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子為了逃避追債集團的騷擾和威脅,尋找與自己身世相似的女子並殺了她,獲取對方的身份重新生活。小說自始至終沒有敘述殺人和棄屍的過程,這樣的故事作為一部偵探小說的核心情節似乎過於平淡,日本著名偵探小說家宮部美雪的名作《火車》(南海出版公司2009年7月)就是這樣。
《火車》沒有複雜的情節線索和人物關係,沒有精心設置的罪案現場和重重懸疑,也沒有層層推進的縝密推理,仍讓人恨不得一口氣讀完。小說從本間警官為親戚尋找失蹤未婚妻關根彰子開始,一步步揭開罪案。
本間在各個城市奔波尋找認識這兩個女子的人了解情況,沒有太多偵破技巧。小說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讀者跟隨偵探通過一些支離破碎的線索和信息,重新構建兩個女子的生活以及尋找殺人原因的過程。
宮部美雪在小說中展現了女作家的細膩和柔情,她對受害人和殺人者都給予了同情。彰子是喬子的獵物,但是她們兩人都是為討債集團所逼迫而活在壓力之中。彰子只是想要自己幸福而過度透支消費,以至於只能去陪酒還錢最後破產,喬子則是被父親買房投機破產所累,被抓去從事特殊行業,婚後被騷擾不得不離婚。小說還分析了因提前消費過度透支而破產的社會現象,對現代社會濫發信用卡帶來的弊端和政府監督體制不完善進行了反思,並強調導致個人破產不能只怪像彰子這樣的消費者。在很多人都因過度消費和過度透支而備受煎熬的當下,宮部美雪這部在十幾年前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時寫就的偵探推理小說似乎又多了幾分現實意。
「火車」在小說中有兩個隱喻,一是拉載生前作惡的亡靈通往地獄的烈火之車,二是偏離了方向駛向毀滅的火車,不管哪一個意象,用來比喻像彰子和喬子這樣女性的人生都很貼切。與作者對社會制度的反思相互對應的是她對現代社會人們冷漠的描寫。彰子和喬子都是被人威逼的弱女子,她們力圖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但是無論是親戚、朋友或者丈夫,在關鍵時刻都無法依靠,她們失蹤後也很快被人遺忘。只有本間在追尋這兩名女子經過的足跡時,總是經常想像她們當時的生活情景,體味她們悽涼的心境,這其實是作者對社會小人物特有的人性觀照。 (來源:人民網-《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