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西嶽華山,記者還源於童年時看過的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拍攝的一部戰爭題材的電影《智取華山》,巧的是影片的導演郭維先生,還是記者一個好朋友黎振華的嶽父。
智取華山雕像(攝影:馮贛勇)
在那部根據人民解放軍在解放大西北的戰役中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解放軍偵察小分隊機智、勇敢地攻取華山的故事,從童年就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萬沒想到幾十年後,記者才得以有機會領略華山其壯美的雄姿。
電影智取華山劇照(資料)
2020.10.23上午,記者與贊布農牧科技董事長李敏和高大全等一行三人,在結束了參加「第27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開幕式活動後從楊凌高鐵站乘G2686次高鐵前往華山。
星程民宿一角(攝影:馮贛勇)
近中午時分,記者一行經過1小時5分鐘車程從楊凌抵達華山北站。出站後就遇到幾位陌生人熱情推薦華山景區附近的酒店並免費送達。考慮一下決定前往看看,一個名叫高偉的小夥子驅車帶我們前往,最後從兩處選了一家星程酒店的民宿客房,優雅的環境,寧靜的小院,客房內整潔各種設施配置齊全,價格適中。安排好住宿,小高又驅車帶我們來到老潼關肉夾饃餐館用了一頓當地風味的午餐,之後前往近在咫尺的華山風景區。
前往西峰纜車站(攝影:高大全)
記者首次到華山兩眼一抹黑,剛進景區停車場遇到一位計程車司機告訴我們疫情期間需要預約比較麻煩,他可以帶我們辦理從購門票、乘觀光車進景區到從西峰上,北峰下的纜車的一條龍服務。因首遇毛遂自薦住宿的感覺還不錯,於是就同意了這位黃姓司機的建議,他驅車帶我們來到一個陝西海外華山網絡票務服務站,果然很快辦理了進景區的票務問題。
西峰纜車站(攝影:馮贛勇)
乘景區觀光車經過大約40分鐘抵達西峰纜車站,誰知在纜車站檢票口遇到點小麻煩,因為西峰纜車票憑證發的是簡訊,並未有紙質票,而售票員也不說明只認票,交涉了半天才提到簡訊憑證事,於是趕緊打開手機才解決問題。看來華山風景區西峰纜車站的服務還有待提高。
纜車行進中(攝影:馮贛勇)
經過一番折騰,登上纜車時已經下午兩點多了,於是從西峰纜車站開始記者一行的首登華山的行程。在纜車上同行的一位旅友得知記者一行已經訂好了從西峰上北峰下的往返纜車票後告訴記者,如果我們從西峰上去後下到北峰也得兩三個小時,時間也是挺緊張的,因為纜車站18點就關閉了。如果趕不上就只能在山上過夜了。這一下令記者一行感到了無形的壓力。因為當晚是無論如何要下山的,否則會影響後面的很多其它的行程安排。
壯美華山景(攝影:馮贛勇)
不過已經如此,只能既來之則安之,還是先感受視覺中的華山大美風光吧。在長達半小時左右上下起伏的纜車,在好像失重的刺激中興奮異常。與此同時,透過車窗盡享了華山雄奇險峻的大美風光。
華山秋色(攝影:馮贛勇)
資料載,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省會城市西安以東120千米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山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
山巒疊嶂(攝影:馮贛勇)
華山也是中華民族的聖山。因華山有「華夏之根」之稱,孫中山先生為之引用,由此創立了「中華民國」。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並居住於「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抵達山頂車站(攝影:馮贛勇)
華山還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只,即西嶽華山君神。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華山論劍留影(攝影:高大全)
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金庸先生的武俠巨著《射鵰英雄傳》與《神鵰俠侶》中幾次提到的「華山論劍」,如今已成為不少金庸書迷們到此感受金庸武俠文化故事情境的旅遊內容之一。而且在幾處「華山論劍」的石碑前留影的遊客人頭攢動,數不數勝。
