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笑交「綠答卷」
——發生在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的奇聞趣事
2017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海紅樹林時叮囑,要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護,把海洋生物多樣性溼地生態區域建設好。時隔三年之後,北海紅樹林展現怎樣一張「綠色答卷」?
小冠沙紅樹林修復後
1 篇首趣聞
「世界海洋日」和「全國海洋宣傳日」臨近之際,記者探訪北海紅樹林,聽到這樣一件趣事——
5月2日,在北海濱海國家溼地公園紅樹林下,外地遊客發現一種長相奇特的「醜八怪」,便好奇地撿起來裝進小桶。
那是「海洋十寶」之一的圓尾鱟,自然躲不過紅樹林生境守護者的眼睛。公園管理處主任唐筱潔趕來,告知遊客需將圓尾鱟放歸海裡,遊客很不情願地交出了一隻圓尾鱟。
唐筱潔緊追不捨:「另外那隻呢?」遊客矢口否認:「就撿了一隻。」唐筱潔堅信不移:「一定是兩隻。」遊客無可奈何,只好從桶底又拿出來另一隻,禁不住好奇:「你怎麼肯定有兩隻?」他們哪裡知道,為保護好紅樹林生物多樣性,溼地公園工作人員都歷練成了行家、專家:有「海底鴛鴦」之稱的鱟,總是「秤不離砣,公不離婆」。
小冠沙紅樹林修復前
2 異木珍禽 魅影繽紛
溼地公園監測部部長鄧秋香對植物學很有興趣,平時非常留意園內一草一木,經常翻閱植物圖鑑對比研究。2019年2月,她在馮家江東岸工地例行巡護時,發現江堤灌叢中有一株罕見的樹木,肉質葉片呈匙形或狹倒卵形。這位植物迷在自己「腦海圖鑑」裡快速搜索了一圈,怎麼也對不上號。鄧秋香馬上從不同角度拍照,回去又是查資料,又是送鑑定,得到權威專家確認:這是珍稀紅樹——欖李,北海市區從未發現過,全廣西現存總數不超過400株,寶貝呢!
欖李這次偶然現身,成了北海市區首例記錄。溼地公園當即與施工方協調,將欖李及時移植保護。欖李搬到新家後,開花結果,長勢良好。
2017年,北海市委、市政府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當年啟動北海市濱海國家溼地公園(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建設,全面推進生態立市行動。溼地公園與施工單位籤訂協議,同步開展踏查監測,掌握動植物資源動態,配套實行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
2019年1月,溼地公園鳥類監測員梁元泉巡護到一個叫下村的地方,看見100多隻各種各樣的水鳥在塘基上嬉戲,遠看有環頸鴴、紅頸濱鷸、黑腹濱鷸等。為更準確觀察,他在100米外就趴下身體,匍匐前行。這些鳥類非常警覺,稍微感覺不對勁,就立直身子、伸長脖子,望向他藏身處,甚至集體收緊雙翅,隨時準備騰飛而去。
這時,梁元泉只能趴定不動,大氣也不出,等到鳥群放鬆警惕,重新開始嬉鬧,他才繼續緩慢爬行。數十米距離,整整爬了一個小時,才到達離鳥群約20米處。這時,他發現其中一隻「紅頸濱鷸」非常調皮,跳來跳去,就像個多動症頑童,跟其他同類完全不同。作為專業觀鳥者,梁元泉敏銳地察覺到異樣。於是,他掏出望遠鏡觀察,發現這隻好動鳥的嘴是扁的,而不像同類那樣是尖的。他心跳驟然加劇,興奮得幾乎不能自已:那不正是「自帶飯勺的鳥兒」——勺嘴鷸。
原來,勺嘴鷸數量極少,屬世界極危鳥類,目前全球僅存210對到228對,比熊貓還稀少。勺嘴鷸喜歡與紅頸濱鷸、黑腹濱鷸搭伴遷徙。勺嘴鷸扁而寬的嘴只適合在混合型灘涂捕食,對遷徙逗留地點十分挑剔,行蹤難覓。記錄下勺嘴鷸蹤影的梁元泉說,勺嘴鷸重現北海,說明本地生物多樣性溼地生態得到很大改善。
