豆尖、菠菜、空心菜等;質地緊密、頃刻間不易熟的,則要多燙一會兒,如 毛肚、雞鴨肫、蔥、蒜、環喉、海帶等;一些不易燙熟的用料,如雞爪、鴨掌、肉丸、海參、蹄筋等,則必須煮食才行。其次,要觀察汤滷的變化。當汤滷滾沸時, 可燙食;當汤滷上油脂充足時,可燙食,這樣燙食味美又可保溫。再次,要控制好火候。火候過頭,食物則老;火候不到,則生。什麼樣的火候才合當?只要燙涮幾 次,體會汤滷變化、用料大小和性質及成熟等情況,就可掌握。燙時必須夾穩食物,否則掉入鍋內,一是煮老,二是煮化,撈不起來,前者如毛肚,後者如魚片。
吃法二:煮。即把用料投入汤滷中煮熟即可。其要訣要:首行,要選擇適宜煮食的用料。一般來說,鯽魚、鱔魚、泥鰍、海參、帶魚、墨魚、肉丸、魚丸、蹄筋、冬 筍、平菇、香菇、魔芋、粉條、雞塊、鴨掌、雞爪等適於煮食,這些用料質地緊密,必須經過長時間加熱才能食用。其次,要掌握好火候。有的用料煮久了,要散、 要化,如海參、魚片、銀耳等。只有血旺、蹄筋、魔芋、雞爪、鴨掌、鱔魚等可煮得久一些。
此外,再介紹一點吃火鍋的經驗。首先,毛肚、鴨腸等質地脆嫩,燙食時滷汁一定要滾開;要將其全部浸入滷汁中燙食;燙涮時不要使之離開筷子,見滷汁表在出現 水泡,即表明被燙毛肚、鴨腸恰到好處。其次,紅湯火鍋,麻辣味濃,但是可以根據需要在湯食時適當調節。其方法是:如喜辣味者,可以火鍋邊上的浮油處燙食; 如要辣味弱些,可在火鍋湯滾開處燙食;動物性的脆嫩原料如毛肚、牛肝、環喉等吃味較少,不太麻辣;而菠菜、蔥、蒜苗、蓮花白等蔬菜吃味較多,特別麻辣。可 根據原料質地及其吃味情況選擇。再次,吃火鍋須配茶一杯,並以綠茶為上,可開胃消滯,解油去膩,調節口味,減輕麻辣。
吃火鍋五大禁忌
吃火鍋一忌:過辣
專家表示,適量進食辣味食物是可以的。辣椒可促進人體排汗,增添涼爽舒適感。通過吃辣,還可助消化,增食慾,增加體內散熱。但並非所有人都可吃辣, 像慢性胃腸病、皮炎、結核、慢性支氣管炎、腎炎患者以及高血壓等疾病患者,不宜大量食用辣椒。過分食辣,使消化液分泌過多,引起腸胃黏膜充血、水腫、腸胃 蠕動劇增,還會影響到人體內分泌,食用過多還會令人心跳加快,循環血量增加,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尤為不利。
儘管每個人對辣的耐受度不同,但是為腸胃著想,又麻又辣的火鍋還是少吃為妙;並且不可一下吃得太多,並要儘量把調料調至微辣,少喝火鍋辣湯。另外, 吃完火鍋後要多喝些開水或濃茶,以稀釋辣汁,減輕對腸胃的刺激,這樣胃腸都會舒服一些。一旦有什麼不適,趕緊喝些清淡的飲品如稀米粥或牛奶保護腸胃壁。
據了解,在火鍋裡加一些「藥材湯料」,如黨參、枸子、山藥、紅棗、玉竹、沙參等,吃火鍋時,將辣椒或辣味等調料放在碗內蘸著吃,不要放入鍋內久煮, 都是防「上火」的好辦法。
吃火鍋二忌:食火鍋湯
不要把涮完的火鍋湯底當「營養湯」喝光。火鍋的湯大多採用豬、羊、牛油等高脂肪物質為底料,又多以辣椒、胡椒和花椒等為佐料,吃多了易導致高血脂、 膽石症、十二指腸潰瘍、口腔潰瘍、牙齦炎、痔瘡等疾病。另外,火鍋湯久沸不止、久涮不換,其中的成分會發生一些化學反應,產生有害物質。如:肉類、海鮮中 所含卟啉物質多溶於湯中,湯中的高濃度卟啉,經肝臟代謝,會產生大量的硝酸,引起痛風,出現關節痛症狀,嚴重時會損傷腎功能。所以,吃火鍋時應少食用火鍋 湯。
吃火鍋三忌:冷熱刺激
一邊就著熱騰騰的火鍋,一邊大口喝冰飲料,感覺真是爽啊!但吃的時候過癮,吃過之後就很可能出現問題。
不少人認為,這一冷、一熱混著吃,正好可以「中和」,到肚子裡既不冷也不熱了。其實,專家指出,一口麻辣燙火鍋,一口冰凍啤酒或飲料,美名其曰:中 和。實際上,忽冷忽熱,很可能對胃黏膜極為不利,冷熱交替,刺激腸蠕動,極易發生胃腸疾病,出現胃脹、胃痛、胃痙攣、腹瀉等症狀。因此,吃火鍋時應儘量避 免邊吃熱菜,邊喝冷飲,保護好我們的腸胃。
吃火鍋四忌:食生
很多人吃火鍋時,為追求鮮美的口感,往往把食物在火鍋裡燙一下就吃。其實,這樣的吃法除了造成消化不良外,潛藏於食物中的細菌、寄生蟲卵會隨食物吃 入胃腸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據研究,三種嚴重的寄生蟲病——旋毛蟲、絛蟲和囊蟲都可能通過火鍋傳播。不潔的豬肉片和牛肉片裡很可能含有這三類寄生蟲。目 前,雖不能肯定羊肉裡是否含有旋毛蟲、絛蟲和囊蟲,但曾有報導有人因吃涮羊肉而得了旋毛蟲病。如果得了寄生蟲病,就會渾身乏力,肌肉酸痛,身體浮腫,有時 候腳踏地面都會有刺痛的感覺。
吃火鍋五忌:過燙
剛從火鍋中取出鮮燙的食物,不宜馬上送入口中,應放在碗內稍涼一下再吃,以免燙傷食道黏膜,造成潰瘍或口腔膜起泡。如果常吃燙食,還會破壞舌面的味 覺,降低味覺機能,影響食慾。過燙的食物還會引起牙齒和上消化道病變。
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的溫度,太燙的食物,就會損傷黏膜,而火鍋濃湯的溫度可高達120℃,取出即吃的話,很易燙傷口腔、舌部、食 道以及胃的黏膜。特別是那些本來就有口角炎的人,吃了火鍋更容易加重病情。還有些人,身體免疫力低,容易發生反覆口腔潰瘍,一吃火鍋,很難癒合。如此反 復,還會誘發食道癌變。
