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時代的阿爾泰人老照片

2021-02-13 蒙古文化微刊

ᠮᠡᠨ ᠪ ᠪᠠᠨ ᠡᠳᠦᠷ ᠳᠣᠳᠣᠮ  ᠊ᠤ

哈卡斯是薩彥-阿爾泰高原的一部分。據學者們推斷,人類的祖先早在30萬年以前就曾經在薩彥-阿爾泰高原和哈卡斯-米努辛盆地居住過。這一地區的悠久歷史是獨一無二和無與倫比的。哈卡斯以其古代歷史考古文物而聞名於世界。考古學家們稱之為「考古聖地」決非偶然。

一千多年以來,在現代哈卡斯的領土上曾經有過烏果爾-芬蘭語系民族、伊朗民族、古突厥民族等多種文化的碰撞。就連古代中國對於南西伯利亞各民族的發展也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在古代中國的典籍中曾經提及被中國人稱作「黠嘎斯」(黠xíɑ,音霞)的北方鄰居。這些民族之間的關係是非同尋常的:曾經發生過無數次軍事衝突、生存鬥爭和進行過活躍的貿易與文化交流的相安無事的時期。

自上古以來哈卡斯就有馱道聯結蒙古、中國  印度和在吉爾吉斯汗國時代就存在過與圖瓦相聯結的偉大絲綢之路的一個支路。遠在7-8世紀古突厥人的古文字碑上就提到過這條路。

據Л.Р.柯茲拉索夫教授推斷,葉尼塞河上遊盆地(包括哈卡斯)中的文字一直存在到蒙古遠徵,即存在到13世紀,而根據最近的研究,一直存在到更晚的17-18世紀時期。

在10世紀初期,顯貴的哈卡斯人把自己的子女遠送出國到北方中國去進修學業。在這一時期哈卡斯有懂得漢語和契丹語甚至受過中國教育的人。

自13世紀以來,薩彥-阿爾泰各民族,其中包括葉尼塞吉爾吉斯人開始遭受來自南方蒙古鄰居的越來越大的壓力。經過持續幾十年的浴血奮戰,結果蒙古軍隊侵入了吉爾吉斯(哈卡斯)國的領土,於是在1293年這個國家便淪陷了。

在哈卡斯的歷史上,蒙古時期的特點是人口大量減少,文化沉淪,封建制被粉碎。哈卡斯國解體以後,哈卡斯領土上的零散的封建王公由於內部和外部的原因終究也沒有能夠建立起統一的聯盟來。一直到17世紀初期才有了一定的穩定,那時形成了4個封建烏盧斯(公國),即阿特薩爾烏盧斯、阿特爾烏盧斯、葉澤爾烏盧斯和禿拔烏盧斯。管轄這4個烏盧斯的王公是統治民族吉爾吉斯人。

俄羅斯人把居住在葉尼塞河上遊一帶的當地人都統稱為「米努辛斯克韃靼人」、「阿巴坎韃靼 人」或「葉尼塞韃靼人」,而當地人自己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民族名稱,平時多使用各自的部落名稱,或較多地使用一個叫作「浩拉依」(HOORAJ)的名稱。17~18世紀時,在葉尼塞浩拉依-吉爾吉斯人(突厥人)、克特人(古西伯利亞人)和薩莫耶德人(烏拉爾人)等基礎上,形成哈卡斯部族。「

哈卡斯」這一民族名稱是十月革命以後蘇聯政府在進行民族識別和民族劃界時,根據我國史書上漢語「黠嘎司」、「轄嘎斯」這一歷史民族名稱的語音而採用的。

哈卡斯人是在古代葉尼塞柯爾克孜人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古代葉尼塞柯爾克孜人的族稱在中國史書上曾先後被漢譯作「鬲昆」、「堅昆」、「結骨」、「」、「轄嘎斯」、「乞兒吉斯」、「吉利吉斯」等。古代葉尼塞柯爾克孜人在歷史上曾建立過一個汗國,也有過文字,即「鄂爾渾·葉尼塞文」(突厥文)。

10世紀初,他們先受契丹人統治,13世紀初又受蒙古人統治。在長期的戰亂和難以在當地繼續生存下去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離開葉尼塞河上遊一帶向中亞及新疆遷移。到16世紀末為止,大部分葉尼塞柯爾克孜人都已離開了故土,只有少部分人留在了這裡。留下來的人們於17世紀時還建立過阿勒泰薩爾公國、耶澤爾公國等幾個小的公國,但仍受西部蒙古的管轄。隨著沙俄向東方的不斷擴張,葉尼塞河上遊一帶的廣大地區於1703年併入沙俄。1707年併入俄羅斯之前哈卡斯人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民族,而是零散的遊牧部落。

