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北,擁有千年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正以全新的姿態和飽滿的激情,奮力描繪一幅色彩絢爛的高質量發展壯美畫卷。
產城融合是這幅畫卷的主題。元和圍繞「千年元和塘,活力高新區」定位,以規劃為綱,致力打造相城區城市新門戶、產業新高地、科創新引擎,力求在全省高新區綜評中連續實現進位,擦亮「高」「新」底色。
用筆精細是這幅畫卷的技法。元和著力解決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社會治理難題,立足實際,推進網格化管理,同時激活群眾自治能力,精雕細琢一個美麗宜居新家園。
著眼未來是這幅畫卷的點睛之筆。面對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元和直面教育、衛生等民生事業短板,對外連結優質資源,對內健全服務體系,書寫一份高質量的民生答卷。
「作為相城區『一核三副』城市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元和緊扣相城區『12345』戰略思路和『四大戰略優勢』,主動融入蘇州高質量發展大局,各項事業不斷邁上發展新臺階。」相城區委常委、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黨工委書記朱小海說,元和將抓住高新區建設的重大機遇,不畏艱辛、不懼風雨,打造一流現代化示範區、一流創新型高新區、一流國際化都市區,以省級高新區建設的新跨越,擘畫全面小康的美好藍圖。
規劃為綱,造就產城融合樣板
始建於唐代元和年間的元和塘,北通長江、南入京杭大運河,連接蘇州、常熟兩大歷史城區,串聯起蘇州極具特色的吳文化、水鄉文化。相城區陸慕、蠡口兩鎮是元和塘流經的區域。2002年,兩鎮合併為元和鎮。2005年,元和鎮撤鎮改設元和街道。2019年底,江蘇省相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設立,與元和街道合署辦公。
彈指一揮間,元和已迎來風華正茂的「十八歲」。尤其是近十年來,元和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翻番,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7億元到24億元的突破,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從45億元到116億元的突破,呈現出令人驚嘆的蓬勃發展態勢。元和還大幅提高對教育、醫療、住房等公共供給的投入,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從30億元到103億元的飛躍。
成績雖然喜人,但元和歷任主政者都不得不承認,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年輕的元和起步較晚,面對板塊之間的激烈競爭、對比跑在全市前列的先進榜樣,元和如何積聚後發優勢,實現爭先進位,打造成為相城乃至蘇州的城市新門戶、產業新高地、科創新引擎?在朱小海看來,「規劃為綱」是元和一直以來嚴格奉行的「圭臬」。
如今的元和構建了「一軸一帶八大組團」的城市發展新格局,精彩呈現了一個產城融合的「元和樣板」。「一軸」是相城大道高端商務商貿經濟軸,打造相城高新區最具影響力和商業活力的都市經濟軸。「一帶」是元和塘科技文化創意產業帶,圍繞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建設,打造最具特色和創新活力的文化產業帶。「一軸一帶」相互延伸、相互交融,重塑了城市發展品格。
「八大組團」包括活力島城市副中心組團、陸慕中央商務商貿區組團、蠡口智能家居智慧生活組團、平門塘科技研發組團、元和科技園科技研發智造組團、總部經濟產業園組團、太陽路汽車流通產業組團以及虎丘溼地公園品質生活區組團,重在打造集城市智慧生活、數字經濟、技術成果轉化等為一體的城市格局。
規劃的全覆蓋,讓元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了明確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結合蘇州及相城的產業發展規劃,同時根據自身產業發展特色,元和形成了以「科技金融、數字研發、智慧醫療、文旅康養、高端商務商貿」為核心和以「配套部分先進位造」為特色的「5+1」產業定位。
數字研發產業主要分布在平門塘科技研發組團,目前集聚了近300家相關企業。元和科技園科技研發智造組團則聚集了蘇州數字大健康產業園、復旦大健康創新中心等載體,並培育出點惠醫療、潤裳姿式、福賽思生物等近130家創新型智慧醫療企業。相城高新區科技人才局局長許琰彬介紹,這些企業的業務涉及智慧醫療產業的各個細分賽道,比如醫療大數據、移動數字醫療、醫學影像設備、遠程醫療等,「鄰裡之間」就能促成合作。而隨著集聚效應的不斷彰顯,未來這裡將形成完整的智慧醫療產業鏈條,為蘇州「1號產業」輸送動力源。
