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欒城縣假化肥致農民減產過半 土地被汙染

2020-12-19 網易財經

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縣,假化肥生產銷售形成了地下產業鏈條,汙染環境,坑害農民,在經過翔實的調查取證後,國家質監總局執法人員決定會同地方部門進行執法行動,然而,行動中卻遇到了一系列怪事。

大門緊閉,偷偷摸摸生產,河北省欒城縣孟董莊村和端古莊村幾十家復混肥場顯得非常神秘,國家質檢總局的執法人員用了三天時間的摸排暗查,繪出兩個村全部37家生產企業及窩點的區位分布圖,隨後國家質檢總局通知河北省技術監督局,決定2014年3月20日上午9點30分對孟董莊村和端固莊村進行突擊檢查。在突擊檢查之前兩小時,記者提前來到了孟董莊村進行了暗訪。

河北省欒城縣孟董莊村村民那邊可能多點,他這不是什麼大廠,就是一個家鼓弄蓋的。

在孟董莊一家寫著賣放心肥料的農資商店裡,只擺放著一種山東產的名牌復混肥料,沒見到一袋本地肥。

河北省欒城縣孟董莊村民:我們這隻賣外省的,不賣本村產的 外地的好。

這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這幾年村民寧願多花點錢捨近求遠買外地肥料,也基本不用本村企業生產的。此時已經到了上午8點多,根據提前約定,執法檢查人員將要一個小時後到達,就在這時,記者突然注意到,孟董莊此時突然停電了。而村民告訴記者,這裡平時極少停電,尤其是在上午更是罕見。

記者:你們這經常停電?

河北省欒城縣孟董莊村村民:停電了,今天停電了。記者:以前很少停?

村民:很少停電。

知情者:提前一天早有通風報信的,如果不通風,他們每天都在幹。不僅白天幹,晚上都在幹。

那麼到底是否有人通風報信呢,上午 9點30分,國家質檢總局和河北省技術監督局的熱法人員來到孟董莊村,這是要檢查的第一家生產復混肥的企業,它大門緊閉,沒有任何廠名標示,外觀和農家院沒有什麼兩樣。進入這個農家院,裡面卻「別有洞天」,院子中央露天堆放著上千袋氯化銨、焦炭以及一些簡陋的設備。順著一陣陣的敲打聲,檢查人員來到了一個車間裡,這裡面瀰漫著濃濃的白色煙塵並散發著極其刺鼻的氣味,沒有任何除塵設備,工人們正在粉碎一些原料。

復混肥場工人:看有合格證嗎?

質檢人員:打開看一下,板結了。這都結塊了。這個是失效的?這個應該是從含量上沒法保證了,水分高了,倒出來 也沒有(合格證)。

工人:這是廢料。

記者:怎麼這麼硬啊?為什麼這麼硬?是放的時間久了,還是著水了?

工人:我也鬧不清楚,這個準備做什麼用的我也鬧不清楚,我是工人。

河北省技術監督局工作人員:這些東西都板結了,沒有任何肥力了。

制假售假偷工減料,農民利益難以保障

國家質檢總局的工作人員說從現場情況來看,在現有條件下,正常生產都很難保障質量。如果這些營養成分已經大量流失的板結成品肥顆粒重新封裝,恐怕化肥質量更難以保障。但意外的情況又出現了,雖然正是肥料生產的旺季,但是廠家聲稱一直沒有生產成品,而從質檢部門執法來說,進行質量抽查必須有成品,所以沒法對這家廠子進行實物抽檢。


不合格的假化肥

國家質檢總局執法監督司打假協調處唐曉東:違法企業呢,以待檢品或白包化肥的這些形式呢來規避我們的檢查。隨著信息化和高科技的發展,農資違法行為也越來越隱蔽,打擊查處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特別是化肥行業。有的企業呢,季節性生產或夜間生產來規避我們的執法檢查,有的呢是在產品包裝標示上來打擦邊球。譬如說白包化肥,它是以這種待檢產品,它並不帶廠名,打上廠名廠址和成品的包裝,產完就拉走,在廠房外面,或者在銷售地換包裝,進行銷售。

很少停電的村子,在檢查前突然停電了,昨天還在正常生產的廠子競然沒找到一袋成品,接下來還會有什麼怪事發生呢?質檢工作人員又對同樣一家沒有廠名復混肥料廠進行了突擊檢查。

知情者:這個原料牌子是剛剛寫上去的,

更讓記者奇怪的是,在生產氮、磷、鉀三元復混肥的原料倉庫,卻找不到哪怕一袋鉀肥原料。

記者:沒看見你的原料鉀?