哈卡斯人主要從事半遊牧業和狩獵,飼養細毛羊、牛和馬,兼事農業,種植小麥、燕麥、馬鈴薯等。經濟和文化落後。

哈卡斯人(Khakass)是俄羅斯聯邦中的一個少數民族,共有10萬人,他們主要居住在哈卡斯共和國境內,有67000人,佔全共和國總人口60萬的11%多。另有一些哈卡斯人分布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等地,哈卡斯人屬蒙古人種西伯利亞類型。他們有本民族的母語———哈卡斯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東匈語支,與阿爾泰語及圖瓦語比較接近,鄰近的說突厥語的民族還有阿爾泰人、肖(紹)爾人(Shor),圖瓦人和西伯利亞南部的託發拉爾人(Tofalar,或稱卡拉加斯人〔Karagas〕)。

哈卡斯語分為哈斯(卡欽)方言、薩蓋方言、高依巴爾方言、格孜勒方言、別勒德爾方言和紹爾方言。

紹爾語有時被認為是另一種不同的突厥語,語法上紹爾語更接近阿爾泰語。哈卡斯人的文學語言是在哈斯方言和薩蓋方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7世紀初被沙俄殖民者徵服。由於文化上長期受鄰近的蒙古人影響,又長期受到俄羅斯統治,因此文化上呈現出集突厥、蒙古、俄羅斯文化於一身的特點。

哈卡斯人曾信仰薩滿教,則名義上信仰東正教,實際上仍信薩滿教等原始宗教。

哈卡斯人與中國黑龍江省富裕縣柯爾克孜族初遷移來時曾使用過的語言也有不少共同的語言特點。黑龍江省的柯爾克孜族(解放前一直被稱為「吉爾吉斯人」),在富裕縣有1000多人。據說是18世紀隨一部分蒙古準噶爾部軍民東遷的,原住地就位於哈卡斯地區。富裕縣的柯爾克孜語與新疆柯爾克孜語以及吉爾吉斯斯坦的吉爾吉斯語差別極大,基本上是另外一種語言。新疆的柯爾克孜語和吉爾吉斯斯坦的吉爾吉斯語屬於同一種語言的兩個方言,彼此差別很小。富裕縣柯爾克孜族曾信仰過薩滿教和藏傳佛教,從未信仰過伊斯蘭教。一般說漢語和蒙古語,原有的獨特的古柯爾克孜語瀕臨失傳。

哈卡斯人是在古代葉尼塞柯爾克孜人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古代葉尼塞柯爾克孜人的族稱在 中國史書上曾先後被漢譯作「鬲昆」、「堅昆」、「結骨」、「黠嘎司」、「轄嘎斯」、「乞兒吉斯」、「吉利吉斯」等。古代葉尼塞柯爾克孜人在歷史上曾建立過一個汗國,也有過文字,即「鄂爾渾·葉尼塞文」(突厥文)。10世紀初,他們先受契丹統治,13世紀初又受蒙古統治。在長期的戰亂和難以在當地繼續生存下去的情況下,他們不得不離開葉尼塞河上遊一帶向中亞及新疆遷移。到16世紀末為止,大部分葉尼塞柯爾克孜人都已離開了故土,只有少部分人留在了這裡。留下來的人們於17世紀時還建立過阿勒泰薩爾公國、耶澤爾公國等幾個小的公國,但仍受西部蒙古的管轄。隨著沙俄向東方的不斷擴張,葉尼塞河上遊一帶的廣大地區於1703年併入沙俄。1707年併入俄羅斯之前哈卡斯人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民族,而是零散的遊牧部落。