2018年6月起,溼地公園聘請了專業鳥類監測員,對園區內鳥的種類、數量、習性、繁育地等進行監測、記錄、統計,目前共觀察記錄到鳥類170種,比2017年前的136種增加了34種。世界各地的環志鳥,以及黑翅鳶、褐翅鴉鵑、紅隼、短耳鴞、灰臉鵟鷹、黒鳶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魅影繽紛。這些監測到的鳥類已彙編成冊,為鳥類的保護、宣傳提供科學依據。
獲救小白鷺與溼地公園工作人員親密嬉戲
3 護蟲護種 鬥智鬥勇
以前,銀灘鎮曲彎村村民老黃在溼地公園區域內一個叫小冠沙的地方建有棚屋,在海防林木麻黃樹下放養1000多隻海鴨,造成木麻黃根部裸露,地表沙化;退潮時鴨群下灘涂到紅樹林中覓食,傷害紅樹氣根、種子、幼苗,造成近岸紅樹林逐漸退化。儘管多次勸說,多方協調,老黃始終不願拆遷。
僵持不下之時,正好環保人士到訪,現場調查了養鴨場。隨後,一篇署名「環保衛士」的文章《我忍著惡臭,曝光養鴨場對紅樹林的傷害》,圖文並茂出現在當地頗有影響力的網站,北海輿論頓時炸開了鍋。借得社會力量助攻,溼地公園乘勢而為,養鴨場終於動遷了。溼地公園及時補種紅樹苗、鹽沼草等恢復生態,使小冠沙溼地再度煥發勃勃生機。
三年來,溼地公園配合執法部門嚴厲打擊佔用、破壞溼地資源的行為,先後取締紅樹林灘涂內3個養鴨場,拆除一批違建木屋、餐飲店等,清理房地產施工堆土、違建物、建築垃圾、砂石料場等,及時修復自然生態。
北海特產沙蟲(方格星蟲)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稍有汙染則不能成活,有「環境標誌生物」美名。當地漁民傳統方式挖沙蟲,一人一天約挖2.5公斤。幾年前,一些外地人結成「沙蟲霸」,在園區沙灘用高壓水槍「打」沙蟲,兩人配合3個多小時便可掠取25公斤。高壓水槍「打」過之處,沙蟲卵、幼蟲、螺、蟹、鱟等底棲生物全遭滅頂之災,本地人斥之為「斷子絕孫的勾當」。
這種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當然不被允許,禁止、打擊之職便落到溼地公園肩上。然而,工作人員白天巡邏,「沙蟲霸」便改為夜間活動,使得溼地公園夜裡也得安排人輪流巡邏。好長一段時間,溼地公園副主任郭國夜裡帶人巡邏,白天常常印著「熊貓眼」上班。
「沙蟲霸」霸氣沖天,晚上結隊騎摩託駛向沙灘,遭遇巡護人員時不是逃離,反而加大油門,故意貼身「闖關」,危及巡護人員安全。之後,溼地公園與執法部門聯合行動,「沙蟲霸」居然聚集數百人對抗。為了保護生態,綠色守護者們不屈不撓,鬥智鬥勇,連續數月艱苦奮戰,最終壓制住「沙蟲霸」,守護好沙灘生物多樣性生境。園區灘涂經過休養生息,沙蟲、螺、蟹、鱟等底棲生物日益增多。跟蹤調查監測表明,截至2019年12月,園區灘涂底棲動物有89種,比2017年之前的66種增加23種。
欖錢是一種名叫白骨壤的紅樹種子,也是沿海居民的傳統食物,近年倍受遊客喜歡。每到欖錢成熟季節,村民帶遊客採摘欖錢,踐踏了紅樹林幼苗、氣根,嚴重影響紅樹林自然繁育。
去年7月,又逢欖錢成熟時。溼地公園提前做好保護方案,分組組織人員每天到紅樹林當面勸阻,通過無人機喊話警示,並與自然資源、旅遊部門和森林公安等聯合執法,現場制止採摘欖錢,並將收繳的欖錢撒回紅樹林內,讓其發芽紮根、自然生長。今年欖錢成熟季臨近之際,這些部門、單位又未雨綢繆,準備再頂酷暑守護欖錢。
4 尾聲奇事
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海不久,一天有人給溼地公園送來一隻腳受了傷的小白鷺。工作人員幫小鳥處理傷口後,把它放歸在值班室後面的防護林中。過後見小鳥沒有飛走,工作人員便給它送上愛吃的魚蝦。幾天後,小白鷺居然通了「人性」,工作人員一說「魚」,它就拍動翅膀起舞,動作親暱,逗人喜愛。大夥發自內心喜歡這隻「小精靈」,都把它當成家人。不過,大家明白,藍天碧海紅樹林,那才是鳥類真正的家園。一個多月後,小白鷺完全康復,果然惜別恩人,回歸自然,飛天而去……
來源:廣西日報
記者:袁琳
通訊員:蔣林林 楊曉佼 林衛梅
原標題:《溼地保護丨紅樹林笑交「綠答卷」》
閱讀原文