復混肥廠工作人員:鉀肥在原始公司裡,我們及時用著及時去啦我們的原料要到附近的縣去拉,在四十公裡外的元氏縣,現用先拉。

記者在跟隨檢查的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這些廠家好像都統一過口徑:全是廠長不在,一直沒有生產,沒有生產成品。這樣的結果就是由於沒有找到成品,質檢部門沒法對這家廠子進行實物抽檢。記者隨同質檢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孟董莊村突擊檢查了六家生產復混肥的廠子,沒有找到一袋復混肥成品,也就沒法進行復混肥的抽檢。難道這個有近20家生產復混肥的廠家的村子就不生產復混肥嗎?

知情者:他們當地地方保護非常嚴重,披著合法的外衣幹非法的事,一旦又來檢查馬上就有人說了。現在馬上就把東西(成品)轉移了。

據知情者透露,氮磷鉀三元復混肥中,鉀肥的成本最高,這些小作坊根本不捨得用,也就用的最少,氮和磷的含量也用的不足。

知情者:含氮,比如說15個,它給你10個,磷10個。它僅僅給5個,都是減一半。鉀,他說有10個,能給你5個就不錯了。甚至是沒有。

國家質檢總局執法監督司打假協調處唐曉東:化肥個別的違法企業在有效養分偷減,一半呢我們也了解了一下,偷減一噸養分,每噸化肥會降大概30至50的成本,所以就有這樣的一個利益驅動,個別的違法企業也是要通過這個來降低成本。

記者:偷鉀的現象比較嚴重是嗎?

唐曉東:前期鉀肥偷減的現象嚴重些,因為鉀肥的價格比較貴,相對於氮肥和磷肥

3月27日,記者第三次來到了復混肥生產專業村孟董村,生產廠家依舊是大門緊閉,只有一家開著大門,記者趁人不備,直接開車進入了這個廠家,而這第三次進孟董村,記者又有了新的發現。

知情者:正在生產,別讓他們發現了。不高興,暗訪小心點。就用這攪拌機就生產了。

【半小時觀察】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三進三出河北省欒城縣孟董村,雖然有些疑團還沒有徹底解開,比如說為什麼在公開執法前突然遭遇停電,為什麼執法中遇到的回答如出一轍,為什麼取樣都如此困難,但客觀說,我們已經越來越接近真相。如果沒有人支持,這三十多家化肥廠就不敢公然造假,如果沒有人支持,連記者都能輕易發現的問題地方部門在眼皮底下都不知曉,如果沒有人支持,國家質監總局的執法又怎麼會遭遇軟對抗。中央領導曾多次強調指出,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本位主義,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我們希望,中央的精神能夠得到嚴肅落實,尤其是在涉及農業生產安全、農民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更來不得半點含糊。我們期盼著河北省欒城縣能夠切實有所行動,希望我們第四次到孟董村時,我們看到的是合格的產品,而不是坑農害農的假化肥。