ᠳᠠᠭᠤᠤ ᠪᠦᠬᠦᠨ ᠲᠠᠨ ᠲᠠᠨ ᠪ ᠰᠡᠳᠬᠢᠯ  ᠳ᠋ᠥ ᠴᠢᠨᠢ ᠲᠠᠭᠠᠰᠢᠶᠠᠭᠳᠠᠬᠤ ᠪᠣᠯᠲᠣᠭᠠᠢ, ᠠᠵᠠ ᠵᠢᠷᠭᠠᠯ ᠬᠦᠰᠡ

相關焦點

  • 蘇聯時期的西伯利亞阿爾泰人
    蘇聯時期的西伯利亞阿爾泰人
  • 赫魯雪夫時代的莫斯科街頭,蘇聯最強盛時期首都人民的生活
    1、這是一組美國攝影師拍攝的老照片,集中反映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赫魯雪夫統治時期的蘇聯莫斯科人民的生活情景。圖集整理:普希金皇村2、從這組老照片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得到極大的改善,商業較為繁榮。3,老照片,美國人鏡頭裡赫魯雪夫時代蘇聯人的生活,商業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4,老照片,美國人鏡頭裡赫魯雪夫時代蘇聯人的生活,商業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5,老照片,美國人鏡頭裡赫魯雪夫時代蘇聯人的生活,商業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6,老照片,美國人鏡頭裡赫魯雪夫時代蘇聯人的生活,商業繁榮,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 中俄阿爾泰考古探秘
    阿爾泰山脈坐落在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國四國交界處。由於自然環境優越,阿爾泰山脈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也是文化和技術傳播的重要通道。因此,阿爾泰山吸引了眾多考古學家的關注和研究。
  • 老照片:前蘇聯不同時期的美女 靜靜欣賞
    自古蘇聯出美女。即使現在,蘇聯解體後,變成了幾個國家,然而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那都是絕色美女出沒的地方啊。這組老照片,讓我們回顧一下那些蘇聯歷史上出現過的美人兒吧。圖為蘇聯芭蕾舞演員,看著她們的美麗窈窕的背影,就能快活的笑出聲來蘇聯的女工人,她們真的只是工人啊,並不是扮演工人的演員,實在是讓人驚豔都說俄羅斯女孩都是年輕的時候漂亮,一旦結婚,生了孩子,很容易就會發福,然後皮膚鬆弛,變得醜陋,不知道真相,可是如果有一個美麗的姑娘擁有十年的角色的青春,我就要了。
  • 俄羅斯阿爾泰旅拍 | 雪山秘境和火車旅行,用琴弦撩撥西伯利亞燦爛的秋天
    俄羅斯的阿爾泰不只是一個放大版的北疆和一個加強版的遊牧民族體驗,這裡還有強烈的俄羅斯風情。©黑眼睛領隊攝影師西門前往阿爾泰的必經之地——新西伯利亞,它是整個西伯利亞最大的城市,這裡擁有宏大的歌劇院、博物館,沙皇時代遺留下來的蕾絲木雕的房子。
  • 中俄阿爾泰考古探秘——訪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良仁
    南京大學和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於2014年籤訂合作協議,共同調查發掘俄羅斯阿爾泰(現分屬俄羅斯聯邦阿爾泰共和國和阿爾泰邊疆區)的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遺址,共同研究額爾齊斯河沿岸的人群遷徙、冶金技術和家畜傳播等問題。這條人群遷徙的通道為阿爾泰帶來了什麼?冶金技術的傳播路徑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採訪了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良仁。
  • 阿爾泰動物造型
    巴澤雷克冢墓是南西伯利亞早期鐵器時代的墓地。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的巴澤雷克盆地。
  • 清政府明智地將新疆阿爾泰與科布多分治,保住阿勒泰地區
    今伊犁等處因人聚繁多,俱建造城堡。若在科布多興建一城,安置伊等,甚屬有益,且亦便於管理。科布多舊城基址,地勢卑溼,不便安置。著傳諭扎拉豐阿,於伊現在安營之處附近,擇一高燥之地,派彼處屯田之綠營兵丁,從容建城。興建此城,不宜過大……」。
  • 清政府明智地將新疆阿爾泰與科布多分治,保住阿勒泰地區
    今伊犁等處因人聚繁多,俱建造城堡。若在科布多興建一城,安置伊等,甚屬有益,且亦便於管理。科布多舊城基址,地勢卑溼,不便安置。著傳諭扎拉豐阿,於伊現在安營之處附近,擇一高燥之地,派彼處屯田之綠營兵丁,從容建城。興建此城,不宜過大……」。
  • 積重難返、瀕臨倒閉:1990年的蘇聯社會(老照片圖集)
    1990年的蘇聯社會這時候已經是積重難返,瀕臨倒閉了,雖然從照片中看不出垮臺的跡象,但是你能感受到蘇聯社會的焦慮。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最大的化工廠總經理辦公室。牆上還掛著列寧像,還有一面錦旗寫著:中蘇友誼長,貿易共發展,可見這個化工廠當時跟中國有密切的貿易往來。