產業的集聚,帶來科技創新「濃度」的不斷提升。2020年1-11月,元和實現規上產值42.74億元,高新技術產業企業累計實現產值25.79億元,增長9.22%,新興產業企業實現產值22.67億元,增長2.86%,分別佔規上企業產值的60.34%和53.04%。元和還新增專利申請1390件,授權667件;新增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省級孵化器1家,省級眾創空間3家。此外,相城高新區連續三年在全省高新區綜評中實現較大幅度進位,目前排名第24位。
創新作「引擎」,為元和的跨越式發展帶來無限動能,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高層次人才紛至沓來。截至目前,元和已累計引進國家級重大人才工程專家31人,培育各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24人,引進海外高端專業人才217人,數量均位居全區前列。
精雕細琢,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產業樓宇拔地而起,商業載體多點開花,居民小區管理有序……這樣一幅城市圖景,讓常住元和的近30萬居民倍感便利與舒心。然而,許多新元和人並不清楚,脫胎於老吳縣的元和,昔日還是農田水網密布、村級工業園連片的另一番景象。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打破了質樸、粗放的生活生產方式——原住民變成了城市居民,大量新元和人不斷湧入,在此創新創業,安家落戶。家庭小作坊也被工業化取代,新興產業加速崛起。相應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變了元和的城市格局與肌理,也對元和的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為城關街道,元和的面積佔全區的1/10,常住人口更是佔全區的1/3,社會治理任務十分艱巨。」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周良興坦言,不同於「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元和的公共配套相對齊全,要在原有基礎上做好治理文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更加考驗政府的施策能力。
施策講究精準與精細。元和以問題為導向,想在前、做在前,因地制宜破解城市成長中的「煩惱」,讓工作生活在此的居民底氣十足奔小康。
優質的城市環境是居民的剛需。面對環保、質監、安監等不達標的「散亂汙」企業,元和持續在全域推進「散亂汙」企業(作坊)整治行動。作為元和28個社區中任務最重的社區之一,自整治行動開展以來,莫陽社區共摸排出散亂汙企業275家,到今年底已完成全部整治任務,共騰挪出420畝土地。其中,28畝已變成綠化用地,3畝建成了停車場。「淘汰整治『散亂汙』企業,既能為居民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還能為區域高質量發展騰挪和預留空間,必須盡全力做好這項硬任務。」莫陽社區黨委書記楊惠志說,社區構建了秦埂區域、天鵝區域、莫陽區域三個網格體系,針對「散亂汙」企業分布、所屬行業、生產方式等特點,制定整治方案,精準有序開展關停、整治、搬離等工作,效果有目共睹。
鄉村同為社會治理體系的一環。呂池浜、灣裡是眾涇社區的兩個自然村。在這裡,「有事找網格員」已成為兩村村民的習慣。周曉琪是眾涇社區工作人員,也是呂池浜村的一名網格員,很多時候,他的辦公場所不在辦公室,而是田間地頭。「網格員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前哨』,就像『土地公』一樣,因此,對待負責的區域,要像對待『家』一樣熟悉。」周曉琪介紹,除了常態化的巡查走訪,他們還運用無人機,「掃描」田間地頭的衛生死角和整治盲區,再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對症施藥」。對於村容村貌等小微問題,網格員們當場就能攜手志願者、村民等一道解決。而像公共設施故障、村民反映要增設老年活動室等問題,就要上報社區二級網格甚至街道層面。「網格化管理最大的好處就是村民無需來回跑社區,在家門口就能反映需求。」
高水平的社會治理在於激活基層的每一個「細胞」。香城花園社區的做法是——圍繞百姓文化需求,打造文化志願服務隊這支專業隊伍。「晚晴之聲」合唱團、80後對話80後、「小閱芽」讀書會、非物質文化剪紙班……成立兩年來,服務隊大放異彩,培育出多個文化社團,讓社區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均有了可參與、可體驗、可共享的幸福陣地。香城花園社區黨委書記殷國鋒自豪地說,起初,文化志願服務隊的「服務員」均由社區工作人員組成,規模較小,但正因契合了群眾的文化需求,服務隊輻射作用日益顯現,甚至帶動了社區黨員、居民「一起玩」。「更多時候,社區工作人員無需插手,居民就能把一個個文化活動辦得有聲有色。」
整合資源,書寫滿意民生答卷
