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為雜食性小型魚種。由於孔雀魚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十分強韌,繁衍分布於部分熱帶地區的河川下遊及湖沼、溝渠中,其野生棲地呈現多樣化,主要棲息於淡水流域及湖沼。能耐受汙染的水域,具群集性。分布廣泛。原產於南美洲的委內瑞拉、蓋亞那、西印度群島、巴西北部等地,作為觀賞用魚引入新加坡、日本和中國。性情溫和,能與溫和的中小性型熱帶魚混養,平時活潑好動,壽命較短。人工培育分成幾種品系,如禮服、馬賽克、草尾、劍尾、金屬、蛇王等。
孔雀魚性情溫和,能與溫和的中小性型熱帶魚混養,平時活潑好動,壽命較短。孔雀魚為雜食性小型魚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十分強韌。孔雀魚適應性很強,在沒有調溫和充氣設備的水族箱中生活良好。能耐16℃低溫和耐受較髒的水質,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2-24℃,喜微鹼性水質。氫離子濃度39.81-63.09nmol/L,pH值7.2-7.4的水質,也能適應中性質。吃浮遊動物,小昆蟲和碎屑。主要吃昆蟲,包括蠓科昆蟲、搖蚊、家蚊、雙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昆蟲。簡單的說,孔雀魚的繁殖 雌性孔雀魚體內受精的卵成熟後,腹部會鼓起,下腹部會膨脹變黑,這也就是魚兒的「妊娠狀態」。當你發現孔雀魚在水族箱旁邊上下遊來遊去,有異常行動出現時 ,則是將產仔的前兆。如果你仔細觀察還會發現,通常可以在魚兒的下腹部內有稚魚的容姿及其大眼睛。而在這個階段,就需要將雌性孔雀魚和雄性孔雀魚分開飼養了。這樣可以讓雌性孔雀魚避免受到雄魚的追逐幹擾而消耗體力。孔雀魚的性成熟時間與飼養的水溫、飼養的條件密切相關。孔雀魚繁殖需要準備一個較大的水族箱,水溫最好保持在26攝氏度,水質酸鹼度保持在6.8-7.4左右,同時按照1雄配4雌的比例防入種魚。孔雀魚發情之後,雌魚的腹部就會逐漸膨大,出現黑色胎斑;雄魚此時不短追逐雌魚,雄魚的交接器插入雌魚的洩殖孔時排出精子,進行體內受精。
當你發現,雌性孔雀魚胎斑變得大而黑、肛門突出時,可撈入另一水族箱內待產。值得注意的是,在雌魚產仔後,要立即將其撈出,這樣可以防止魚卵被孔雀魚吃掉。一般來說,健康的雌性孔雀魚約21-25天為一個繁殖循環期,初產時約10尾左右,第二次約20-30尾,第三次約30-50尾,也有一次能產下將近100尾的雌魚。因為孔雀魚產卵比較多,因此它也有「百萬魚」的稱號。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孔雀魚有繁殖徵兆的時候,最好能提前一天放入產仔箱,做好預產的準備。同時,在孔雀魚產卵之後要第一時間將魚兒撈出,防止魚卵被吃掉。同時在孔雀魚產仔結束後,要讓雌性孔雀魚在別的水族箱中充分休養,而且要慎重地考慮是否讓雌魚再度產仔,要儘量避免因為水族箱中魚數過量,造成不便管理的情況。孔雀魚是雜食性小型魚種,目前飼養者可以選擇的飼料主要有兩種,第一是人工飼料,第二是活餌。人工飼料大致分為三種:薄片飼料、顆粒飼料、冷凍飼料。這種飼料餵養起來方便,而且儲存也簡單。活餌,常見的如水蚤、絲蚯蚓、豐年蝦(無節幼蟲)等等。餌料營養價值,遠勝過人工處理過的飼料,但是不容易儲存,而且活餌容易攜帶寄生蟲,對孔雀魚有一定的健康隱患。 在餵養孔雀魚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人工飼料加活餌搭配餵養。以人工飼料為主,偶爾改善下孔雀魚的或是,為它準備一些活餌。當然,活餌一定要提前準備,在家飼養一段時間,讓活餌排除體內的髒東西,並且做好殺菌消毒之後在給孔雀魚吃,這樣所帶來的危險就大大降低了。 首先,要掌握好餵食的時間,在小魚出生後的第一天不要開始餵食,可以從第二天開始餵食。注意,水環境對幼魚的影響是致命的,因此確保水質條件穩定平衡(如水溫、酸鹼度等等),這是確保幼魚能存活的關鍵。其次,餵養剛出生的孔雀魚,在選擇食物方面需要特別注意。可以選擇專業的魚飼料;又或者用紗布包住雞蛋黃,然後捏碎後餵給小孔雀魚。此外如果要選用其它固體飼料,那麼最好先將飼料捏碎,然後在給小孔雀魚吃。最後,在餵養孔雀魚的過程中要注意,一定要適量,一般保證魚兒能在10分鐘左右將食物吃完即可。記住,食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期間發現孔雀魚有任何的異常情況,一定要第一時間處理解決,千萬不要拖延時間,否則孔雀魚小命可能不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