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上午,由海峽兩岸文博會組委會、清華海峽研究院指導,海峽兩岸文化專家委員會與海峽雲頂(廈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九七華夏(廈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廈門文廣會展有限公司承辦,鑫海棲(廈門)旅遊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臺灣中華閩南文創產業兩岸交流協會協辦的「2019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論壇暨海峽兩岸文化專家委員會專家沙龍」於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觀海廳成功舉辦。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鍾海林、清華海峽研究院副院長曹黎明為本次論壇先後致辭。
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鍾海林致辭
鍾海林先生說,今年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第二年,兩年來廈門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福建廈門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印發了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目前正在扎紮實實實施推進中。廈門不僅有著鼓浪洞天、鰲園春暉這樣的天賦自然美景,也有灌口鎮、後溪鎮、蓮花鎮、軍營村等這樣的田園春光,可以預見未來的廈門將不僅僅以陽光沙灘聞名於世,鄉村旅遊也將成為我市一張響噹噹的名片。
清華海峽研究院副院長曹黎明
曹黎明先生表示,清華海峽研究院一直致力於探索發揮兩岸清華的互補優勢,積極服務於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合作,服務於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我們積極對接兩岸優勢資源,籌建兩岸文旅產業創意中心,建議像這樣的活動可以常態化,能夠成為兩岸合作的重要平臺,為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的深入交流,推進新時代鄉村振興持續增添新動力。
本次論壇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圍繞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落地實施。九七華夏鄉村文旅總經理洪金聰,海峽聯合鄉創學院負責人、中國農學會園區分會副會長孫文華先後做了主題演講。
九七華夏鄉村文旅總經理洪金聰做主題演講
《誰的鄉村?什麼樣的鄉村振興?》
洪金聰先生結合九七華夏這幾年在全國各地參與鄉村建設的實踐,通過小朱灣、中關村、陽芳村以及今年在廈門啟動的海滄「過雲生活」案例分享了鄉村振興的觀點。他認為鄉村的生產關係必然要發生變化,「故鄉」是回不去的。他期待一個城鄉共榮共生的鄉村,而鄉村振興就應該是城鄉要素積極性都得到充分調動,城鄉互聯互通,可以通過增值運營來實現的鄉村振興。
海峽聯合鄉創學院負責人、中國農學會園區分會副會長
孫文華做主題演講
《海峽鄉村,鄉愁守望》
孫文華先生表示過去四十年,國家強大起來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隨著城市化發展,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拉大,此時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發展重點要結合中央對地方鄉村振興產業的要求和指導,發展特色產業,一二三產聯結,振興產業過程中助推「樂、富、美」新鄉村建設。
首輪主題演講後便進入了海峽兩岸文化專家委員會授牌儀式,由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鍾海林與清華海峽研究院副院長曹黎明為七位在鄉村振興領域做出不凡成績的相關專家授牌頒獎,他們分別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張玉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王建榮、臺灣工藝發展協會理事長許朝宗,臺灣工藝發展協會駐大陸秘書長林芸安,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張若曦,東南大學博士、鄉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桂娥,九七華夏鄉村運營總監王官玲。
海峽兩岸文化專家委員會授牌儀式