今年秋季學期,文徵明實驗小學啟用,成為元和乃至相城區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大事。文徵明實驗小學佔地50餘畝,建築面積4.3萬平方米,總投資2.2億元,設計8軌48班,不僅面向教育未來,構建了「國學+國際」「藝體+科技」的培養體系,還建設了高標準的圖書館、書畫館、國學館、茶藝室等,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空間。
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社會事業關乎民生福祉,是託舉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隨著群眾對美好生活期待值的不斷增加,以及高層次人才湧入對城市配套提出更高要求,當前,元和的公共資源還需進一步完善。「民生無小事,只有把群眾關心的大事小事都辦成辦好,才能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朱小海表示,深入推進民生改善,辦好各項民生實事,元和將外拓優質資源,通過高端資源的整合,為居民提供「嚮往的生活」。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截至今年9月,元和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及幼兒園35所,還有兩所幼兒園在建,預計將於明年投入使用。除民辦學校外,元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共20756人,其中幼兒園6479人。「從全區來看,無論是學校數量還是學生人數,元和均佔全區的1/3左右,每年教育投入近4億元。」元和街道黨工委委員王志強表示,雖然元和目前的教育資源能夠滿足民居基本需求,但隨著中小學和幼兒園招生數量的持續增加,從長遠來看,還要優化教育資源供給端。如今,元和已與上海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對接,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通過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用3-5年時間,打造相城區教育新高地。
衛生健康事業護航,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元和是蘇州醫療機構的重點承載區,吸引了蘇州婦幼保健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長三角合作醫院、蘇州藍十字腦科醫院等國內知名醫院相繼落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高級專家診療中心、相城人民醫院「大國工匠」周平紅教授內鏡工作站先後啟用。
瞄準高端醫療資源的同時,元和還著力健全基層衛生服務體系。綠色時光社區是元和首批拆遷安置小區,公共衛生服務資源相對稀缺。眼見社區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500人,不少老人還缺乏子女陪伴,在元和的支持下,綠色時光社區創建了相城區首個全科醫生工作室,彌補了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的短板。社區黨支部書記王海介紹,工作室由資深全科醫生和護士組成,每天向居民開放門診,街道還為工作室添置了基礎篩查設備,讓常規病診斷不出社區,平均每天門診量近20人。截至目前,元和已在8個社區建立全科醫生工作室。
除了「家門口」就醫,元和困難群體還可在「家門口」就業。落實相城區困難群體幫扶三年行動計劃,元和構建了「黨建引領、政府主導、五社聯動、項目帶動」的精準幫扶機制。相城高新區社會事業局局長、元和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吳雪華介紹,實施兩年來,元和共發起363個項目,涉及社會保障、醫療救助、就業幫扶、教育幫扶、基礎設施建設、生活服務六大類,項目由社會組織認領,與社區、社工、社區困難居民以及社會資源形成聯動,確保將幫扶落到實處。例如,御窯、姚祥、蠡口和富元四個社區建立了殘疾人之家,由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立「太溫暖」基金負責運營,社區導入社會資源提供輔助性就業崗位,社工組織轄區殘疾人參與,從事簡單的手工勞動。一天下來,平均每人能有45元的收入。
翻開元和規劃圖,正在推進建設的軌交7、8號線,與規劃的10、17號線在元和編織成網;活力島城市副中心提升改造計劃「活力環」將串聯周邊諸多配套設施,進一步點亮夜間經濟;長約2000米的陸慕老街將復原水街相鄰的城市空間,打造相城文化新名片……著眼未來,一幅高質量城市發展畫卷正在元和徐徐展開。
■ 本版撰稿 徐瑞雅 章夢燕
■ 圖片提供 相城高新區(元和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