本文來源:央視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富島翔燕中國化肥增值行動這塊黑土地多施肥就減產農民應該怎麼辦
    黑土作為作物成長「樂園」,農民擁有了黑土,就相當於擁有了打開致富大門的敲門磚,然而在青海卻有這樣一片黑土,作物產量不高,農民種地還不敢多施肥,只要多施肥作物就減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近日由中海化學攜手農林衛視《中國農資秀》共同策劃製作的「富島 翔燕 中國化肥增值行動——高原黑土地上的增值」就講述了一個有關黑土地的故事。
  • 李比希化肥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李比希成為農民敬仰的人
    李比希任教的學校緊挨著的一大片農田逐年減產,農民們便找到李比希,希望他能研製出一種東西,可以給土地增加營養。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後,李比希發現東方古老的中國、印度等地的農民為了使莊稼豐收,不斷地給土地施用人畜糞便。李比希猜想,糞便中可能含有使土壤肥沃的成分,使莊稼吸收到生長所需的物質。有沒有一種東西具有類便的功能,使莊稼增產呢?
  • 源頭治汙回歸綠色 《農民日報》報導廣東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成效
    10月18日,《農民日報》報導世行貸款廣東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項目實施成效。閱讀提示為減少種植業和養殖業汙染排放,積極探索建立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長效機制,我國首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總投入達2億美元的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項目(下稱「世行項目」)於2014年在廣東省江門市投放。
  • 原農資企業營銷高管組團推銷假化肥被抓 專蒙農民
    原農資企業營銷高管組團推銷假化肥被抓 專蒙農民   一個熟悉和善於推銷農資產品的某農資企業高薪聘請人員,組團推銷假冒品牌化肥專蒙農民。
  • 河北石家莊欒城優化種植結構堅持生態優先不含糊
    10月30日,站在滿眼綠色的麥田旁,王國勝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耕地種糧食,咱農民心裡感覺最踏實!欒城是全國有名的優質小麥產區,雖然種草收入高,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很大。」像王國勝一樣,欒城草農大都將耕地改種糧食等農作物,至此,號稱中國最大、歷時20多年的欒城草地基本「歸零」,如期實現既定目標。
  • 2019市場如是說:有機肥成假劣肥料「重災區」、測土配方「叫好不...
    接受,但不能被『假化肥』給害了。」  陳正福透露,農村「偷含量」化肥多,比如標稱氮磷鉀總含量為 48% 的複合肥料,實際只有 36%。「因為含量每減少 1%,每袋化肥成本大約降低 6 元,不良商家就這樣以次充好『偷含量』坑騙農民。」  湖北棗陽市興隆鎮靈廟村種糧大戶陳大明說,一些「忽悠團」送點牙刷、礦泉水辦場講座就把假化肥賣給農民了,這種類似「給老人賣保健品」的套路,特別容易騙到農村種田的老人。
  • 河北固安一公園大量布置塑料假花假樹,綠會建議取締:汙染大
    河北固安一公園大量布置塑料假花假樹,綠會建議取締:汙染大 2018-12-11 13: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家複合肥料不合格,專騙農民老大哥?
    前段時間,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盤龍鎮羅崗村的村民鄒先生反映稱,自己買到不合格的複合肥料,小麥嚴重減產等情況,根據鄒先生提供的信息,工作人員到實地進行了走訪了解。據鄒先生講述,他從2014年開始承包可耕土地100多畝,2016年時承包規模已經達到300多畝,於同年2016年7月14日成立了雨馨庭農場,從2016年開始使用本村張明珠推銷的山東金供養複合肥,以後每年都使用張明珠推銷的金供養牌複合肥200多袋(50公斤/袋)。前兩年沒怎麼在意化肥的質量。
  • 民權化肥市場,究竟是誰家天下?(圖)
    老顏集鄉某村一名化肥經銷商本來跟曹劉之爭沒有任何關係,看到視頻後,主動打電話給有關執法部門,激動地說:「劉素英在說假話,去年9月她們還給我送來10噸化肥。」這一線索,讓記者突然發現了事件的另一面:宋健聲稱其母親5年以來都沒做過化肥生意,是真是假?  《法治中國》的這段視頻,也被民權一知情人士斥責為「不顧事實、顛倒黑白、斷章取義」。
  • 把化肥妖魔化,把有機肥全營養化,這讓農民怎麼用?因地制宜
    晉南果樹秋施肥就在去年時,康先生說還是要多施些有機肥料,我說對著呢,不過別不把大化肥不當飯吃,秋冬施大化肥也是有用的。康先生問為啥有人說秋季月子肥光有機肥就夠用了呢?道理就在這兒,果樹光施有機肥料,沒有適量大化肥,終究還是會感覺體弱的。
  • 東北的悲哀 正在逐漸消失的東北黑土地
