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金華 上海報導
今年對於壽險行業而言,無疑是最為艱難的一年,而伴隨著2021年「開門紅」的啟幕,國內的人身險公司又開始了明年第一季度保費衝擊戰,不過與往年相比,已經啟動的壽險「開門紅」顯得異常低調。
「我們『開門紅』已經啟動一波了,保費業績如何還不知道,我們今年主推的產品主要以年金型的健康保障產品為主,搭配萬能帳戶,另外針對中高端客戶,我們在此基礎上也掛鈎集團旗下養老社區的入住資格。」12月9日,上海一家大型壽險公司企劃部負責人張明(化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12月10日,上海另外一家中型壽險公司業務營銷主任蘇霞(化名)也對本報記者表示,該公司掛鈎養老社區入住資格的一款「開門紅」產品也在熱賣中,不少分公司甚至出現保費逾千萬的天價保單。
「這是我們湖南、江西幾個地區分公司業務主管銷售的年金險保單,有躉交1000萬保費的,也有躉交1500萬保費的,就是跟我們推出的養老社區入主資格掛鈎,保費其實在11月就已經入公司帳戶,這個月正式計入『開門紅』業績,在計入之前公司會給這些保單客戶計日息,這些產品另外還單設萬能帳戶,預期年化收益能達到5%。」蘇霞對本報記者表示。
而記者也從市場上獲悉,在人身險公司中,頭部保險公司擁有多個養老社區產品的在此次「開門紅」中都力推掛鈎的產品,以期儘量多積累一季度保費,而對於更多沒有養老社區的中小人身險公司而言,明年的「開門紅」就顯得有些艱難。
「天價保單」 再現背後
事實上,據記者了解,對於各家公司而言,儘管已經到了「開門紅」期間,但是對於各自推出的產品,基本都沒有對外做大規模的宣傳。不過天價保單再次成為保險營銷員的話術手段。
「我們分公司『開門紅』的目標是60億,另外一家大型分公司的目標只有10億,主要是我們有養老社區入住資格做支撐。」對此,蘇霞也直言不諱地向記者表示。
不過,蘇霞告訴記者,這種天價保單的產品條款跟市面上普通的「開門紅」產品還是不一樣的,有定製型的保險條款,預設的產品利率也會高一些,此外還享受更多的醫療服務保障內容,就是用來衝保費的。
12月10日,記者梳理各大險企目前已推出的開門紅產品發現,「年金+萬能」組合形式最為普遍,成為主力產品。如中國人壽主推的「鑫耀系列」產品,中國太保的一款「兩全險+萬能險」的雙主險產品——「鑫享事誠」等。而從萬能帳戶保證利率來看,中位數是2.50%,其中中國人保推出的「溫暖金生」最高,達3.0%;中國平安旗下兩款產品最低,為1.75%。保證利率相當於兜底利率,是萬能帳戶合同中規定的利率,如果最後實際結算利率低於保證利率,那麼險企會將差額補到萬能帳戶中。從結算利率來看,以上產品萬能帳戶10月結算利率均保持在5%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在經歷了上半年疫情衝擊之後,下半年國內人身險行業保費實現了正增長,但是對於2021年的「開門紅」銷售前景如何,目前各家公司均對此保持沉默。不過券商行業分析師則對此樂觀。
「上市險企交往年提前啟動『開門紅』,預計銷售期限寬裕將有助於提升保費規模。此外,資管新規下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屬性疊加當下收益率下行,保險公司『開門紅』產品設計則等位激進,普遍縮短存續期限有利於提升銷售規模。可以預計上市險企『開門紅』新單高增幾成定局,背後原因主要是保險公司積極備戰,以及年金產品對居民的配置吸引力上升。」國泰君安非銀金融行業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
但是,對於當下「開門紅」產品保險公司營銷員對外宣稱的年金險預設收益會達到5%以上,業內人士則持有懷疑態度。
「看一個去年『開門紅』的案例,以30歲男性,10萬5年為例,總繳50萬,10年時間多了3.88萬。事實上,這款產品的真實收益只有1.44%,這個IRR叫做內部真實收益率,放棄了10年的靈活性,只有1.44%,消費者會買嗎?那麼問題來了,營銷員宣傳的5.3%收益是個什麼呢?這種年金+萬能帳戶的保險,分為兩個部分,年金部分每年會固定返還年金,返還的年金再進入到萬能帳戶,假設萬能帳戶的結算利率是5.3%,但是市場上萬能帳戶的保底利率是1.75%-3%不等,至於5.3%根本不確定,今年市場上賣的還是此類產品,萬能帳戶的結算利率會高一些,但是你年金返還是5年之後,才開始進入萬能帳戶產生收益,5年之後再看結算,可能只有保底利率,拉長期限看,這樣的年金加萬能產品內部真實收益基本上都在2%左右。」對此,上海一位資深保險人士陳家傑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
不過,他也坦言,現在大保險公司推出的跟養老社區入主資格掛鈎的產品對一些中高端人士還是有吸引力的,這也是為何大保險公司向高端客戶力推定製化的產品作為「開門紅」指標的原因之一。
市場已現分化