華山松景(攝影:馮贛勇)
從纜車站出來記者看了一下表已經3點了,問了一下工作人員從西峰下行到北峰兩個小時差不多,於是心裡多少踏實了點。算計了途中儘量少耽誤時間,只能抓緊時間觀遊為妙。既然從西峰上下來,那就領略一下西峰的景色吧。
登華山留影(攝影:馮贛勇)
資料載,西峰海拔2082.6米,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巔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中記述:「石葉上覆而橫裂」;徐霞客《遊太華山日記》中也記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詩中有「石作蓮花雲作臺」句,也當指此石。
登高遠眺(攝影:馮贛勇)
西峰為一塊完整巨石,渾然天成。西北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華山叫蓮花山。由於光照原因,下午時分,一些山峰被陽光遮住,拍出的效果明顯對比較為強烈,故效果不是太好。
石階棧道(攝影:馮贛勇)
但是,鏡頭中景象並不影響人們的視覺感受,故此登西峰極目遠眺,四周群山起伏,雲霞四披,周野屏開,黃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鄉神府,萬種俗念,一掃而空。宋名隱士陳摶在他的《西峰》詩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處是仙鄉」的名句。西峰南崖有山脊與南峰相連,脊長300餘米,石色蒼黛,形態好象一條屈縮的巨龍,人稱為屈嶺,也稱小蒼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
華山山景(攝影:馮贛勇)
西峰上景觀比比皆是,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捨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尤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峰上崖壁題刻遍布,工草隸篆,琳琅滿目。峰北絕頂叫西石樓峰,峰上楊公塔為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題詞。塔下巖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
鎮嶽宮(攝影:馮贛勇)
從西峰纜車站下來走不遠就是鎮嶽宮,鎮嶽宮位於華山西峰東坡下邊。這裡林木繁茂,蒼松插天,溪水環繞,松濤聲和流水聲交融在一起,甚是清雅。宮依西峰東麓而築,隨崖就勢,構築獨特。宮前地勢平坦,四周奇峰聳天,蒼松挺翠,繁花布錦,瑤草結環,是一處環境幽美的宮觀建築。這也是記者登華山後看到的第一座古剎。
途中小憩(攝影:高大全)
從西峰到北峰的途中一路下行,有的地方臺階陡聳,還真得小心翼翼。但是相對來說,我們是下山要遠比那些從北峰一步步爬上來的人輕鬆不少,特別是還有不少年輕人半夜來爬華山就為觀賞翌日的日出東方的壯美景象,為此,真是從心底裡佩服這些不畏登山艱辛的遊客。有句話說得好:人跟人比得死,貨跟貨比得扔。想來的確很有道理,像記者嚴格說來已步入準老年人的行列,如果真要從北峰爬上來想都不敢想……
摩崖題刻(攝影:馮贛勇)
在記者已經遊歷過的三山(黃山、廬山、雁蕩山)五嶽(泰山、嵩山與華山)中來說,此行登華山的辛苦是最令人記憶深刻的。而華山景區的龐大絕不是一天能遊遍的……拿此行來說從攀登西峰纜車站開始,望著登上數百級臺階才能到達的纜車站就註定開始了一段艱苦的行程。
觀山景(攝影:馮贛勇)
從西峰上下來到了前往東峰北峰等景區的樞紐處,很多人選擇了上東峰,而記者一行思慮再三,為怕趕不上下山的北峰纜車最終選擇了放棄。在從西峰下行到北峰纜車站長達兩個多小時,數千級的臺階讓記者徹底廢了,下山後腿疼得移步都困難。回想一下記者幸虧有了放棄登東峰的決定,否則以自己的體力,估計可能最終下不了華山了。
華山龍脈留影(攝影:李敏)
雖然此行有遺憾,但是一路下行途中還是盡享了華山美景。其中險峻的蒼龍嶺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蒼龍嶺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其位於救苦臺南、五雲峰下,以其蒼黑色的外部和其似懸龍般的地勢而得名。