    黑土地是東北的代名詞,也是農業富饒的代名詞。東北這片黑土地上的糧食年產量約佔全國五分之一,每年這裡生產約 225-250億kg的商品糧。雖然土地不會消失,但是富饒的黑土卻在逐漸的消失。據測算,黑土地現有的部分耕地再經過40-50年的流失,黑土層將全部流失。用涸澤而漁焚林而獵來形容對黑土地的開發可能有些誇張,但是用溫水煮青蛙來形容卻最為合適不過。要知道黑龍江、吉林兩省的黑土地是中國最肥沃的土地。總面積為一千萬公頃,目前已開墾出耕地七百多萬公頃,其糧食產量已佔兩省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 我市多家企業停產減產 積極應對汙染天氣
    為應對近段時間我市持續出現的中度汙染天氣,我市多家企業採取停產限產措施,為減輕汙染作出積極貢獻。12月3日下午,記者來到東寶區凱龍礦業股份公司。該公司位於子陵鋪鎮團堡村,佔地600多畝,主要產品為建築石料、精製石灰、納米碳酸鈣系列產品,有員工200餘人。
  • 有機肥+化肥=「絕配」!
    化肥的養分單一,含量高,肥效快,但延續時間短;有機肥養分齊全,肥效悠長,可改良泥土,培肥地力。二者混用,可捨短取長,全面供給作物生長所需養分,增進作物茁壯生長,提高增產效益。
  • 某博士請農民每天往地裡抓一把有機肥,地就好了,農民笑噴
    有機化已經是調理土壤的當務之急了,這一點沒錯,來源於之前40年農民為了產量大量地使用化學肥料。但大多數農民都沒有說化肥不好,國家也沒有說要杜絕使用化肥。偏偏有這樣一個博士天天叫人們不要使用化肥,並說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 河北「雪梨之鄉」減產八成 梨農「苦日子開始了」!
    趙州雪花梨是河北石家莊趙縣特產,因其果肉潔白如玉,似霜如雪而得名,史載有:趙州御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之說。其果實以個大、體圓、皮薄、肉厚、色佳、汁多、味香甜與趙州橋齊名天下。但是今年春天的一場倒春寒導致梨園大面積減產,今年產量只有去年五分之一。梨農坦言「苦日子開始了」!在趙縣梨區,這個年度雪梨的銷售可以分為三種情況,少數比較著急用錢的果農在剛採摘不久就把雪梨賣了出去,而那些不著急用錢的果農則把自己的雪梨存入了冷庫,第三批人是一些大戶,他們不僅留下了自己的雪梨,還收購了不少其他果農的雪梨。
  • 河北八大重點工程提高壩上地區生態承載力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段麗茜)日前,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壩上地區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實施方案》提出,提高壩上地區生態承載力,到2022年,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加強,水源涵養功能明顯提升,產業綠色發展模式基本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 專家提議,農民燒柴做飯太汙染環境,應禁止!看看農民怎麼說?
    文:銀子專家表示,秸稈汙染空氣,不能焚燒,否則汙染大氣,各地禁止焚燒秸稈。暫且不說燃燒秸稈會造成多大汙染,光說秸稈不燃燒該怎麼辦?這對農民來說已經夠頭疼的了。把稻草弄碎放在田裡吧,現有的技術不能製成粉末狀,倘若弄成粉末狀,專家又該提粉塵汙染了吧?因此,斷稈的長度、粗細各不相同,無法及時處理。這給農民二次耕地種麻煩不斷,比如蟲害增加,沒有燃燒殺死蟲子蟲卵,鬆軟的土壤也為蟲卵的生長提供了藏身之處。種植作物還因為土地過於鬆軟,種植不穩定,病蟲害,導致補種、補苗等。
  • 衡水武強縣大王莊村土地流轉促農民增收致富
    長城網衡水5月24日電(記者 劉炆 支兆琦 通訊員 郭志明)近日,記者來到衡水武強縣孫莊鄉大王莊村,這裡的村民告訴記者說:「我們已經嘗到了土地經營權流轉帶來的甜頭」。 正在給辣椒澆水的大王莊村村民孫建東告訴記者,土地流轉前,自家位於北大窪的8畝多地每年的純收入只有5千多元。土地轉租給北京世農種苗公司後,自己不僅每年每畝能拿到700多元的租金,他和妻子還都成了世農公司種苗繁育基地的工人,兩人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一年下來純收入就有3萬多元,是自己經營土地收入的五、六倍。
  • 《泉州市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方案(2021—2025年)》全文,農業面源汙染...
    「一控」,即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兩減」,即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三基本」,即畜禽養殖廢棄物(包括糞便和病死畜禽)、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實現資源化利用。農業面源汙染監測網絡常態化、制度化運行,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模式和運行機制基本建立,農業資源環境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提高, 農業生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農業生態文明程度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