隨後便進入了第二輪主題演講,由集美大學鄉村文化保護與振興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陳榮讓,《鄉愁經濟學堂》社長、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縣域綜合規劃」主持人林德福做主題演講,現場學術氛圍濃厚,兩岸專家學者積極分享兩岸經驗,針對鄉村振興的一系列難題,各抒己見,進行了激烈的思想碰撞與探討。
集美大學鄉村文化保護與振興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陳榮讓做主題演講
《新時代高校師生參與兩岸鄉村文化振興的新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陳榮讓教授帶了2個演講道具--「公雞碗」,一上臺就吸引了觀眾的好奇心,他表示鄉村發展是時代的需求、祖國的需求,鄉村振興這件是很有趣味的工作,而且是非常有前途的工作,鄉村振興研究實踐是兩岸高校師生教學大課堂、大課題。鄉村文化振興關鍵在於聚財、聚人、聚智,未來的兩岸是生態人文的社區,是宜居、健康、自豪、安全、包容、自主的空間。
《鄉愁經濟學堂》社長、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縣域綜合規劃」主持人林德福做主題演講
《鄉村振興的另一種選擇—始於「外聯內造」的韶關實驗》
林德福先生分享了過去一年多在廣東粵北韶關做的一個新嘗試,他認為鄉村振興光給資源是不夠的,需要農民自己在裡面找到出路,外聯+內造是基礎,改環境是我們最擅長的,但是怎麼讓人參與到環境裡,這個條件還需要我們再加強。把當地農民培育成第一批鄉村接待員,第一批自然農法生產者,第一批城鄉交流者,用比較生態的方式找到一二三產融合的可能路徑。
論壇上,集美大學鄉村文化保護與振興研究中心,廈門遊膩網科技有限公司以2019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論壇暨海峽兩岸文化專家委員會專家沙龍為契機,分別與九七華夏鄉村文旅籤訂戰略合作。本著平等互惠、優勢互補的原則,就結成長期、全面的戰略夥伴關係,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達成戰略協議。
集美大學鄉村文化保護與振興研究中心與九七華夏鄉村文旅籤訂戰略合作
廈門遊膩網與九七華夏鄉村文旅籤訂戰略合作
隨後開展了《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指南叢書》發布儀式,叢書涉及政策解讀、組織治理落地、規劃設計、社區營造、內置金融合作等軟硬服務建設,直指鄉村的「真問題」。叢書共分5冊,分別是《鄉建恨晚》(黃桂娥、洪金聰著)、《鄉村振興的基礎理論與應用》(徐祥臨著),《鄉村社區空間的再造設計》(房木生編著),《鄉建路上》(陳金陵著),《宋家溝的遠方》(屈遐著),由《鄉建恨晚》作者黃桂娥、洪金聰做書籍介紹,並邀請清華海峽研究院副院長曹黎明、廈門文廣會展有限公司總規劃師 洪冀寧共同為叢書揭幕。
《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指南叢書》發布儀式
《2020鄉村振興情報日曆》也首次在論壇上揭開神秘面紗,九七華夏鄉村文旅結合累計了多年的鄉建經驗,將鄉村振興各類資訊與近年來實踐過程中對鄉村的思考,一齊匯集成本,推出了全國首款鄉村振興主題日曆,將於12月月底正式上線,誠邀更多鄉村振興踐行者同行,「鄉」見在2020年的每一天。
《2020鄉村振興情報日曆》發布
最後一個環節圓桌對話將氛圍推到了頂峰,由集美大學鄉村文化保護與振興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陳榮讓主持,由《鄉愁經濟學堂》社長、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縣域綜合規劃」主持人林德福,東南大學博士、鄉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黃桂娥,海峽兩岸社區營造發展協會理事長、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汪俊寰,廈門慧可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臺北多元文化藝術團行政總監鄭碧海四位嘉賓就《鄉見兩岸: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新使命》為題發言,各位專家對兩岸鄉村振興共同主題發表了不同聲音的對話,給未來鄉村振興發展帶來不同的實踐思想,整個圓桌對話,旁徵博引、觀點新穎、精煉有力,聽眾收穫頗豐。
海峽兩岸鄉村振興圓桌對話
本次論壇的成功舉辦為海峽兩岸的區域互助、跨界合作及智慧碰撞提供了資源平臺,並對鄉村振興踐行者各方的聯動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最後感謝撥冗出席參會的各位領導、嘉賓老師、同行朋友們,感謝你們對鄉村振興事業的大力支持,謝謝。
-更多現場精彩圖片-
參會嘉賓合影(部分)
2019海峽兩岸鄉村振興論壇現場
關心鄉村振興事業、全神貫注的聽眾
嘉賓、同行交流
長按識別二維碼,找一找您的身影!
感謝鄉建路上的每一位你
我們下一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