  • 蘇聯曾經有多強盛?一組老照片給出答案,如今卻輝煌不再
    二戰結束後,整個世界進入了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相互爭霸的時代,作為當時的世界第二強國,蘇聯曾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是我們的老師,那時的蘇聯到底有多強盛?一組老照片給出了答案。
  • 阿爾泰高原上的哈卡斯人
    哈卡斯是薩彥-阿爾泰高原的一部分。據學者們推斷,人類的祖先早在30萬年以前就曾經在薩彥-阿爾泰高原和哈卡斯-米努辛盆地居住過。這一地區的悠久歷史是獨一無二和無與倫比的。哈卡斯以其古代歷史考古文物而聞名於世界。
  • 阿爾泰高原上的哈卡斯人
    哈卡斯是薩彥-阿爾泰高原的一部分。據學者們推斷,人類的祖先早在30萬年以前就曾經在薩彥-阿爾泰高原和哈卡斯-米努辛盆地居住過。這一地區的悠久歷史是獨一無二和無與倫比的。自上古以來哈卡斯就有馱道聯結蒙古、中國  印度和在吉爾吉斯汗國時代就存在過與圖瓦相聯結的偉大絲綢之路的一個支路。遠在7-8世紀古突厥人的古文字碑上就提到過這條路。據Л.Р.柯茲拉索夫教授推斷,葉尼塞河上遊盆地(包括哈卡斯)中的文字一直存在到蒙古遠徵,即存在到13世紀,而根據最近的研究,一直存在到更晚的17-18世紀時期。
  • 阿爾泰:為草原而歌
    阿爾泰和草原心靈相通,血脈相連,他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為草原而歌。阿爾泰,1949年出生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太僕寺旗貢寶拉格蘇木一個牧民家中。遼闊的貢寶拉嘎草原,巍峨的博爾赫山和明澈的烏蘭淖爾湖陪伴他成長。是的,那樣的環境很容易培育出詩人,所以阿爾泰說:「蒙古族是一個詩歌的民族。」阿爾泰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能背誦許多蒙古族民歌,他喜歡它們的韻律和節奏。
  • 阿爾泰:為草原而歌
    我們的朋友詩人阿爾泰在《牧牛人》一詩中寫到他父親和酒的關係,其中有兩句:「父親喝酒四十多年,酒喝了父親四十多年。」隨之讓我們想到這樣兩句:「草原養育了阿爾泰一生,阿爾泰歌唱了草原一生。」阿爾泰和草原心靈相通,血脈相連,他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為草原而歌。
  • 老照片:這是90年代的蘇聯,外表光鮮亮麗,實際已到崩潰邊緣
    這是一組90年代解體之前的蘇聯社會場景的老照片,那時的蘇聯看上去依然富強、繁榮,但是社會內部已經暗流湧動,處在崩潰的邊緣。跟隨這組老照片,去看看處在歷史關口上的前蘇聯。圖為90年代的莫斯科,一個城市地下通道的出入口。90年代的莫斯科,廣場上整齊的停放著的車輛。
  • 蘇聯探測器拍攝的金星老照片展現新風貌[圖]
    東方網4月26日消息:蘇聯金星探測工程留下來的一系列珍貴的老照片如今在經過美國計算機製圖專家們的加工後更清晰、更明了地向人們展示了金星這顆神秘行星的全新風貌。   上個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蘇聯曾實施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金星探測計劃,在此期間,蘇聯多個自動探測站曾登陸這顆表面看來覆蓋著雲霧的「地獄之星」。
  • 二戰老照片:一路入侵瘋狂的德軍、家園被燒毀的蘇聯平民滿面悲傷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二戰蘇德戰爭中的彩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
  • 全球阿爾泰人共聚阿爾卑斯召開2019年研討會
    有這樣一幫人,他們熱愛自然、熱愛旅行,有這樣一幫人,他們熱衷探索,熱衷分享,他們是阿爾泰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齊聚阿爾卑斯,聊聊2019,展望2020!9月23日至28日,來自世界各地的阿爾泰人共同相聚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區,參加阿爾泰人的一年一會。今年阿爾泰的全球研討會地點在阿爾泰集團總部所在的法國 Chambéry 附近。
  • 珍貴老照片:冷戰時期,鐵幕籠罩之下的蘇聯人民真實日常生活
    在這次演說中,「鐵幕」一詞被他首次公開使用,用以指責蘇聯和東歐國家用一道「無形的鐵幕」,將自己籠罩起來,從而實現東方和西方世界的隔絕。「鐵幕」下蘇聯人民的生活,也一貫被認為是神秘而又黑暗的。那麼,在那個時代,蘇聯人民在「鐵幕」背後的生活到底如何呢?或許下面這組老照片能讓我們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