因此,吃火鍋千萬不可心急,一是從火鍋中取出的食物量要稍微小些,二是夾出後涼一下再吃,保護好口腔和食道以及胃。
麻辣辣的印度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獨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歡用調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薑、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薑黃和茴香等20多種香料調製而成的一種香辣調料,呈黃色粉末狀。印度人對咖喱粉可謂情有獨鍾,幾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雞、咖喱魚、咖喱土豆、咖喱菜花、咖喱飯、咖喱湯……每個餐館都飄著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場上還出售各種調料粉,赤、橙、黃、綠、棕,五顏六色。
印度飲食禁忌
由於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飲食習慣也不同。虔誠的印度教徒絕對不吃牛肉,因為他們把牛奉為神牛。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衝突的導火索。由於印度教徒佔人口的多數(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歐洲市場上價格最貴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個盧比一公斤,價格之低廉令人咋舌。豬肉也比較便宜,因為穆斯林和高種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豬肉,低種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豬肉。羊肉價格最貴,因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耆那教徒更是嚴格食素,連雞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酪和黃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約佔人口的一半。筆者在德裡大學留學期間,女研究生宿舍樓的女孩子們約有一半吃素。她們大都出身於婆羅門或剎帝利種姓,以吃素而自豪,認為自己純潔,出身高貴。印度的牛奶價格便宜,質量也很好,男女老幼,都喝牛奶。奶製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質量也屑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幾十個盧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飯和一種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餅,還有一種油炸的薄餅,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萊、圓白菜、西紅柿、黃瓜、豆角、土豆、洋蔥、冬瓜等,每樣菜都燒得爛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黃色。長時間的熬煮使維他命盡失,令人覺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經西化,一股是一杯牛奶,幾片麵包,果醬、黃油,但中午飯和晚飯則是地遭的印度風味,每餐都有豆子湯。印度的豆子種類繁多,有大如蠶豆的紅豆,還有黃豆、豌豆等,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鹽,用來做湯。
怎樣吃印度菜
印度人進餐時一般是一隻盤子、一杯涼水,把米飯或餅放在盤內,菜和湯澆在上面。多數印度人進食時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餅內,或用手把米飯和菜混在一起,抓起來送進嘴裡。留洋的知識分子或中產階級家庭則使用刀、叉和勺子。
特色推薦
印度酸辣醬
世界上最令人上癮的辣醬之一,其中較受歡迎的是芒果,羅望子和堅果 ,紅辣椒酸辣醬。其他口味的還可以用甜菜根,蝦,咖喱葉和茄子等製作。用於搭配烤肉,煎餅等,味道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