順西峰而下(攝影:馮贛勇)
這裡其如履薄刃,絕壑千尺的地勢使得很多遊客膽戰心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韓愈大哭投書求助的故事並引發了大量的相關典故和考證,而該處也因此留下了「韓退之投書處」的文化遺產。
蒼龍嶺景色(攝影:馮贛勇)
據載,明清時期,隨著朝廷對華山神祭祀次數增多,整修華山道路有了大的舉動,蒼龍嶺有了250級石階。因此民間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開鑿蒼龍嶺的故事。故事說畢沅讓石工鑿嶺時,長安城裡下了三天血雨,原來蒼龍嶺是條活龍,被畢大人鑿死了。
從蒼龍嶺看北峰(攝影:馮贛勇)
據說從此華山斷了龍脈,再不會出楊震、楊堅那樣的大人物了。民國年間,嶺上石階增到350級。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對蒼龍嶺險道進行了幾次拓修,護欄逐年加固,石階增至530餘級。為了使旅遊旺季不再於嶺上發生擁塞現象,華山管理局於1998年春又在蒼龍嶺東飛魚嶺開鑿登山復道以保證遊人安全上下。
都龍廟(攝影:馮贛勇)
經過蒼龍嶺下來不遠就是都龍廟。都龍廟始建於北魏,南出廟東側門即蒼龍嶺。廟依幾塊巨大片狀石壁而建,構思奇巧,建築風格別致,土形大小與嶺的險峻相得益彰。廟後為蒼龍嶺西崖壁,蒼松成林,巖花鋪錦。廟前與救苦臺之間地面平坦,間有伏石,四周環境優美多富變化,加之又是北峰到五雲峰之間最大的坪場,所以這裡也是一個不錯的歇腳處。
記者北峰留影(攝影:李敏)
繼續下行終於來到了華山的北峰所在地。北峰海拔1614米,為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而得名。北峰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有若雲臺,因此又名雲臺峰。唐李白《西嶽雲臺歌送丹丘子》詩曾寫到:「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臺」。
書型刻石(攝影:馮贛勇)
峰北臨白雲峰,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三峰,下接溝幢峽危道,峰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渾然天成。絕頂處有平臺,原建有倚雲亭,現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峰和蒼龍嶺的好地方。峰腰樹木蔥鬱,秀氣充盈,是攀登華山絕頂途中理想的休息場所,1996年開通的登山纜車上站,即在峰之東壁。
華山石牌坊(攝影:馮贛勇)
北峰上的景觀頗多,有影響的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長春石室、玉女窗、神土崖、倚雲亭、老君掛犁處、鐵牛臺、白雲仙境石牌坊等,而且各景點均伴有其一段美麗的神話傳說。
軍魂紀念碑(攝影:馮贛勇)
在北峰今真武殿前百米處纜車站建有一座六角攢頂飛簷鬥拱華山花崗巖圓雕石亭,亭中立有一座《軍魂》的石碑矗立在此。這也是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智取攻克華山的歷史見證。1949年,華陰解放前夕,國民黨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兼陝西保安第六旅旅長韓子佩率殘部百餘人逃上華山,妄圖憑藉天險負隅頑抗作最後掙扎。
華山風光(攝影:馮贛勇)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陰群眾的幫助下,打破「華山自古一條路」的傳說,從黃甫峪攀上北峰,奇襲殘匪,創造了神兵飛躍天塹、英雄智取華山的奇蹟。如今,這座位於北峰的解放華山紀念碑,已成為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現場與課堂。
登北峰標識(攝影:馮贛勇)
記者一行的從西峰到北峰的華山匆匆行,在當日下午5:40登上北峰下行的纜車終於結束了,特別是當日晴朗的天氣映襯著華山無限壯美景致的美好視覺感受,令記者感到此行無比愉悅。雖說還有東峰、中鋒、南峰沒有看到留有些遺憾,但剛好留下一個伏筆,如果有機會,記者一定再次來西嶽華山一遊。(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