大公司需要借定製條款的產品拉動「開門紅」,但是對於更多中小公司而言,「開門紅」的日子其實並不好過,大小公司之間所面臨的挑戰各不相同。
「總體來講,現在壽險業的挑戰非常大,一方面是險資負債端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小公司近兩年的險資保費在負債端還有一定的優化空間;但是大公司現在在負債端的優化空間不但沒有,還在惡化。惡化表現在哪裡?就是大公司的新業務增長遇到了很大的瓶頸,過去更多是依賴代理人團隊,但是經過了2017年的高峰以後就在往下走,以及受到網際網路保險的衝擊等。」12月9日,上海一家中小型壽險公司老總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該老總也表示,大公司現在還面臨的一個困難是新業務價值率在下降,中小公司因為網際網路保險提前發力,尤其是健康險業務發展的還不錯,而大公司銷售線下產品面臨的價格競爭壓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從負債端角度而言,大公司面臨的壓力更大,中小公司在改善。
「伴隨著國內無風險利率的持續下行,反映到保險產品上,就是險資的投資回報率壓力增加,再經過三五年時間,保險業的競爭主要還是看資產管理能力,因為三五年之後,大中小公司在比拼收益率上的差距也就是只有50個BP,差距已經很小,最關鍵的是保險機構在資產端的競爭,2021年的壓力還顯示不出來,因為今年行業受疫情的衝擊,上半年保費負增長導致基數比較低,但是未來的行業壓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我們當前淡化『開門紅』,更多的每家公司都結合自身業務轉型來做規劃。」上述老總受訪時坦言。
不過利好消息也同時傳來。就在12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其中一大內容為部署促進人身保險擴面提質穩健發展的措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
記者了解到,此次國常會會議指出,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推進完善金融服務,促進人身保險發展,有利於更好服務民生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
會議指出,近年來我國人身保險平穩較快發展,目前商業人身保險已在全國達到一定覆蓋面,但也存在保險產品供給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問題。要適應群眾對健康、養老、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動保險業深化改革開放、突出重點優化供給,提供豐富優質的人身保險產品。
一是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支持開發更多針對大病的保險產品,做好與基本醫保等的銜接補充,提高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保障能力。促進開發適應廣大老齡群體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商業醫療保險產品。鼓勵保險公司將醫保目錄外的合理醫療費用納入保障範圍。通過有序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促進提升健康保險發展和服務水平;二是按照統一規範要求,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設。強化商業養老保險保障功能,支持開發投保簡便、交費靈活、收益穩健的養老保險,積極發展年金化領取的保險產品。針對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各種靈活就業人員需要,開發合適的補充養老保險產品。鼓勵保險公司提供老齡照護、養老社區等服務。鼓勵保險業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三是提升保險資金長期投資能力,防止保險資金運用投機化,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加強風險防控。對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的45%,鼓勵保險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工程建設,更好發揮支持實體經濟作用。深入開展關聯交易專項整治,堅決打擊挪用、套取、侵佔保險公司資金的違法違規行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